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驅(qū)車去平谷區(qū)采訪的路上,記者一直在揣摩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神奇的老太太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傳說中的商界女強人都是一副精明強干的樣子,這個以“擰”出名的老太太,也會是這個樣子么?
“擰”在北京方言中是倔強、頑固的意思,體現(xiàn)在擰老太太身上,就是一種對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對事業(yè)的鍥而不舍。擰老太太張書英在平谷是個名人,汽車剛剛進入平谷城,最先看到的就是燕興隆集團大幅廣告上以擰老太太為名的大幅肖像。在華北平原冬色濃重的廣袤土地中,是那樣醒目,那樣親切,一如后來我見到的張書英本人。
人生第一擰:我要上學
40年代初,張書英出生在北京市平谷縣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的張書英一家和太多的中國普通人家一樣,解決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那時候,家里很窮,兄弟姐妹又多,有著重男輕女傳統(tǒng)觀念的母親硬是沒有讓張書英上學,14歲的她就成了家里的壯勞力。
張書英參加了那個年代的水庫奮戰(zhàn),過重的勞動使她病倒了。她不停地咳血,善良的村支書勸她回家,可倔強的書英不回去,她想完成水庫的勞動,表現(xiàn)好點兒,向父母爭取上學的機會。
好不容易捱到完工,張書英的期許卻沒有實現(xiàn)。膽大的她便撞開了村支書的門:“書記,我要上學!”那份懇切,那份期盼,那份焦灼,全匯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擰”。書記了解她的家境,嘆了口氣,這孩子的“擰”勁一上來,再不讓上學恐怕是不行了。看著個子高高、體格健壯的半大孩子,書記的心里酸酸的:要不是窮,這個結(jié)實能干,聰明上進的孩子,能沒學可上?
在書記的幫助下,張書英終于上學。因為年齡太大,只好跟著上了四年級。可她一點兒基礎都沒有,在教室像聽天書一樣,什么都不會。不服輸?shù)膹垥⒚詰俳淌遥詰僬n本,同時也怕成績不好丟掉爭取來的上學機會,便愣是在不會拼音的情況下,把每篇文章都生背了下來。靠著一股“擰”勁,張書英曾在一個晚上學會了乘法和除法。她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班里的小干部,那是不服輸?shù)乃挂固魺艨嘧x換得的啊!
讀書帶給她無盡的樂趣。盡管每天繁重家務和農(nóng)活樣樣也不能逃避,盡管她在班里年齡最大,個頭最高,常常有點尷尬,盡管這個半大的孩子也渴望放松,但她擰勁十足地堅持著,成績一路遙遙領先。可就是這樣一個機會,她也只擁有了兩年。
小學升初中那年,家境的捉襟見肘使她不得不輟學回家,再一次與泥土為伍。張書英含著眼淚依依不舍地回望著校園,她知道,也許自己一輩子就再與學校無緣了。
鋼渣里淘出的第一桶金
生性聰穎的張書英從此開始了莊稼地里的摸爬滾打。21歲時,她結(jié)婚了。婚姻并沒有使原有的貧窮有任何的改善,有了孩子之后,風雨飄搖的家更窮了。
張書英想用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換得日子的寬裕。每天天不亮,她便放下仍在熟睡的一雙兒女,踩著晨露下地了。彎著腰苦干半晌,才急匆匆地趕回家給全家人做飯。常常是,一手抱著幼小的孩子,一手往灶堂里添柴,忙得團團轉(zhuǎn),粗茶淡飯匆匆果腹,又得下地干活了。
“那幾年,我沒有坐著吃過一頓飯。”老人如今回想起來很是感懷,歲月的蹉跎使她的面容上布滿風霜。“我總在想,苦和累都不怕,可為什么那年月越忙越窮呢?”
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勁,張書英卻改變不了生活。田間地頭,屋里屋外忙上一年又一年,依舊是沒有盡頭的貧窮和忙碌,張書英感到日子沒有盼頭。在充滿靈秀的山間、田野,張書英徘徊在家和莊稼地之間苦思冥想:啥時候才能過上好日子啊!
