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區內曾有幾條冠名為“忠烈祠”的街道,分別為東、西、南、北、壩五街。說起來它也算得上是城里的老街了。可是在20世紀初,民間對這幾條街卻并不稱“忠烈祠”,而是按習慣稱為“會府”。如今,時光又過去了幾十年,知道“忠烈祠”且知其來由的人已經不多,知道它曾經名為“會府”及其命名來歷的成都人則更少了。
就在現今稱為“忠烈祠壩街”的北側,從明代起,在這里設置有一處稱為“都會府”的宮府建筑。宮內正殿供奉的是“九龍萬歲牌”,牌上九條金龍環繞的正中有一行“當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字樣。當時,成都文武百官每逢朔、望日或國有慶典時都要在此舉行向皇帝朝拜大禮,稱故“都會府”(簡稱“會府”)。清沿明制,仍然將這里作為全城文武官員聚集朝拜當今皇上的地方,只是將“都會府”的名稱又改成了“萬壽宮”,但民間仍照呼“會府”不誤。
進入民國后,那尊曾經被文武官員朝拜的九龍皇帝牌位早已灰飛煙滅。為了紀念辛亥革命及四川保路運動中犧牲的仁人志士,地方當局又將這里開辟成紀念死難烈士的專祠,歲時致祭,“會府”又正式改名為“忠烈祠”。但是,祭享烈士的紀念活動,因為連年的軍閥混戰很快就名存實亡。在成都人的心目中,所謂的“忠烈祠”,已經沒有什么實際內容,只是作為一個街道地段的名稱而已。20世紀20年代,當局干脆將原祠撤廢,改成“四川省公路局”的機關場所。解放后,這里曾一度作為“四川省交通學校”校址,今天則是省級機關員工宿舍所在。
舊日以“會府”命名的幾條街(后均改名“忠烈祠×街”),曾經是成都街道的一個亮點。盡管它們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其豐厚的人文色彩卻仍歷歷在目,令人難忘。
會府壩街
以“壩”名街,乃是緣于“會府”的存在。既然是全城文武官員要齊集此地朝拜皇上,而這些人中,自總督、巡撫以下文職如布政、按察、提學三司及各道道員,武職如將軍、提督與在省總兵、參將、游擊,加上辦事小吏與隨從各項人員,整個朝會的隊伍不下百人。如此浩蕩的人馬雜沓,豈能沒有一處較為開闊的場地作為官員系馬落轎與人役候差暫息之所?因此,在“會府”門前辟地為“壩”,也是理所當然。
據有關資料記載,“會府壩”街長僅百余米,地處會府東、西兩街之間。民國時期,在忠烈祠基本停祀之后,在“壩”的南側,與任家巷相對處,逐漸形成了一個估衣舊貨市場。這個市場從上午約八點鐘開始,到午后約三點鐘之前,一直保持著人頭攢動的場面。其中將舊衣斜披在肩上的,將舊貨擺放在地攤上的,口中念念有詞的,兩手比劃口中吆喝的,加上專門從事“打過火”(成都方言對現買現賣轉手賺取少量差價的人員之稱)的,人來人往,此進彼出,真是熱鬧非凡。
在這個市場買賣的舊衣物,一般都沒有什么好貨。衣被大多是經過染色或織補,舊貨一般都通過加工冒充新貨。不懂得其中鉚竅的人,往往會上當受騙。成書于宣統二年(1910)的《成都通覽》有記載說:“會府等處有賣衣箱者,多用皮紙糊面蓋土紅,加上油漆,與真皮箱酷肖。”其余如賣眼鏡的,以玻璃鏡片冒充水晶;賣棉絮的,用舊絮充填其中冒充新絮,各種騙人陷阱,不一而足。在市場外的街面上,專門做估衣生意的店鋪也有六七家。
會府北街
這是今太升南路從會府壩街到童子街的一段。清代光緒宣統年間,這條街上曾有兩戶專門從事雕刻生意的店家,一是“留墨山房”,專門經營雕瓷生意,能根據顧主需要,在各類瓷器上雕刻山水人物花鳥及真草篆隸書法;一是“必大山房”,專工雕刻象牙、水晶及玉石印章。當時的縉紳之家,或自用,或饋贈親友,多是它們常年的顧客。
