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的胎兒日長夜大,“準媽媽”的自豪感也與日俱增。隨著預產期的臨近,孕婦的體重也在不斷上升。體重中除了日漸成長的寶寶的重量外,還有羊水、增大的子宮和乳腺,以及孕婦為分娩和哺乳儲備的營養物質等分量。截至臨產前,孕婦的體重平均要增加12千克。但有些“準媽媽”就不同了,體重的增長遠不止這些。這并不說明胎兒或孕婦有多健康,反而是妊娠性高血壓、妊娠性糖尿病等孕期并發癥的危險征兆。那么,如何才能既保證胎兒發育的需要,又不致營養過剩呢?
懷孕的不同階段 營養需求大不一樣
懷孕前期(妊娠頭3個月)——不必增加食量
老人一旦知道小輩懷孕了,唯恐孕婦營養不夠而影響胎兒發育,故而大魚大肉地“伺候”著。老人這樣做也是出于好心,乍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并不領情。事實上,進食過量不僅對胎兒的發育無幫助,有時反而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在妊娠的頭3個月,胚胎的體積還很小,所需營養紊的量也有限,所以,保持和孕前一樣的飲食量就可以了。如有妊娠反應時,配食原則是易消化、少油膩、味清淡、少食多餐。在不妨礙健康的前提下,應盡量適應孕婦的胃口,供給所喜好的食物。為減輕惡心、嘔吐,可提供肉松、餅干、烤饅頭干、面包干等干食。嘔吐嚴重者則應多吃蔬菜、水果。同時給予足夠的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以減輕妊娠反應。
懷孕中期(妊娠4個月~7個月)——保證熱量、優質蛋白與微量元素的供應
這一時期的胎兒生長速度較快,體重平均每天要增加10克左右。這就需要補充大量優質蛋白,應多吃些雞蛋、禽肉、魚肉、瘦肉以及豆制品等。對于蹄膀、老母雞之類的油膩食物則應盡量避免,盡管其中富含蛋白質,但脂肪和膽固醇的比例也偏高,還是不吃為宜。很多孕婦容易忽視主食,即米、面等攝入不足,以為多吃些肉、蛋、奶、魚就可以彌補。這種做法是很不科學的。提供人體能量主要物質是糖類,絕大多數來源于米、面等主食。如果攝入不足,人體就需要分解蛋白質來供給能量,既增加肝、腎等器官的負擔,又非常浪費,無法讓寶貴的蛋白質構建胎兒的軀體。所以,保證主食的供應就可以“節約”蛋白質。
除了糖、脂肪和蛋白質這三類宏量營養物質,鈣、鐵等微量元素對胎兒的發育也是至關重要的。新生兒體內全部鈣的含量為22克,大部分在懷孕中期吸收進入骨骼。故而在這一階段,孕婦每天應從膳食中攝取1500毫克的鈣質,以滿足胎兒骨骼發育的需要。孕期需要補充比日常更多的鐵,因為胎兒的需要,為出生前儲備一定的鐵元素。同時,母體血容量逐漸增加,這是孕期的需要,為了胎盤及胎兒的氧運輸,增加血容量也為分娩時喪失一些血液作準備。營養學家建議,孕婦每天約需要吸收3.5毫克的鐵,由于食物中鐵的吸收率很低,故供應量應比這個數值大,以28毫克為宜。
懷孕后期(妊娠8個月~分娩)——增加維生素與纖維素
此時胎兒生長速度更快,體內貯存的營養素也更多,故孕婦的膳食必須富含各種營養素,以保證胎兒迅速生長的需要。這就要增加飲食品種,如細糧、粗糧,大豆類及其制品,動物性食品及蔬菜水果,進行合理搭配,做到食物多樣化,擴大營養素來源。孕婦如有下肢浮腫,應選用低鹽飲食,供給充足的蛋白質。此外,富含纖維素和果膠的蔬菜水果如芹菜、韭菜、蘋果、梨等,也應占相當的比例,以防止孕婦發生便秘。
由于機體代謝活躍,維生素A、D、C及日族的需求量均應增加,除了日常飲食,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適量的維生素制劑。
每周檢測體重
判斷是否營養過剩,最好的辦法是隨時觀察體重。正常情況下,懷孕早期的體重每周增加約0.75~1.5千克,以后每周增加約0.4千克,是月時約增加12千克。如體重增長過快,應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多吃水果、蔬菜,適當限制主食攝入,少吃甜食及高脂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