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一個剛分配的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我與地壇》。該教師聲情并茂,用激情點燃學生的智慧,用激情觸發學生的內在情感,當教師深情朗讀史鐵生的另外一篇散文《秋天的懷念》時,教室里不時響起抽泣聲,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聽課的老師也被感動了,這節課上得相當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身邊的語文老師,包括我自己,上課的激情不知什么時候已離我們遠去了,上課成了機械的講讀課文,有的甚至照搬教參,缺少激情,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情感也似乎日漸暗淡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也漸漸消失,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語文課的人文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師特別需要有一種激情。很多學生回憶起來,感覺到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語文老師。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還要有一顆飽蘸激情的心。
當前語文教師激情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少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有良好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鑒賞能力。語文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最基本環節,教師在上課時激情滿懷,能用真情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師生互相感染,共同走近文本,與文本的作者產生心靈的交流,那么我們的教學就達到目的了。正如德國教育家斯多惠所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別人的情感。”
其實,“審美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社會成員在情感上、智力上、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全面發展,使他們身心對美好事物的感覺完善起來,并培養他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的能力。人感性能力的培育是審美教育的直接切入點。”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就包含著人類的普遍情感,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從詩歌、散文到小說、戲劇,無一不是如此。欣賞作品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情感傳遞的過程,它是教師的情、學生的情和文本作者的情三者之間的交流。在這里,教師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就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但我們語文教師,上課依賴教參,講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缺少激情和活力,把現成的答案喂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卻沒有很好地被激發,教師、學生和文本作者三者之間缺少真正的融合,學生掌握的知識也不是已經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課堂應該是一個情感的共振場——教師與學生在共同閱讀、鑒賞過程中,達到了精神的愉悅與生命的升華。”所以,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引導的重要途徑是情感,是以情動人。學生的主動與否,也重在看“動情”與否。比如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作品相當感人,這時,就需要教師動情的朗讀、講解,以心換心的交流,通過現實生活中其他親情的類比,把學生帶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中去,去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缺少飽含感情的范讀
高中語文教材選取了很多經典美文,美文需要朗讀,可我們的語文教師現在是越來越不敢朗讀了,也越來越不會朗讀了。大家一窩蜂似的從網上下載各種朗讀錄音,上課時打開電腦一放就是了。這樣做雖然很省事,但是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卻少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教師自己飽含深情地配樂朗誦,那種現場的情感流露是電腦所無法取代的。
筆者在教學《致橡樹》的時候,曾試著自己配樂朗誦(在此之前也都是電腦朗讀的),教師融入自己的情感,全身心投入。隨著教師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感受也逐漸清晰,不用作太多的分析,學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通過感官和心靈直接感受優秀的言語作品是語感創造的必由之路;否則,無異緣木求魚。”這節課學生也聽得特別認真,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好像融洽了許多,而且,學生對配樂朗誦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缺少激情飛揚的語言
我們語文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語言比較貧乏,缺少優美的、感人的、充滿深情的語言。語調也是平淡的,不夠抑揚頓挫,學生容易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有的老師語言還不夠精練,重復很多,更引起學生的反感。
語文教師上課時語言的簡潔、整齊,富有感染力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時不時地用整齊而又富有氣勢的語言感染學生,學生的內心還不會有所觸動嗎?如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那位青年教師,她在上《我與地壇》這一課時,大量地運用優美的、富有激情的句子,為這堂課增添了許多色彩,比如:“是啊,當兒子真正懂得母親的時候,而母親已經不在了,兒子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疚當中咀嚼著母親沉沉的愛,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疚當中懂他的母親,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疚當中讀著母親這一生質樸、真實卻又熱烈的詩篇……” ,又如“是啊,當兒子真正懂得母親的時候,而母親已經不在了,這對兒子而言是一個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遺憾,是一個無言的結局,是一個欲哭無淚的故事,兒子只能在深深的懺悔和內疚當中給母親下一個中肯卻又哀傷的定義。”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很多,因此整堂語文課充滿激情與張力,學生與聽課的老師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四、缺少富有激情的點評
上課是師生間的一個互動過程,學生的回答有全面的,也有不足的,通常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是面無表情地點一下頭,或者不對的馬上請另外的同學補充。其實,這樣做對學生的積極性無疑是一個打擊。“當前不少語文教師總以標準答案扼殺一個又一個靈性的、天才的、創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讓學生飽嘗失敗的苦果,不懂得欣賞或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由此,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敗者。”這個時候很需要我們教師的熱情點評,比如,對回答出色的,可以面帶笑容的點評一句,“真是太棒了!太精彩了!”諸如此類的贊美的話,學生的內心肯定涌動著感激,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大增。如果學生回答不夠好,那也不要緊,更要用激情去鼓勵學生:先請坐下,再好好想想,下一次肯定會出色等等安慰的話。學生會為教師的理解和熱情而感動,而不是喪失對語文學習的信心。
五、缺少恰當的體態語
近年來,國際上誕生并發展了一門致力于解釋和研究非文學交流的行為現象和規律的學科——人體語言學,它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綜合的信息發射站,人的信息傳達除了語言文字以外,還可以借助姿勢、表情、動作、體態等人體語言來完成。”
我們在上課時常常表情不夠豐富,要么面無表情,要么微笑到底,親切是親切,但是太單調了一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豐富的體態語,不僅僅有豐富的臉部表情的變化,更配合了大量的手勢或身體語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曾經聽過一個老師上《智取生辰綱》,講到楊志的時候,模仿他的動作,簡直是惟妙惟肖,學生開懷大笑,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的積極性相當高,教學效果非常出色。
當今社會,信息萬變,學生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夠在平時的上課中有意識地多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能夠滿懷激情地講解課文,并對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有感情的點評,時時注意自己的豐富的體態語,那么,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
(張燕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