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個易過敏的季節。到了此時,有些人身上會出現紅色小匠疹,皮膚奇癢,忍不住搔抓卻越抓越癢。經醫生診斷,這就是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反應,可能引發病癥的過敏原相當多,發作時的過敏現象或部位也不盡相同。引發此癥的因素極多,除了吸入性的粉塵、動物毛、花粉等,還包括進食不當及蚊蟲叮咬和寄生蟲或細菌、病毒潛藏在身等原因。不同食物種類的抗原性強弱也不同,也就是過敏性強弱不同。一般來講,以下一些食物蛋白質過敏性較強:一種是蟹、蝦、蛤蜊肉、毛蚶、螺螄(包括田螺、海螺)等貝殼類水產品,另一種是豬肉、牛肉、羊肉、狗肉等肉制品和魚類水產品,還有牛奶、羊奶等奶制品,雞蛋、鴨蛋、鵝蛋中的蛋清,核桃、胡桃、白果等堅果類食品,花生、大豆、扁豆等豆科植物,以及蘑菇、香菇等真菌類食品。不過,患者不可能對以上所有食物都發生過敏,一般只是對其中一種或者幾種食物發生過敏而引發急性蕁麻疹。因此,人們在飲食中要留意摸索哪些食物容易導致自己過敏。
蕁麻疹臨床表現是皮疹為發作性的皮膚潮紅或起風團,風團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顏色蒼白或鮮紅,時起時消,單個風團持續不超過24小時~36小時,消退后不留痕跡。自覺瘙癢劇烈,少數患者伴有發熱、關節腫痛、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及心悸等全身癥狀。
蕁麻疹在傳統醫學中歸屬于“瘸疹”的范疇,中醫文獻《醫宗金鑒》中便有描述:此癥名“鬼飯疙瘩”,由于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往往因當風飲酒或其他病后而發病,病起皮膚作癢,次則發遍全身疙瘩,形如豆瓣,堆壘成片。
該癥的病因以風邪為主,初病風從外襲,客于肌表,傷及營衛:疾病反復發作,風邪深入臟腑營血,致使沖任失調、氣血消耗,而令機體虛弱又為外邪所犯。因此,治療上除了祛邪以外,更要注意扶正,使營衛調和、正氣充足,才能抵御外邪而減少發作。
治療上也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蕁麻疹多屬于“風熱”或“滯熱受風”證型,發作時全身出現紅色或粉紅色扁平皮疹、丘疹,劇烈瘙癢,并常伴有頭痛發熱、心煩口渴、便秘糞硬、小便黃、舌苔白膩及脈滑數等證,可用辛涼解表、疏風止癢藥,如消風散或防風通圣散加減來治療。
慢性尊麻疹的治療又分3種:
1.風寒型:乃因風寒外襲、營衛不和而發病,常見發熱惡寒、筋骨酸痛,遇冷遇風時癥狀加重,治療宜辛溫解表,疏風止癢。臨床常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此方組成為: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枳殼8克、茯萼15克、防風15克、荊芥12克、桔梗3克、川芎15克、甘草3克。
2.風濕型:兒童患者較常見此證型,多因飲食失宜、脾失健運,復感外風濕邪,因此全身發生丘疹水皰。治療時可用參苓白術散,此方組成為;蓮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縮砂仁6克、桔梗3克、甘草6克、白茯苓15克、人參12克、白術12克、山藥15克、白扁豆12克為主方以健脾利濕,并加金銀花12克、白蘚皮12克、白薇12克、蟬蛻6克等藥清熱祛風。
3. 血虛型:皮疹反復發作,并在午后或夜間癥狀加重,并有頭暈頭重、腰膝酸軹、倦怠乏力、眠差多夢等兼癥。所謂“血虛生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就是要先養血益氣兼疏散風邪,治療可用桃紅四物湯。此方組成為:桃仁12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紅花12克,大棗10枚,并酌加荊芥9克、防風15克、蒺藜15克、地膚子15克。
此外,有些民間土方可用作治療。一方為鮮地骨皮50克~100克,水煎服,連服2次~3次;另一方為地膚子15克,用水煎服,一日一次,連服三日,或用地膚子200克煎水,遍身熱洗,亦可用全株地膚子草1500克,切碎煎水去渣,侯溫洗澡,每日2次,連洗幾次;還有一方為茵陳50克,水煎服。
除了及時治療外,還應及時切斷過敏原,或通過脫敏來減少過敏原對機體的侵害。那么,怎樣才能找出自己所過敏的食物呢?一是要注意進食與發生急性尋麻疹的時間間隔關系,二是要采用食物排除法。后者的要領是:患者首先可連續吃以下部分食物3周:大米、青菜、胡蘿卜、土豆、南瓜、菜籽油、糖、食鹽及各種綠葉茶。然后每天加食一種上述易過敏食品,食后觀察數天,看看是否發生急性蕁麻疹。如果引發,說明患者可能對所加食品發生了過敏,就要及時停食此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