在本街的西側,還有一處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這就是清末民初在成都獨樹一幟的“可園”。據麻江周詢《芙蓉話舊錄》記載,可園一名詠霓茶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士紳吳碧澄組織劇團“文化班”,將自己的私人花園——可園改為上演川戲的戲園,售票賣座,并在園內附設大餐館供客飲宴。《成都通覽》稱,當時寓居成都的歐美外籍人士也常來此園游憩。“可園”作為對外開放的戲園,在成都是第一家。成都著名的“悅來茶園”與“群仙茶園”兩處上演川劇的戲園均晚于“可園”。在此以前,川戲演出除廟宇酬神及達官貴人家的堂會外,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在各省駐蓉的會館內才可以觀賞,享受其樂趣。有了“可圖”,便大大地滿足了廣大群眾觀看川劇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可園”都應該算是開風氣之先。
會府南街
即今太升南路從大墻東街口到會府壩街口的一段。它的舊名叫“雙桂堂”,因本街西徐姓宅園里有大桂花樹二株而得名。這本是早年民間的稱呼,后因稱“會府”更為確切,遂循舊例稱“會府南街”,以其與東西北數街的方位對應。
四川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曾經擔任“四川軍政府”都督的尹昌衡解甲后買宅定居于此街。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11年(1922年),時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省長的劉成勛補發尹氏薪餉大洋14萬元,尹用這筆錢修建了此宅。宅址占地面積約18畝,高墻深院,青磚拱壁。院內古柏森森,花草夾道。尹氏退居后即在此閉門讀書,常年以詩文自慰,榜其書齋曰“止園”,以明其大隱于市,止其所當止之志。尹氏這座舊居,解放后改作他用,未予保留,十分可惜。
成都歷來以美食著稱,民國時這條街上的“薦芳園”餐館,也是一時的翹楚。這家餐館與眾不同,它供應的菜品特點是表面上不見魚肉葷腥,而是在日常的園蔬中雜以珍饈,純以蔬菜形質的淡雅取勝,如以高湯精制而成的“開水白菜”、素炒新剝的“白玉苦筍”之類。這樣的口味,對于日近葷腥的達官貴人淑女名士而言,自然格外有清新脫俗之感。因此,“薦芳園”的名氣隨著應接不暇的訂座而在蓉城的食客中不脛而走。
另外,街西還有一處名為“壽相閣”的店鋪,其精湛的塑像也是本街一大亮點。“壽相閣”主人蔡氏,自幼習藝塑像數十年,經他靈巧的雙手所塑的人像,不僅僅外貌形似,而且對人物的精氣神都有完美的體現。20世紀30年代,在該鋪前店擺放著的兩座已完成的塑像,一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一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署理川督的岑春煊,兩人都是川人熟知的顯赫人物。塑像均為坐姿,背景為會客花廳。人物的衣履冠裳,旁邊的坐具、幾案及上面擺放的茶碗、自鳴鐘,周圍的花草盆架等等物件,都做得纖縷俱呈,毫發畢肖。當時凡徒步經過該店門前的行人,無一不駐足欣賞,交口稱贊。據老人們講,在此以前,成都的科甲巷已有一家叫“仰然閣”的塑像店鋪,但其技藝較之蔡氏“壽相閣”則略有遜色。
會府西街
在會府南街的北口左轉,過會府壩街即為會府西街,其西端至白絲街口而止。這條街是成都舊日收售古玩玉器名人書畫店鋪最為集中的地方。
《成都通覽》在“成都之收藏古物家”一節中說:“成都古董鋪多聚于省城之會府街。”這里所說的“會府街”,指的就是“會府西街”。據載:清宣統二年(1910年)這條街上專門經營的古董玉器文物的商店,即有“曹叢雅齋”、“史寶藏閣”、“黃天珍閣”等三家(此外,經營古董玉器的南街還有兩家、北街有一家、東街有九家),而專門收售舊衣被的店鋪在這條街上也有十多家,這與本街街口有全市最大的估衣舊貨市場有關。
