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藝術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悠悠歲月中,它深深根植于華夏大地56個民族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地方特色與風格的藝術品種。這與當時人們的祀神、自娛等習慣有著密切的關聯。自12世紀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態,已經歷時近千年。它不僅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更是世界的驕傲,而且至今有三百多種戲曲劇種活躍在時代的潮頭,致使民族傳統文化不斷繁衍,生生不息。
中國戲曲以歌舞、說唱和優戲藝術為主,吸收其他表演技藝綜合衍變而來?!耙愿栉柩莨适隆笔撬幕舅囆g特征。戲曲,自有它的成長歷程,秦、漢以來的歌舞、優戲等傳統習俗,到唐代的宴樂、廟會以及宋代的瓦舍勾欄,促成歌舞、說唱與各種表演技藝的交流與融合,體現著演化軌跡,孕育著戲曲藝術的誕生。南戲和北雜劇,標志著中國南北兩大戲曲體制的成熟,開創了元代雜劇創作的盛世。南北戲曲文化的交流,把明清傳奇創作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帶來了高腔與昆腔的空前繁榮發展。民間花部亂彈諸調的蓬勃興起,又迎來了清代以來梆子、皮黃等地方戲競爭發展的新局面。京劇藝術的成熟,使戲曲藝術又跨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劇種名目繁多:京劇、昆劇、吉劇、皮影戲、花鼓燈、莆仙戲、晉劇、傣劇、滇劇、黃梅戲、呂劇、二人臺、桄桄劇、彝劇、眉戶戲、碗碗腔、上黨皮簧、河北梆子、評劇、絲弦戲、閩劇、高甲戲、粵劇、山歌劇、北昆、越劇、婺劇、黔劇、采茶戲、楚劇、豫劇、藏劇、彩調、漫瀚劇、臺州亂彈、隴劇、鄂劇、秦腔、蒲劇、北京曲劇、唐山皮影、老調、越調、河南曲劇、柳子戲、廬劇、漢劇。
國粹京劇
京劇在我國是影響最大、流行最廣的劇種。
提到戲曲,不能不提的就是京劇,可見它在梨園的百花叢中的不一般。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夸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臺表演上富于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招招見功夫,句句見功底。舉止、顰笑間顯眾生百態,真是不簡單。不用說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就是那一張張的紅白黃綠藍顏色油彩的京劇臉譜,哇呀呀,也夠你說上老半天!藍臉的多爾礅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寶塔、綠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銀色的妖怪、灰色的精靈笑哈哈……一幅幅鮮明的鴛鴦瓦,一群群生動的活菩薩,一筆筆地勾描,一點點地夸大,一張張臉譜美佳佳。
京劇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清代乾隆以來,昆曲、弋陽腔、秦腔等曾先后進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藝人高朗亭率領有名的徽戲“三慶班”進入北京。之后,又有“四喜”、“春臺”,“和春”三個徽班入京,與“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與此同時,昆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漸被冷落。大約于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同出于一源,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后來,徽班又吸收,溶化了昆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有所革新,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又稱為“皮黃”,又名“京調”。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自形成以來,著名演員先后輩出,特別是不斷涌現出了許多藝術名家大家,備受人們的喜愛與歡迎。同時,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詮釋革新、分出不同的風格流派,為京劇的發展與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京劇藝術的珍貴財富。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等;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等;旦角梅蘭芳、程硯秋、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等;老旦龔云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梅蘭芳是京劇藝術最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之一。他的代表劇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斷橋》、《奇雙會》、《游園驚夢》、《穆柯寨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以及晚年編演的《穆桂英掛帥》等。幕幕精彩,片片值得回味。
京劇,多美的精華瑰寶藝術,就連外國人也拍手叫好,前來學習與研究,掀起一浪浪的京劇熱。京劇,已不僅僅只是京劇這門藝術,已經超越上升為一種民族象征、一個標志,就像中國功夫一樣,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代言,吸引著所有想探尋東方古老國度的人們。正是因為它的歷史、它的悠長、它的文化、它的思想、它的財富,所以注定它不尋常的路。
溫婉動聽的黃梅戲
在我從小的意識里,最早有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黃梅戲了。
黃梅戲,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曲調:溫婉動聽、細膩悅耳。后來才知道,它的曲調豐富,共有一百多種,如“評詞”,“二行”、“三行”、“火攻”,“彩腔”、“仙腔”等等。黃梅戲用安慶地區的語言演唱,加之唱時一律用本嗓兒,所以使人感到語言易懂,字音清晰。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劇種,原稱黃梅調、采茶歌。源于湖北省黃梅縣的“采茶調”,發展成熟于安徽安慶?!安刹枵{”在鄂、皖,贛三省毗鄰地區廣泛流行,與當地民間流行的舞蹈、曲藝相結合,清道光年間形成為民間小戲,后來吸收了徽劇、青陽腔特點,逐漸有了大戲的基礎。建國初還僅限于安徽、湖北、江西沿江一帶流行。解放后,黃梅戲發展很快,受到各地觀眾的歡迎,成為中國四大地方劇種之一。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天仙配》、《蕎麥記》、《告糧官》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己》、《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萬紫千紅的粵劇
粵劇,是最能體現廣府文化特色的品類之一,更是嶺南文化的奇葩。
一曲粵劇《荔枝頌》:“一騎紅塵妃子笑,早替荔枝寫頌詞。東坡被貶嶺南地,日啖荔枝三百余?!辈粫r縈繞在耳邊的曲風曲韻與曲詞,它的一切一切,不知又勾起多少千絲萬縷的思緒連連?;泟★L情,不知傾倒了多少人兒的心扉,扣進了多少人兒的心田……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可謂洋洋大觀。而粵劇在其中獨樹一幟?;泟∮谇逵赫昂髤R合形成,角色分行有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l0行。它集濃郁的本土氣息,又吸取包容其它各大家之所長:擁有秦腔的古樸高亢,昆腔的典雅深沉,黃腔的流暢蒼勁,廣東樂曲的輕盈俏麗。它是婉轉流離、悅耳動聽,再加之特有的甩頭功、椅子功等表演,詩歌文學的節奏韻律,帶有整殤和諧之美,更是賞心悅目。
深厚的僑鄉文化孕育了眾多知名粵曲大師馬師曾、紅線女、白超鴻、林小群等,他們嘔心瀝血、樂此不疲,創造、總結、積累著,把普通語言、日常動作、平淡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而其中藝術大家紅線女,更是首屈一指,紅派藝術代表著現代粵劇一大成就,哪里有粵語,哪里就有紅線女的曲腔,哪里就有云集的鮮花與掌聲,哪里就有傾心以待的一群群紅派藝術的仰慕者、追求者……
歷史會呼吸,歷史就在得失之中延續。當今粵劇,在流行泛濫的時代大潮中怎樣批判地接納傳承傳統文化藝術,踩著現代意識的音符,挖掘新的粵劇文化使其日趨完備、脫穎而出、更上樓臺。
讓我們的粵劇更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一幕比一幕精彩得萬紫與千紅。到那時南國的紅豆一定會紅透粵府,蔓延到粵語外的海內外,發新枝……
(責任編輯趙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