張書英的創(chuàng)業(yè)有很大的偶然性,為了改變家庭的困境,她最開始的時候只是想在村里人流量大的位置開一個小賣鋪。因為家里窮,別人也欺負她,愣是不給她批蓋小賣鋪的地。她只得無望地繼續(xù)自己家里地里兩點一線的生活。
1987年春天,張書英得知石景山煉鋼廠煉過的鋼渣總是雇人雇車埋到溝里,做廢物處理時,不僅污染環(huán)境,而且浪費人力物力。后來經(jīng)研究,發(fā)明了一種機器,把廢棄的鋼渣加上焦碳和巖石,便可制成給管道保溫的新型保溫材料。鋼廠為了無污染地處理掉鋼渣,決定只要購買機器,便可免費使用鋼渣,還送貨上門。張書英覺得這個買賣合適,便有意從事鋼渣加工直埋管的生意。

可是啟動資金到哪兒去湊啊?兒子去年剛剛結(jié)婚,外債還沒還清,今年小孫子又要落地,也等著用錢,借一個花一個的日子總不是事啊!張書英過夠了這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她決定去借,背水一戰(zhàn)。那年張書英已經(jīng)44歲了。
飯都吃不飽還辦什么廠?在別人都等著看笑話的時候,張書英偏不信這個邪。她用借到的500元錢和賒到的材料,讓“燕興保溫材料廠”開了業(yè)。可是投產(chǎn)5個月,張書英的廠子卻沒有開張。廠子沒有進帳,賒借的材料外加借債,她背了17000元的外債。家里人想打退堂鼓,可是張書英不肯認輸,不愿放棄,因為她知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她承受著心理和經(jīng)濟的巨大壓力,頂著家里人的埋怨,堅持著把廠子辦了下來。
“那是1987年11月7日,我記得特別清楚。”張書英說:“有人買了我600塊錢的料,那是我開廠掙到的第一筆錢。”其實就是這小小的一筆錢,更加堅定了張書英辦廠的信心。她想:有600,就會有6000、60000,只要咬緊牙關堅持,總會有希望的。
1988年,在張書英舉步維艱、苦苦支撐的關口,北京第二紡織小區(qū)看中了她的產(chǎn)品,一下子訂購了25000元的貨。拿到支票的時候,她哭了。
“我沒有馬上還債,而是用賺到的錢買了一輛嶄新的130貨車,在寬寬的大路上,兒子開著,我心里別提有多美了。”說起當時的情形,張書英的臉上泛起一股紅暈:“那時縣長也只是個小吉普呀,還沒咱這車大呢。我當時有說不出的滿足和自豪。”回憶起十幾年前的往事,張書英依然難掩當年的激情。隨即她又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后來買了很多車,起亞、大眾、豐田、奔馳,無論什么樣的高級轎車,卻再也沒有當時的那種幸福的感覺了。”
也許,對于成功者的成功來說,更大的財富是成功的過程。
進駐北京:“老太太,你可真擰”
張書英不是掙點兒小錢就滿足的人,她借勢拓展業(yè)務,想尋找一塊能使企業(yè)彈跳、飛躍的跳板,把企業(yè)做大。
1995年,張書英歷時兩個月,談妥了一宗大業(yè)務,沒料到合作伙伴提出要到廠子實地考察。走進張書英由舊場院改造的小廠,合作伙伴呆也沒呆,扭頭就走,臨走留下一句話:“我們北辰這么大的集團,不能跟你們這樣的小作坊合作。”
人走了,張書英愣了。是啊,這撐了多年的小廠房,確實該拆了。不怨人家看不上,自己的企業(yè)是需要改進和完善啊!“您也不擰嗎!挺接受對方意見的。”我和這位慈善、熱情的老太太調(diào)侃。
“擰的事兒在后頭呢!”老太太笑了,向我講述她最為得意的手筆。
當時張書英二話沒說,馬上去磚瓦廠訂了7萬塊磚,讓廠子全部停產(chǎn)。她請了正規(guī)的工程隊,將廠區(qū)重新規(guī)劃,她要建個漂亮的廠房讓合作人看看。她親自指揮工程隊,日夜趕工,只用了28天,一個嶄新的廠子建成了。
