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經歷過別人或自己勃然大怒的情景。當你正津津有味地和同事在飯桌上大嚼雞塊時,一些牢騷話會不期而至:“真倒霉!最近,老板一直給我增加工作量,向他提了意見也不聽,真讓人冒火!”“我們部門的王小姐就愛找麻煩,無論我說什么她都要唱反調,不知她和我有什么深仇大恨!”“我那個部下三天兩頭上班遲到,昨天我說她了幾句,竟擺起了臉色,真是氣死我了!”……我們每天8小時乃至12小時呆在辦公室,人多口雜,個性差異大,工作壓力也大,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而怏怏不快甚至發怒。
心理學家認為,生氣的后果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一怒而安天下”,統合了不同意見與制服了不順從,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種則可能澈起層層波瀾,矛盾越積越多。但如果一個人有氣不表達也很糟糕,長期壓抑著也容易讓人頭痛、血壓升高乃至患上胃潰瘍,且還常處在焦慮、淚喪、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狀況之中,嚴重的還會怒不可遍地拔拳相加。那么,有什么聰明方法,既可讓你在職場上好好生氣,又避免惡氣,從而化解糾紛與麻煩呢,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方將怒氣發泄出來。
不要當“悶氣包”
首先要明白一點:有氣不宣泄出來,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家人與單位。有的人選擇忍氣吞聲,卻帶著一腔怒氣回家,一進家門就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讓家人遭受池魚之殃。有的人雖然忍到某一刻,但終究徹底爆發,在公司大罵后拂袖而去,這對個人和公司都不利。不少下屬對于主管的怒氣,礙于種種原因悶在心里,或和主管意見相左時,不知怎么溝通才不至于點燃彼此的怒火。
“切記,不要在眾人面前和上司起沖突。”這是心理專家的建議。如開會時,意見不合,千萬別用很沖、很直的口吻反駁主管,而應對其表現出應有的尊重。有不滿或不同意見,當然需要表達,但可私下找時間溝通,切莫在主管忙得焦頭爛額或正為某事煩心時去說。并且,要選擇更有利于氣氛的話,一開門就說“其實,我不贊同你那天的看法”,并不是好方法,在表達不同想法時,先適度贊美一下對方,可能會收到不錯的效果。只是,贊美需要說出具體事由,如“上個月你決定的那個企劃案真的很不錯,考慮周詳,不過,這次我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空泛地吹捧。
閉上嘴巴,張開耳朵
憤怒的情緒多半是由他人引起的,要避免產生怒氣,必須以良好的溝通來化解,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積極用心傾聽”,仔細聽對方說什么,不要中途打斷。
有些人常耐不住性子,對方剛說了一半,聽不下去就想辯駁,這樣的表達方式勢必產生更多誤解,反而愈“溝通”愈生氣。當然,溝通也不是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如不注意時間、地點等因素,說不定會成為怒火源頭。如有一企業男主管,見一位女同事幾乎天天遲到,感到很頭疼,便在公眾場合上善意地問她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誰知她一聽就翻了臉,令男主管又氣又不知如何是好。由于這位主管當著大家面關心她,在不適合的地點溝通,難怪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在公開場合、眾目睽睽之下,開口點出別人的問題或過錯,多少會傷及對方顏面,即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可能被認為是故意找碴。想讓對方把你的話聽進去,或進一步問清楚情況,最好能找個雙方都有安全感的空間,才有助于表達。而在不適合的時間溝通,也可能引起怒火或不耐,如,你選擇接近中午12點這一時間,大多數人已饑腸轆轆、血糖太低,就沒有耐性把話聽進去,說了等于白說。
真心感謝和贊賞
在職場上,許多爆發的怒火正來自于個人的付出不受重視,或者別人把自己的貢獻視為理所當然。要防止這種怒火在職場蔓延,感謝和贊賞是一劑良方。有時,跨部門合力活動,如果參與者都抱著本位主義,覺得自己最辛苦,對方都沒做什么事,那么合作自然會有很多不愉快。相反,試著以同情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會對方為這次活動付出的心力,并不忘把贊美、肯定掛在嘴邊,也許只是短短一句贊美,對方聽了不僅欣慰愉快,下次也樂意在一起繼續合作。
另一種情況是,下屬賣力地表現,也有好成績,卻沒有得到上司的肯定贊美,不但失望生氣,而且可能下次再也不想賣命了。反之,下屬對于上司或公司給的福利覺得理所當然,不存感謝之心,時間久了,領導者也不再有心給更多福利了。
不要讓自己累壞
疲勞經常是壓垮情緒的晨后那根稻草。人在過分疲勞的情況下,情緒會有起伏,有時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導火線,如果自己的工作負荷太重,應該想辦法調整,如主動向主管反映自己需要休息一段時間的理由,以取得領導的理解和贊同。或者自己找到可排解疲勞、重拾活力的手段或運動,如定期鍛煉、旅行,每天花20分鐘獨處靜坐等,都應該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