《論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值得我們思考,當時孔子的弟子子夏教自己的學生經常做打掃庭院的小事,有人質疑這樣做,怎能將學生教成飽學之士、棟梁之材?子夏的回答是,這些小事看似與學問無關,卻是培養一個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與意志品質的基礎,而這正是一個人做好學問的根基。
做學問是這樣,做企業也是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規律,在全球500強的企業中,有許多是做小東西、小玩意起家的。比如,可口可樂公司只做小小的碳酸飲料,肯德基、麥當勞至今的主打產品仍是漢堡、薯條和雞腿。但小東西能成就大市場、大產業,并且經久不衰,以至于成為一種商業文化的標志。
德國人造的東西,全世界都佩服它的精致。上世紀20年代,中國就開始進口德國人發明的駁殼槍,俗稱盒子炮。那槍的結構之科學、制造之精細,讓當時用慣了粗家伙的中國軍人喜歡無比,以至于對德國原裝進口駁殼槍的崇拜,頗有點像現在國人對于德國原裝進口寶馬車的崇敬。而這深深的敬意,說白了,不是因為德國人比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要聰明,而是因為一直以來,德國人對制造工藝細小環節的精益求精。
再來說說商業之中的小。都說溫州人深諳商道,其實也并沒有多少玄奧之處,除了吃苦耐勞之外,他們只是善于從小處著眼,從而贏得了大市場。打火機確實夠小的,但全世界80%的打火機均產自溫州,而且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就是這些所謂的小商品,卻讓有眼光的商人做大了市場。國內有家百年老店,也是從小處著眼的,那就是只做烤鴨的全聚德。百年來只做鴨子這件小玩意,如今卻已成為飲食“國粹”。
聯想起銀行業,一直以來,抓大放小是銀行拓展市場的鐵律,可如今市場在變化,大客戶擁有日漸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同時銀行業自身的競爭,也使大客戶在與銀行的博弈中占據主動地位。可以說,銀行面對大客戶所處的弱勢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客戶帶來的贏利空間更被一再擠壓。眼前的現實,正在顛覆抓大放小的傳統思維模式。
小與大只是相對而言,大是由小發展而成的,注重小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無論是做學問還是搞企業,抑或是制造產品、拓展商業,唯有從小處著眼,才能臻于完美而成為永恒。小處著眼,是一種真誠和力量,是不游離、不懷疑,是執著地走下去,在行動中贏得尊重。
小就是大,此言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