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往上長,可是架不住物價也隨著往上漲。就覺著兜里的錢總是不夠花的。
特別是去醫院看病,越來越看不起。過去有個頭疼腦熱,花上個仨瓜倆棗的,無論中西成藥,丸散膏丹,吃下去,藥到病除。現在可不行了,患個傷風感冒,動不動就得幾百上千。人家醫生說了,過去的感冒是細菌感染,現在得的是病毒性感冒,那是外國帶來的,還不斷變異,治國產病和治進口病的價錢能一樣嗎?
于是我們就感嘆,地球真變小了,這年頭,好多病都是進口的,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細想想,人家醫院還是看得起咱,人家醫生還是拿咱的病正經當回事兒。您想啊,過去看個病才花十幾塊錢就打發了,忒便宜,說明咱命賤哪。現在收錢多,藥不一樣啊!這是對咱負責任,說明咱平頭百姓的命也貴起來啦。
可有—樣,就那千兒八百的工資, 腰里不橫錢包不鼓,陪著家人上醫院看病腿就打軟兒,看著繳費單上的外文字母,它認識咱咱不認識它,就認識結算欄里的錢數,數字后邊多一個零心里就猛地一哆嗦。要是買東西,還能討價還價,可是醫院收費沒商量,說多少就得多少。有病又不能不上醫院,看病就得拿藥,拿藥就得花錢,醫院永遠有理。
這時候,就覺得咱這命還是別那么金貴的好。
咱的性命既然貴不起來,發昏擋不了死,是禍躲不過,干脆扛著算了。于是就真有人因為一時湊不上錢,干瞪眼等死。有的還就真的沒扛過來,駕鶴西游了。
政府是為百姓辦實事的,還有不少好心人惦記著老百姓,知道看病不容易,如今有平價醫院了。雖然從收費標準上看,咱的命比不上別人值錢,可是有病不用再扛著了。
看著平價倆字,細想想,咱又整不明白了。
平價相對的是議價。當初聽見議價這個詞,是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物資的匱乏,指的是同一種商品計劃外供應的調節價,所謂的價格雙軌制。那時候實行雙軌制的商品多是國家基本建設必需的工業產品,像石油、鋼材、化肥等等。而去醫院看病,沒聽說實行過雙軌制。
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來越完善,醫院越來越多,分工也越來越細,專治頸椎的。專治風濕的,專治不孕不育的……應有盡有。沒見醫院緊缺,怎么就又出現雙軌制了呢?要按原來的理解,平價是正常的合理的,議價是暫時的應變之策,如今掉過來了,怎么平價成了另類,議價倒是天經地義的。看來,不是咱這腦子太笨,就是這事本身在哪個環節上出毛病了?
有一樣再明白不過的理兒,平價、議價都得有利潤,否則醫院怎么維持下去?顯然,平價的利小。那么,平價醫院能保證一定的醫療水準嗎?會不會遲早被議價擠垮了?如果平價醫院對廣大患者有好處,全改成平價的多好……醫療改革有年頭了,各種招術也使出不少,總是不盡如人意。中國人太多,發展不平衡,國家有困難,咱大家得體諒,事情總得慢慢來。
國家政策上的事,咱普通人肉眼凡胎說不明白看不透徹。反正有了平價醫院對錢少病重的人是個好事。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任你是銅金剛鐵羅漢,也難免有個頭疼腦熱,更別說咱俗人百姓了。
只希望醫院是平價的,咱的病是平價的,別讓咱的性命也成平價的了。因為無論身份高低貴賤,人的生命都一樣應該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