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賣炭翁公司的網站(www.bamboochar.com)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感動賣炭翁 感動中國》。賣炭翁有什么好感動的?憑著記者對賣炭翁的了解,知道這里面一定有著非同一般的故事。
但故事卻很平常,大致是說賣炭翁安徽省開新店,全省賣炭翁加盟商都前往祝賀、幫忙的事,其中有一個叫汪旭飛的人給記者留下了很特別的印象。這個故事不一般的地方在于,加盟商本是獨立的經濟個體,是一種怎樣的力量讓他們自發的產生了這種團隊的氛圍,也許只有企業文化才能夠解釋。

汪旭飛的賣炭翁情緣
汪旭飛很年輕,今年才剛剛26歲。2004年,把汪旭飛20多歲的人生分成了兩部分。前半部分似乎沒有什么懸念,雖說很小就沒有了母親,但慈父當母,汪旭飛和哥哥的童年依然充滿了快樂和幸福。長大后,他跟哥哥一起離開家鄉安徽涇縣到杭州打工。汪旭飛是個有想法的人,對未來有著非常美好的設計。憑著農村孩子的吃苦耐勞和不計得失的工作精神,他在廠里贏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評。
2004年,工廠遷至福州,汪旭飛沒有跟哥哥一起到福州去,而是經一個朋友介紹到金華去開挖掘機。開挖掘機雖然辛苦,但每月近5000元的收入令汪旭飛很滿意,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汪旭飛感到生活充滿了希望。
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讓汪旭飛所有的夢想轉瞬間灰飛煙滅。在那次事故中汪旭飛失去了左手,對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小伙子來說,失去一只手似乎就失去了一切。汪旭飛幾乎是從事故中清醒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他的堅強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從事發到結束他沒有流過一滴淚,反而還經常勸慰為他傷心的家人。
在家休養的日子,汪旭飛開始尋求自己的出路。很顯然,打工的路是再也走不通了,很多健全人都找不到工作,自然沒有人愿意雇一個殘疾人。汪旭飛的自尊心極強,他不想在別人的同情中生活,也不習慣來看望他的人憐憫的目光。他想到了自己做生意,那些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成了他最好的選擇,他的親戚中有人在做服裝生意。于是,他決定到親戚那里看看,就來到黃山市太平地區,尋找機會。
真的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汪旭飛選定了服裝品牌只等找好店面就開業之際,他在街上看到了賣炭翁太平加盟店。對賣炭翁汪旭飛并不陌生,在杭州的時候他曾經到河坊街賣炭翁專賣店去過,但那時他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別。再一次在太平與賣炭翁相遇,不知為何汪旭飛突然產生了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他不由自主地進到了店里。沒想到,就是這短短的幾步,他再一次將自己放到了人生的拐點。
在太平賣炭翁,汪旭飛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店主吳雄是個20出頭的小伙子,一臉的稚氣卻難掩其對賣炭翁產品和公司的激情,汪旭飛想知道這背后的真實原因。一番交談下來,汪旭飛當即改變了主意,他對賣炭翁產生了興趣。的確,相對于遍地都是的服裝店,竹炭產品還是一種朝陽產品,其絕對競爭局面還沒有出現。市場銷售也勢必隨著人們對它的了解,呈逐漸擴大之勢。
面對偌大的市場,汪旭飛心潮澎湃,但卻又無從下手,汪旭飛開始與賣炭翁安徽省代理程勝彬溝通。汪旭飛沒做過生意,但他并不像別人那樣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擔心,他考慮得最多的是,該選擇怎樣的店面才能讓這樣健康生態的產品更便捷地到達客戶手中。當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完美的解決,汪旭飛便決定開一家賣炭翁專賣店。考慮到涇縣沒有專門的步行街,他便帶著父親舉家遷至鄰縣寧國市。汪旭飛要在賣炭翁事業上有所作為的決心可見一斑!
