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兩松山”是近年來在中國商界迅速帽起的明星人物。南方張松山是位于西南重慶的華幫制藥的領軍人物,北方張松山則是坐鎮北京的火車頭國際集團的統帥。更為矚目的是“南北兩松山”的成功商道均以厚重的文化底蘊瀟瀟灑灑地一路向著太陽走來。本刊這期推出的北方張松山將給讀者展示出一個哲學大師級的超級融會貫通術。
——編者
理性至上的“火車司機”
如果把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譽為一列特快的列車,那么,張松山應是一位列車長。他留給記者的強烈感覺則更應是一位火車司機,一位理性至上的火車司機。
1970年,張松山出生于湖北省的一個偏遠農村,他孩提時就深受當教師的父親的良好啟蒙,嗜書如命,10歲前就已涉讀四大名著。
在不斷的學習中,他漸漸對實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生在農村,張松山常要干力所能及的農活,從11歲開始的幾年間,他在節假日要上山放牛。張松山說,這段時間他收獲最大。放牛時,他有時間去實踐書里的精彩,利用山谷的回音,把一些石頭或樹樁偽裝成人的樣子,使牛“很聽話”地在他和同伴們制定的范圍內吃草。他和同伴們能有充裕的時間看書、下象棋。《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里的內容也得以有機會“演練”,這種樂趣他一直保留到現在,并以最高的頻率用在企業的運營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把《三國演義》開篇詞放置在員工的餐桌上,這在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里已經成為一種飲食文化。“讓大家在吃飯的間隙里能學習,同時,也是一些客戶在餐桌上能找到共同話題。”辦公室林老師談起來很興奮。林向陽畢業于武漢大學,他到火車頭的時間雖然剛一年,但他說在這里領悟的智慧比以前10年還要多。

“我們火車頭集團幾乎是白手起家,之所以能快速走到今天。我認為我的最大成功是建立了一支無堅不摧的學習團隊”,張松山很誠懇地說,我沒有其它特別的本領,只是讓追隨者為了一個正確的理由而行動。敏而好學,學則聰,聰則全;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只要員工在不斷的學習中產生了動力,就會創造出你始料未及的奇跡。現任業務部經理關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關鵬因為出生于一個連媳婦都娶不起的貧困家庭,所以很膽小,輕易不說話,但他到火車頭后,在集團組織的每周4次的文化學習中,開始應驗了“知識是力量”這句名言。從剛來時一個人連門都不敢出,半年后就開始滿世界飛。現已成功地多次在韓國、日本等國家帶領部下安裝機器。3年的時間內,關鵬就錘煉成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張松山說,我們正準備提升他為副總經理。
張松山說,我每天6點起床,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要如何汲取新的知識,以便更好地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們火車頭領導層在北大學院第六屆EMBA學習后,更堅定了“一個企業給員工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訓”這一理念。應該說很多員工都比我們優秀,我們優秀不在于我們是領導,而是我們員工,因為他們是一個團隊,他們有合作性,有技術性,有思考性,因為他們天天學習,天天進步,我覺得他們始終堅持,選擇高山就選擇了坎坷,選擇了商海就選擇一生一世拼搏,他們拼搏精神很頑強,這支團隊我相信5年、10年以后將是一支了不得的隊伍。無論以后是我帶領還是其他人帶領,我們這支團隊的發展都會很迅猛。
平和務實的“執行導演”
在火車頭國際集團的歷史上,1997年3月27日絕對是一個關鍵的子。在這一天,張松山和王首力不經意地相識,拉開了他們親密無間的合作的序幕。英雄惜英雄,志同而道合。當6年后他們攜手闖京城時,火車頭國際集團的輝煌便注定無疑。
