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書林:要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在2006年中國出版發展高層論壇上說,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是要繼續抓好國際書展的參展工作,二是充分利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平臺,吸引國際重要出版集團每年到中國來參展,洽談業務、交流經驗、版權合作,把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辦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型書展。三是精心組織走出去重大工程。擴大中國圖書和漢語教材的國際影響、國際市場。四是鼓勵出版發行單位到境外興辦實體企業,采取獨資、合資、合作或重組、并購等形式拓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出版發行業務,努力推動中國圖書進入國外出版市場。
賀德方:國內外版權授權方式與途徑選擇“百花齊放”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賀德方在《編輯之友》上撰文稱,根據不同的國情,國內外版權授權方式與途徑選擇可謂“百花齊放”。國外多采用出版社授權,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和專業的版權代理機構和代理人獲權,集體化購買版權的方式。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圖書館還采用默許和先斬后奏的版權聲明的方式,即使發生侵權糾紛,由于傳播者和使用者采取誠意友好的態度,法院在判賠時依據填平原則,傳播者或使用者也僅是支付合理的使用費。美國還提倡“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簡稱CC)協議和“公民互聯網授權聯盟”(Citizen Internet Empowerment Coalition)的方式。前者只要在“不用作商業用途”的前提下,作品的數字版本就可自由共享,讓更多的人自由傳播和瀏覽;而后者是建立一個授權綜合交易平臺,將作者、出版商、使用者、專業代理機構等主體吸納進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而我國目前運作比較成功的版權授權方式有:一對一模式,即與每一個作者單獨簽約;電子版知識產權收益分配模式;“授權要約”模式和以權換權模式等。
曹元勇:溝通:版權交易中的有效方法
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助理曹元勇在《中國新聞出版報》上撰文說,要介入外國文學的引進出版,首先要了解國內出版界在這方面的整體狀況,其次要深入分析自己的優勢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我們不可能撇開自身的傳統優勢——即原創當代中國文學,尤其是原創當代長篇小說的出版優勢,而盲目地參與到外國文學圖書出版的競爭當中。根據這一思路,在外國文學引進出版方面的基本原則是,在選擇所要引進的選題項目時,首先而且必須要依托我們對當代漢語文學走勢的熟悉和認識,有目的地引進適合當下中國讀者閱讀的、對漢語文學發展有極大借鑒和促進價值的文學圖書。
王煒:外國現當代文學名著的出版制約甚多
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王煒在《編輯之友》上剖析了外國文學名著的出版與讀者市場。他認為外國文學名著的出版實際上經歷了從市場到國家計劃再到市場的一個完整的過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市場經濟以及隨之而出現的出版業的商業化,與二三十年代非常接近。但是出版外國文學名著不再像二三十年代那樣,有著強烈的對于特定文學觀念的支持意識。90年代以后的外國文學名著,主要是現當代文學名著的出版受到更多的制約。首先是書籍出版多元化產生的閱讀群體的分化,有一些人開始閱讀其他類別的書籍。其次是《世界版權公約》對于出版的某種限制。還有就是特定的輿論導向對于市場和人們的消費行為的引導,在許多時候更多地是誤導。
葉路:數字時代,版權的附屬權利如何處理
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葉路在《中國新聞出版報》撰文說,國內的出版社在版權引進中取得的權利,絕大多數是平面媒體。這不僅大大地局限了出版社在數字時代的競爭力,也使授權者不能獲得權利整合開發的放大效益。授權方即使把其他中文附屬權利留在手里,理論上雖有分割授權的可能,但實際上考慮到重新翻譯的時間周期和成本,這些權利幾乎已一錢不值。在數字時代,出版社必須盡量說服授權方把圖書版權的附屬權利一并授予自己,不僅能獲得更多的營銷和開發獲利的可能,也是對授權方更加負責任和更有利的做法。
吉陽、趙瑩:版權貿易應尋求國內需求與國際需求的良性互動
吉陽、趙瑩在《中國出版》撰文說,根據有關國際貿易理論,凡是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總是要立足于國內需求的,一個企業不可能生產出沒有國內需求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版權貿易也是這樣。對于任何出版社而言,立足國內需求尋找發展機會尤為重要。為了使出版物能夠較好的體現國內領先的、高質量的需求,建議出版企業在確定選題的時候,采取向全社會和專家征集選題的方式,征集來的選題往往是社會需求的真實反映,有利于出版物市場的擴大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版權生產企業根據國內需求從事生產,自身必然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并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進而引起外國版權貿易機構的重視,版權輸出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