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都市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特殊的“部落”:他們是夫妻,卻很少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伴:他們各有各的生活軌道和生活空間,卻又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相會。他們像兩個交叉的圓,在感情的潮頭相聚,而后帶著甜蜜和幸福冷靜地分別。這個特殊的“部落”被稱為“周末夫妻”。“距離產生美感”這句名言可謂是“周末夫妻”的經典內涵:可聚可分,收放自如。聚時小別勝新婚,分時充分擁有個人空間。“周末夫妻”真的如此美好浪漫嗎,一段時間的熱捧之后,今天人們又開始作出另一番議論了。
丹華婚前是個典型的婚姻“厭食族”,因為她怕婚后會失去自己的空間、愛好和朋友。她喜歡把音量開得高高的,聽那種充滿激情的搖滾;而男友卻寧愿靜靜地與生意伙伴喝杯啤酒談談工作。她的一幫男女朋友在工作和玩樂上都是很癡狂的人,至情至性的性格似乎與穩重嚴謹的男友很難相容。她不想為婚姻放棄自我、放棄工作,淪為家庭和男人的附屬品。幸好,這種想法被男友所理解,兩人在決定結婚前使開始計劃分居生活。
丈夫有自己的房子,丹華就住在單位分的一居室里,各自獨立的住所都是依個人的喜好設計和布置的。周一到周四,兩人仍維持原來的生活狀態,各回各家互不干涉,給自己也給對方留有更多的空間。到了周末,丹華可能會帶著一堆好吃的東西來到丈夫的住處給他打理一下房間,丈夫也可能會陪伴在她的斗室里呆上一會。偶爾兩人還會手牽手去逛街、看電影,要么就索性賴在家早什么也不干。
然而,有了孩子后,他們甜蜜溫馨的“后戀愛時代”被打破了。丈夫為了應付即將大幅增長的家庭開支拼命加班工作,有時忙得兩個星期才能和丹華聚一聚。在那段日子里,丹華就獨自一人應付懷孕的種種不適和家里的粗細雜活,寂寞、孤獨甚至無助,心里總是空蕩蕩的。眼睛一眨。現在孩子都快3歲了,他倆仍然是“周末夫妻”。老公越來越忙,兩人相聚的次數越來越少。丹華好幾次都提出要和丈夫住到一起,但丈夫嘴上答應著卻遲遲不見動靜。再后來,他坦白說自己另有所愛,讓丹華提條件,他要離婚。
丹華啞然,抱著剛會走路的孩子真是欲哭無淚。呵呵,“周末夫妻”?這個結局真是諷刺——什么小別勝新婚,那得看什么階段。剛結婚那兩年,還是那么回事,但時間長了,激情消磨殆盡,雙方都感到了婚姻的平淡瑣碎,當彼此都習慣了對方甚至有了某種程度的厭倦時,“小別”什么都勝不了!
不做“周末夫妻”的三大提示:
很多童話故事都有這樣的結尾:王子和公主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舉行了婚禮,從此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在現實生活里,兩個人好不容易在一起,為什么要學王子、公主那樣備受磨難、歷盡坎坷呢?明明是兩情相悅、歡聚一堂,又何必刻意去上演一出后果難測的“周末夫妻”呢,“周末夫妻”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思想根源?
弊端一:逃避責任
“周末夫妻”聽起來很美,但這種婚姻模式不太實際,給人以不安全感。選擇做“周末夫妻”的要么是不想被束縛,不愿承擔家庭責任;要么是對傳統的婚姻模式缺乏信心,想要逃避;要么是理想主義者,希望婚姻總像戀愛那樣甜蜜。這是只享受婚姻的激情,逃避婚姻的責任的行為,是對婚姻的曲解,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弊端二:心存異念
俗話說,針大的窟窿斗大的風。那些嚷著要有自己空間的人,相當多一部分是心存異念的。鬼才相信,兩個深愛的人要以牛郎織女的生活為樂。激情浪漫只是婚蛔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相濡以沫才是婚姻生活的主體。結了婚能夠早晚廝守,那是一種幸福,為什么一定要人為地制造分離,浪漫和風情具有太多的誘惑力,只怕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即使你有很強的免疫力,你又怎么擔保得了另一半?
弊端三:孩子遭罪
“周末夫妻”,只享受愛情的權利,不考慮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如孩童過家家般游戲情感。的確,距離產生美,短暫的分離能令夫妻的感情愈發熾烈。但他們的孩子呢?缺乏雙親共愛的童年,容易產生郁郁寡歡的孤獨性格。平時各忙各的五不干擾,周末短暫小聚別樣溫馨,這是以孩子遭罪為前提的。“周末夫妻”不僅影響夫妻關系,而且影響親子關系,在雙方享受所謂別樣溫馨的時候,孩子憂郁的眼睛里卻噙滿著傷心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