安徽賣炭翁的團隊精神
當記者從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汪旭飛而致電賣炭翁安徽省代理程勝彬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汪旭飛太不
簡單了,值得我們賣炭翁每一個人學習。”他說,汪旭飛向他電話咨詢賣炭翁的情況時,他便感覺到了汪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大一樣。直到7月28日,汪旭飛的店開業程勝彬率各地賣炭翁店主前往祝賀時,他才知道汪是一位沒有左手的殘疾人,程勝彬對汪旭飛“做生意不要在家,要接近市場”的舉動充滿了敬意。但程勝彬不知道,汪旭飛也正是在與吳雄及各級代理溝通過程中感受到了與別的連鎖加盟企業不一樣的精神內涵才決定要加盟賣炭翁的。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亮劍》里有這樣一段話:一支部隊的性格決定于首任軍事主官的性格,因為有李云龍,所以獨立團是一支嗷嗷叫充滿狼性的隊伍。程勝彬作為賣炭翁安徽省總代理,從一開始就給安徽市場注入了團隊作戰的氛圍。所有的加盟店主都是一家人,他們知道,只有每一家店都讓客戶滿意了,客戶才會相信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享受到同樣的賣炭翁產品和服務。他們運作的不是個人的生意,而是賣炭翁這個品牌,打造的各地互相呼應的生意格局,因此,他們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很顯然,這種團隊精神對事業的發展的益處是非常有利的。就在汪旭飛的店鋪開業的當天,受邀請參加當天新店開業的廣德縣意向客戶深受賣炭翁人這種團隊精神感動,他說“汪旭飛都可以做,我們還有什么不能做的,我們應該做得更出色”。果然,兩個月后,賣炭翁廣德店隨后開業。
對汪旭飛來說,傾其所有開這樣一家店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好在他的聰明才智讓他經營起來得心應手。他認為在竹炭知識還不是很普及的情況下,自己首先是竹炭知識的宣傳員,其次才是竹炭產品的銷售人員。沒有人愿意聽到喋喋不休的推銷,也沒有人不愿意在一種友好的氛圍里增長知識。客人到店里來,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汪旭飛關于進貨的說法,讓記者感受到了他的大局觀念。他認為開一家品牌店,進什么貨不應該憑自己感覺什么好賣就進什么,而是應該公司有什么就進什么,這樣才會把公司產品齊、質量優的品牌形象更好地傳遞給顧客。對外,他盡可能地維護了公司形象,對顧客,他既賺好感,又賺鈔票。也許,他想得更多的是為顧客服務而不是讓他們多掏錢,他的生意反而越做越順。店面銷售加上不定時地到各個小區、單位做竹炭知識和產品的展示,二三個月時間里,他的竹炭專賣店在寧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并成功將鞋墊、毛巾等部分產品進入到酒店,且銷售勢頭還不錯。
沒過多久,寧國又開了另一家竹炭專賣店。汪旭飛很高興,同樣的店開得越多,也意味著有友商和自己一起普及竹炭知識,開拓竹炭市場。但令他沒想到的,另一家竹炭店的開張,卻讓他的生意更好了。有比較才有鑒別,賣炭翁產品種類和質量以及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上的優勢,都遠勝于同儕。
一邊銷產品,一邊做空氣凈化工程,汪旭飛的賣炭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賣炭翁公司的企業文化
如果安徽賣炭翁的團隊精神體現了總代理程勝彬的管理風格,那么賣炭翁公司的企業文化也應該是總經理許愛東個人風范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綜合呈現。
賣炭翁公司是幾年前從8萬元起家的,也正是賣炭翁公司的誕生,才引發了中國竹炭市場的井噴。因為是白手起家,從小到大,許愛東深知自己的實力弱小。所以,賣炭翁公司幾年來形成了“一步一個腳印,每天進步百分之一”的發展風格,毫無疑問,這種穩健也是一種理性務實的態度。記者至今還記得許愛東當年對自己提出的“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的要求,那種要成功的緊迫感像一種巨大的推力,推著許愛東和賣炭翁公司一步不停地向前走。
記者曾經不止一次地跟許愛東探討過賣炭翁公司如何能在短短三五年內做成了中國竹炭行業第一品牌的訣竅,她總結了兩點:一是她找準了竹炭這種健康、環保、有機的產品;二是在行業內率先利用了連鎖加盟的經營形式,在大多數竹炭企業還在為國外企業提供廉價的竹炭原材料時,賣炭翁早已在全國攻城掠地,牢牢地占領了市場先機。
許愛東也不止一次地跟記者表示,賣炭翁能做到今天,不是她許愛東個人有多能干,而是她借助了全國各地致力于竹炭產品開拓的事業伙伴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所以,她永遠對這些事業伙伴們心存感激。關于這點,記者也從汪旭飛口中得到了驗證。他9月陪同別的加盟店到總公司考察時,許愛東就曾親口對他說:“回到了賣炭翁,就是回到了娘家。”這樣的話語讓汪旭飛們感到溫暖。
汪旭飛說,每一個見到許愛東的人都會折服于她的美麗和優雅。他相信相由心生,跟這樣的人領導的公司合作他心里踏實。所以,他已經將賣炭翁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了。汪旭飛出事故后雖然堅強,但他內心依然有些許揮之不去的自卑。許愛東對她身殘志堅,努力奮斗的精神大加贊賞,讓他所有的負面情緒一掃而空。
汪旭飛相信許愛東并不只是為了寬他的心才這么說的,因為他看到了許愛東因為多年來致力于公益事業,前不久才被有關部門評為“中國公益大使”。做事先做人,有愛心的人才會做出有愛心的事。
電話采訪汪旭飛對我來說是一件輕松的事,一說到賣炭翁,他似乎就有說不完的話。產品、服務、品牌知名度、朋友、效果、滿意、回頭客……是他話語里的關鍵詞,快樂則是他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最真實的概括。
是的,快樂也是許愛東賦予賣炭翁最核心的文化品質之一。每一個賣炭翁人都以此為目標,為客戶奉獻更好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