成都以精美可口的小吃聞名全國。在異彩紛呈的眾多小吃中珍珠元子早已躋身名小吃的行列,它最早的店鋪也在這條街上。店主張合榮,本系灌縣廚師,20世紀20年代初來成都圖謀發展,在本街開設了一家出售珍珠元子的專店。在此以前,成都大街小巷有一種稱為“珍珠饃饃(mómō)”的大眾食品。它與珍珠元子一樣,同為糯米蒸熟成團,但制作粗糙,所用的餡心一般是紅糖或煮茸的紅豆,皮厚餡粗,口感較差,其價雖廉,但一般好吃的成都人多不樂于食用。張合榮擅長白案手藝,將珍珠元子做得皮薄餡香,細軟適口。其餡有活油、玫瑰、洗沙、麻醬等香味各別的名色,大受食客贊賞,生意日益興隆。它的顧主,除遠道慕名而來的以外,不少是來自鄰近估衣舊貨市場的人群。它每天的營業時間大體上與市場集散的時間相當,即從上午九點到午后兩點左右,遲到的客人就只得“明天請早”了。筆者曾有竹枝詞詠其店:“餡多皮薄味香腴,粉團蒸軟粒粒珠。茶泡“紅白”君任飲(店堂備有民間喜飲之“紅白茶”),籠空時有客向隅。”可見這種小吃之所以成為美食,自有其獨擅之妙,絕非浪得虛名。
會府東街
此街因其有幾家具有標志性的商鋪而為成都人熟悉。第一處是這條街與暑襪北一街交會于凍青樹街南口的一家茶樓,名為“妙高樓”。這是一幢木結構的兩層建筑,臨街的樓堂面積的寬敞,在城內的茶樓中極為少見。茶灶設在樓下,用簡易的滑車通過天井將開水吊至樓上。樓底雙向開門,一面向暑襪北一街,一面向會府東街,由于它恰好位于兩街口,也是成都街頭少有的“穿茶鋪”之一(意為出入口兩街相通)。第二處是著名的糕點鋪“協盛隆”,雖然它所處的位置屬于凍青樹街,但其門面卻正對著會府東街。成都人對“協盛隆”這塊老招牌是很熟悉的,因為它制作的點心長期以來始終保持著上乘的質量,其特色糕點如“活油月餅”、“雞肉餃”、“薩其馬”等一直是成都人喜愛的食品。在成都的中式糕點行業里,“協盛隆”的信譽是第一流的。
在這條街上,還有經營首飾的銀樓五六家,估衣店鋪也有數家從會府壩街延伸到這里。在八九家經營古董玉器的店鋪中間,還有一家兼售婦女化妝用品“南粉”的“魏一心齋”,在當時頗為著名。據說它出售的“南粉”,完全是按照宮廷用料處方配制,常擦不損皮膚。由于全城只此一家,許多遠在城西城南的用戶也不惜路遠前來光顧。此外,有一定特色的,還有“李記洋服店”。“李記洋服店”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都很有名氣的一家專做西服的店鋪。店主李增榮(登云),年輕時師從旅居成都的外籍人士,學得一手裁剪西服的好手藝,后來在本街開店營業,很快就在成都的官商學界上層人士中獲得好評。經他裁剪的西服,樣式大方挺括,動靜合體,于是生意源源而來,以致應接不暇。據常在該店訂做衣服的人介紹,“李記”與一般做西服的有幾點不同:一是用料總是較別家多出百分之十左右,少了不做;二是試樣至少三次方定型;三是制作的工錢較別家要高出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正因為用料寬松,它做出的西服在各個接縫處都留有相當的余地,即使穿舊了,衣服也能多年保持不變形。像“李記”這樣的經營理念,在今天一些“精明”的經商者看來,可能顯得保守,不合時尚的要求,但它那種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的態度,卻是值得這些人好好學習的!
“會府”街上昔日的文化陳跡,今天已淹沒在一幢幢的高樓大廈里了,可是那存在于成都人記憶中的點點滴滴,卻是歲月抹不掉的,這就是一般老人常有的懷舊心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