她一刻也沒停,驅(qū)車趕到合作公司,找到負責的那位經(jīng)理,懇切地邀請對方再去看看。對方不屑地說:“我不去,就你那小作坊能變成什么樣?就一個月時間,你能弄出什么?你又不會變出個新廠房!”張書英不依:“我愣是把新廠房變出來了,經(jīng)理,你不能用老眼光看人,信不信你看看就知道了。”
經(jīng)理依然不答應,就差下逐客令了,如此的拒絕和不信任讓張書英的擰勁又上來了。她連著3天沒回家,一次次地去敲經(jīng)理的門,最后,向?qū)Ψ搅塘说祝骸拔也皇莵硪愕暮贤模阋部梢圆桓液献鳎赡悴荒懿恍湃挝遥膊荒懿幌嘈盼业钠髽I(yè)不會改變,你不能從門縫里把我老太太給看扁了!”
經(jīng)理沒轍了,嘆了口氣,說:“老太太啊,你可真擰!我算服了你了!走吧!”
到了張書英的廠區(qū),經(jīng)理驚詫之余對張書英的膽識和干練折服了,和他同行的工程技術人員也贊不絕口。他說:“老太太啊,我們雖說比你年輕,可干勁真不如你啊!來,我們就在這兒把合同簽了吧。”
從此,張書英的企業(yè)開始進駐北京,跨越了原有的桎梏和障礙,向更寬廣的市場進軍。而擰老太太的名號,也傳開了……
靠品質(zhì)取勝:“老實人不吃虧”
張書英辦廠,靠人品、質(zhì)量和信譽取勝。1991年8月,中建二處承建燕山化工廠某項工程,工期緊,任務重,耽誤一天就要被罰款160萬元。
時值隆冬季節(jié),項目的關鍵部位急需140條保溫被,第二天上午必須到位,經(jīng)過多方聯(lián)系仍然沒有著落。其中一位認識張書英的工地負責人想到了燕興保溫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跟張書英聯(lián)系要貨,張書英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張書英連夜組織生產(chǎn),把所有的工人都召集來,裁的裁、碼的碼,忙到第二天凌晨5點,活全干完了。上午8點準時把貨送到后,飽受工程燃眉之急煎熬的建筑公司領導,看到廠方的車,像見到救星一樣,欣喜和感激溢于言表。他們沒有想到,張書英是如此守信重質(zhì)。
1995年,北京某工地工程進入掃尾階段,其他供貨商看到掃尾工程已經(jīng)沒有什么賺頭,都紛紛撤離了。那時恰逢年底,工地急需“直埋管”,張書英接到了工地的要貨電話,可是自己廠子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銷售一空,馬上生產(chǎn)也來不及了。為了不耽誤對方的建設工期,張書英連夜親自跟車跑到600里以外的河北一個廠家,組織好貨源,冒著惡劣的天氣前往送貨。
大雪紛飛中,車在凹凸不平的夜路上陷入泥坑,雨刷器失靈,只有一個車燈的運貨車照著漆黑的路面,饑餓裹挾著寒冷,張書英連續(xù)24小時沒有進食,第二天準時把貨送到了工地。所有在場的人都被張書英這種對事業(yè)的頑強精神感動了。
張書英不懂經(jīng)營的理論,卻用最簡單的方法讓自己賺了錢。問到張書英經(jīng)營企業(yè)的訣竅時,老人告訴我:“做生意沒什么訣竅。我靠的就是說話算數(shù),說到做到。我相信,咱老實人不吃虧。”張書英就是這樣使企業(yè)的運作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在北京300多家同行企業(yè)的競爭中,使市場占有率達到20%,坐上了建材墻體行業(yè)的頭把交椅,與北京眾多龍頭建筑企業(yè)建立了良好的產(chǎn)品供求關系。像蓮花小區(qū)、太月圓小區(qū)、太陽小區(qū)、大運村、現(xiàn)代城、北辰世紀村等很多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和榮獲部優(yōu)、魯班獎、長城杯獎的建設工程項目都使用該廠的產(chǎn)品,她的企業(yè)做大做強了。