和張松山的經歷有所不同的是,王首力的傳奇之處更倚重于有效的管理。王首力1965年出生于四川的一個貧困山區,4歲那年,他不幸喪父。他兄妹5人靠著母親拉扯著長大,家里的困難可想而知。王首力在上初中時,就利用節假日給鄉糧管所做飯,然后用糧管所給付的工資補貼家里,剩下的用于在學校的開支。那時,他家里的人口多,ll口人的大家庭里需要有人外出掙錢。于是,王首力18歲時,放棄了繼續考大學的機會,拿著家里賣豬的108元錢,經歷千辛萬苦到山西大同煤礦,找了份開卷揚機的工作。靠著誠實和努力,不到1年,王首力就得到了礦領導的信任,開始帶領6個人到井下工作,由于領導有方,他帶領的小隊完成的產量比許多大隊20多人的都要多出一大截,并保持了三連冠的紀錄。21歲時,他開始搞承包,幾個月內,從帶著小隊發展成3個大隊,承包了所有主井。由于他用心做事,總超額完成承包任務,且沒有發生過一起事故,這種勢頭一直保持了整整9年。1995年是他最輝煌的時刻,隊伍發展到1300多人,效益好到用麻袋裝錢的地步。
成功與失敗間僅距一步,1996年10月,他承包的一個礦出了事故。他一氣之下,只身回了老家,開始了從零開始的創業。因為缺乏資金,王首力只能從開小酒樓起步。他常常凌晨4、5點就起床到幾十里外的縣城去買菜,靠著吃苦經營慢慢有了積蓄。有了些積蓄后,王首力又萌發了創大業的念頭,1997年3月27日,他在武漢考察項目時意外地認識了張松山。張松山那時在經營著一家開發公司,因為談得投緣,王首力回去后,很快到重慶也辦起了實體。
幾年間,張松山和王首力彼此間的信任不斷加強。商海里的起伏,使他們認識到,合作的財富絕對勝與個人的財富。只有雙方進一步的合作,才能開拓出更好的前景。由于原來的項目缺乏發展空間,2003年初,兩人信心十足地來到北京。剛到北京,在開車外出時,因為不知道路線,一個駕駛,一個看地圖,卻順利地沒走錯過。從那時起,他們的默契合作就發揮得淋漓盡致。直到現在,火車頭國際集團里的一些部門負責人也分不清誰是一把手,只知道,張總主外,王總主內。而普通的員工則認為,王總在生產、銷售的管理上似乎更得心應手,是一位平和務實的“執行導演”。“執行導演”王首力認為,員工是樹根,公司是樹干。只有樹根不斷地吸取營養,才能更好地被樹干汲取去營養。所以他也很注重創建一個學習型的團隊,同時還注重樹根的健康。王首力說,員工的身體很重要,他除了定期帶員工檢查身體外,還堅持和其他領導一起在早上帶領大家一起跑步鍛煉身體,三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在采訪中,王首力多次強調要求多宣傳他們的員工。他認為員工就是最好的顧客,所以把鮮花送員工是最順理成章的。
身體力行是一個領導必備的先決條件。王首力在多年的管理中悟出,領導就是要教更多的人去做事,防止員工去做錯事。所以,每逢開拓出新的市場,需要安裝大型設備,不論條件多艱苦,他都要親自帶隊去。2005年冬天,韓國一家公司購買了他們的大型設備,為了順利安裝,王首力總堅持在一線。當時,他把患感冒,水土不服加上寒流的折磨始終拋在一旁。安裝結束時,感動得韓國客戶久久握住他的手不放。

引領中國再生資源產業長跑
在當今世界,如何解決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大國際難題,尤其是廢舊垃圾處理的課題日益重要。有專家說,垃圾其實就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也就是說垃圾其實是可被回收再生利用的。
對廢舊垃圾處理使之循環再利用,是張、王二人來北京前就選好的項目。到北京后,他們對全國的同行也做過考察后,決定要做就做第一。他們把公司的總部設在亞州最大的站——北京西站。用張松山的話說就是火車頭必定要成為引領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火車頭。所以在很多的名字當中我們毫不猶豫的選擇注冊了一個“火車頭”科技,這也是我們的動力。
選準了項目,明晰了方向后,兩人用15萬元的資金開始勇敢起步。他們首先上馬生產廢舊塑料再生造粒設備。這是一個投資小、見效快、易操作、低風險的項目。適應小作坊形式,主要針對的是那些邊遠貧困山區的農民朋友,特別是還有下崗、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他們提供一個創業致富的門路。設備在8000元左右的型號很適合他們,他們有了設備,然后建一個小型的廠房,有兩到三名工人,準備一些廢舊塑料,這樣就可以投產了。產量每天可以達到一噸半左右,純利潤能夠達到800—1000元。2005年3月浙江王先生買了一臺,每噸純利潤730多元,不到7個月就賺26萬元。今年他幫他的內弟又買一臺。賺了錢的王先生現在北京承包了柜臺。
2005年5月,山東電視臺《從頭再來》欄目報道了廢舊塑料再生造粒設備的廣闊前景后,到公司考察的觀眾和客戶蜂擁而至,有一個村就訂購了28臺。還有的看到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愛不釋手,舍不得走,家里面想辦法湊錢。河北保定的規模和效益也非常理想。120多臺設備在那里等于開了120多家銀行,客戶大都很快買小車、蓋起了小洋樓。在采訪時,來自山西太原的張瑞倉訂在饒有興致地聽取業務人員的介紹后,他大聲地對記者說:“走進火車頭,我很自豪!”
為進一步維護客戶的利益,火車頭公司跟客戶簽訂常年的回收合同。在全國各地都沒有回收網點直接回收產品。只要公路、馬路能夠通得到你的家,設備就可以送到你的家里去。這是火車頭集團的承諾。對國外的客戶,他們還免費代辦出口、報關手續。優質的產品加上優良的服務,使原來合作過的客戶擴大了購買。日本、匈牙利,還有中美洲、哥斯達黎加的客戶,他們一買就是兩個集裝箱的設備。
選準了項目,投資就升值。今年年初,張松山在做客新浪網時充滿自信地回答網民說:“投資3萬,3個月就能收回成本,1年可以掙3萬至12萬。”根據近幾個月客戶的反饋來看,他那時太保守了,至少少說了一半。“給自己留點余地,給客戶留點機動。”不覺張松山又哲學了起來。
“以確定顧客的需求為我們的起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我們的終點”。
堅持把這個理念灌輸到火車頭人做事的行為中,從而使火車頭精神引領中國再生資源產業“長跑”。記者在更深入的采訪中發現,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專業從事機械開發、研制、銷售的企業,建有完善的產品質量保證體系,是行業內率先取得IS0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他們推出的倍受社會關注的新型廢舊塑料再生顆粒生產成套設備,這正是國家大力提倡的綠色環保項目,永不飽和的市場,無盡的原料資料,必將掀起一輪廢舊塑料再生利用的浪潮。他們尤其關注環保產業,他們制造的廢舊塑料再生顆粒及再加工系列設備、環保機制木炭系列設備、廢舊輪胎再生利用配套設備,都是高科技智慧的結晶。2005年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被評為“中國市場質量合格、服務放心、信譽良好企業”。
火車頭人都是哲學家
走進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總有種像《太極拳》里的楊露初進陳家溝的感覺。因為你稍不注意就會遇到“高手,”他們不經意的言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5月14日,在北京北方火車頭科技有限公司3號車間,一個恰到好處讓路的清潔女工引起了記者的主意。“你的主要業務?”“讓每一個走進車間者感到溫馨。”她依舊不亢不卑。張松山介紹說,她來自湖南,是湖南警宮學校的本科生,她來公司才不到3天。由于公司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個員工在工作崗位上工作時就像戰士正在訓練一樣,不必向首長打招呼。清潔女工叫曾曉霞,她自信地說,請你明年這時候再來看,那時我的各方面工作都會很好地掌握。
在4號車間,一個近50歲的驗貨員很精神地站在車間的門口。“他原來有30年的煙齡,每天兩包,但來公司后立即戒掉,再也沒有吸過。”聽了陪同人員的介紹,記者不禁驚訝。“這沒什么,我可以有愛好,但沒有影響同事健康的權力。”驗貨員說得很輕巧。
在展廳的前臺最醒目的位置懸掛著“誠信是金”的條幅,這是公司領導專門到山東曲阜請孔子的后人寫的。負責前臺管理的張芙蓉簡介說:“誠信是戰勝困難的法寶,讓每一個員工和客戶能最先看到‘誠信是金’的條幅,是提速溝通的靈丹妙藥。”
在采訪結束時,在送記者的專車上,一個向導又出口不凡。“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有效就是硬道理。”他叫楊宸,是銷售部的業務經理。看起來二十五六歲的樣子,但他的話卻讓我切實不敢小覷。
(見習編輯:江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