拓展,小企業(yè)做成大集團
張書英就是靠這種精神,讓企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近年來,她在經(jīng)營好新型建材的基礎上,開始向多元化經(jīng)營穩(wěn)步邁進。
目前,燕興隆集團公司已經(jīng)成為集新型建筑板材生產(chǎn)、純凈水生產(chǎn)、旅游開發(fā)、餐飲娛樂、璇修古建于一體的多元發(fā)展民營股份制企業(yè)。雖是多元化經(jīng)營,但張書英的投資大多是在本鄉(xiāng)本土,大多是利用本地資源進行深加工或開發(fā),如她的飲料公司就是充分利用平谷區(qū)盛產(chǎn)的桃、野酸棗等天然水果和當?shù)氐纳饺M行深加工而成;而根雕廠則利用果樹更新?lián)Q代下來的桃木變廢為寶進行藝術化的加工和創(chuàng)造,做成一款款精美的工藝品……
到這里就不得不說到他們新開發(fā)的“奧運福娃系列木雕”。那一個個散發(fā)著桃木天然清香的福娃讓人愛不釋手,張書英說,她將帶著樣品去與奧組委聯(lián)系,如果能夠取得奧運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權,那本身就具有驅(qū)穢避邪功能的桃木福娃的市場將無可限量。
我驚嘆于一個只上過兩年學的老太太為何能有如此敏銳的商業(yè)眼光和迅速的反應能力,她給我拿出一本某知名大學的MBA畢業(yè)證說道:“我知道自己沒什么文化,但我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她的兒女也先后就讀于北大的MBA研究班,“我不學不行啊,如果不學習,當他們做出決策時我就不能理解,那不是影響了企業(yè)發(fā)展、拖了企業(yè)的后腿嗎?”
在管理上,張書英絲毫不避諱自己家族式企業(yè)管理的問題,她并不認為家族式管理模式有什么不好。燕興隆的管理,充滿了溫情,3000多名員工,無論是本地還是外地的,很多都是夫妻雙雙在這里工作的,既能掙錢,也能保持家庭的穩(wěn)定和諧。張書英說,這么多年來,自己從來沒有欠過員工一分錢,對員工們也像是對自己的親人一樣。
張書英的會客室也像家一樣,擺放著以“擰老太太”冠名的各種飲料,其中有第41屆世界射箭錦標賽指定飲品。老人告訴我,公司常常接到一些熱線電話,要找擰總,由此鬧出一個個溫馨的小笑話。隨著張書英的肖像被注冊成商標,更多的人敬重地稱她“擰老太太”而非“張總”了。
面對今日的成功,張書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之所以能成功,一是靠國家的政策,二是靠自己的努力,再有就是靠大家的幫襯。”創(chuàng)業(yè)之初,張書英沒向政府伸過手、訴過苦,有了難自己扛;企業(yè)成功后,她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用于社會公益事業(yè)和中國的光彩事業(yè)。
采訪結(jié)束與張書英揮手作別的時候,我隨意問了一句“您已是63歲的人了,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呢?”老人呵呵一笑說道:“我很老了嗎?退休的事情我還從來沒有想過呢!”
張書英言語間的淡定和從容,大有與歲月永遠“擰”下去的勢頭。到此時,記者才真正明白在別人眼中她所謂的“擰”,其實是用生命磨礪出的一種恒久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