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茂
發評析當前浙江的民辦教育,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形勢看好,問題不少,前途光明。其理由如下:首先,浙江省民辦教育事業仍在不斷發展。《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3年以來,浙江省民辦教育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據2005年底統計,全省實施學歷教育的各類民辦學校由2002年的568所發展到701所;在校生總數由2002年的42萬人發展到75萬人;獨立設置民辦高校的校均規模由2002年的2918人擴大到5433人;民辦普高的校均規模由2002年的503人擴大到770人。
其次,浙江省民辦學校的教育資源在不斷優化,評上省級重點學校數量增加。現代化教學設施的配置和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是衡量教育資源優化的主要指標。據統計,近3年來,浙江省共有46年民辦高中段學校被評為省三級以上重點中學(中職);省級示范性幼兒園12所。而且,大多數實施學歷教育的學校都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引進優質師資和培訓在職教師上下大功夫。
再是,浙江省民辦教育的政策正在逐步改善。從多數市、縣的情況看,有利于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正在逐步優化。如臺州、金華、寧波等市和瑞安、平湖、長興、諸暨、路橋、玉環等縣(市、區)相繼出臺了財政資助和獎勵民辦教育的政策。其中以臺州市的力度最大,該市政府的文件規定:“凡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優秀(示范、重點)學校的教育機構,每年度分別按使用教師的2/3、1/2和1/3給予相當于公辦老師平均基本工資數額的獎勵。”等等。上述政策出臺后,臺州市政府在市直管的民辦學校中率先示范,收到十分明顯的成效。最近,寧波市委常委會又制定了一項扶持民辦教育的重要決定,對規模較大的民辦學校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師給予享受事業單位職工的待遇。
免征稅不該“一紙空文”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件》第38條第一款明確規定:“捐資舉辦的民辦學校和出資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依法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及其他優惠政策。”但就在國務院第41次常務會議通過該《實施條件》的同一天,即2004年2月25日,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制發《關于教育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4]39號),該《通知》的第一條第10款仍沿用國稅發[1999]65號文件的老政策,規定“對學校經批準收取并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或財政預算外資金專戶管理的收費不征收企業所得稅”。由此造成一些地方稅收部門置國務院《實施條例》的明確規定于不顧,以民辦學校的收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外資金專戶管理為由,向出資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征收企業所得稅。這一行為于法無據,于理不合,遭到民辦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抵制。但雙方各有所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對出資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予以扶持,讓其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稅收優惠,這是國家為促進民辦教育發展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必須依法確保落實。向出資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民辦學校征收企業所得稅,是一種政策性歧視。當地政府有責任出面制止,依法予以規范。
公平競爭平臺不能“跨”
眾所周知,近幾年在全國基礎教育領域出現了“名校辦民校”的熱潮,一大批由政府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名校,舉辦以民辦機制運作的“校外校”和“校中校”,出現了公辦學校進入民辦教育領域、擠占民辦教育市場的異常現象。據浙江省教育廳民辦教育辦公室初略統計,全省有上百所這樣的學校。這類由公辦學校舉辦的“民辦學校”,占有兩種體制的優勢,使當地原先辦得不錯的真正民辦學校處于不公平競爭的弱勢地位,面臨發展和生存的危機。
公校辦民校現象的出現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社會上乃至教育理論界對此也貶褒不一,站在民辦學校特別是出資辦學者的角度看待這一現象,無疑是“狼來了”。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頒發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在認可這類學校存在的同時,強調必須予以整頓和規范。其要點可以歸納為“兩不得”(不得利用國家財政性經費,不得影響公辦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批準”(經主管行政部門依照國家規定的條件批準);“五獨立”(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具有與公辦學校相分離的校園和基本教育教學設施,實行獨立的財務會計制度,獨立招生,獨立頒發學業證書)。因此,從執法的角度看,對這類學校不是取消而是規范。現在的問題是,《實施條例》的頒布已快滿兩周年了,而不少公校參與舉辦的“民校”仍對法律規定置若罔聞,按兵不動。這正是教育界不少有識之士深感失望的根本原因。他們的呼吁和建議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當地違規建立的“民辦學校”應責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則應堅決予以停辦處理。二是上級政府督導部門應依法組織專項督導檢查,對久拖不辦的,應追究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執法責任。三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對這類整乞討后合格的學校,在師資調配上也應與其他民辦學校一視同仁。
生存空間不能走窄
浙江的民辦高中段學校率先遇到這一問題,在現階段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中段教育已經普及、初中畢業生大量減少的地區,高中段公、民辦學校之間的生源競爭日趨激烈。多數民辦高中段學校,特別是民辦職業高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有的面臨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不能熟視無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應著力維護教育體制改革的成果,維護普職兩教協調發展、公辦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現有格局,采取剛性的行政調控措施,為管理規范、質量較好的民辦高中段學校保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當前,比較公平合理而又簡便可行的做法是:在編制年度招生計劃時,從行政調控班額入手,堅持公辦和民辦學校的班額同步縮減,同步推進小班化;并對擅自超計劃招生的學校,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是普高還是職高,均須嚴厲懲治,不能搞下不為例,更不能聽主任之。
養老保險力求平衡
當前,影響教師在公、民辦學校之間合理流動的主要障礙是兩種不同的現行養老保險政策。公辦學校執行的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政策,民辦學校被有關部門定性為民辦非企業,而對民辦學校教師卻硬性規定只能執行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政策。由于這兩種養老保險政策存在較大差距而又不能相互溝通,致使民辦學校教師的實際權益受到損害,并使“保證教師在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合理流動”的法律規定難以落實,嚴重影響了民辦學校師資隊伍的穩定與優化。
支持民辦學校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較高而又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政府對民辦教育最有力的促進措施之一。要使民辦學校的師資隊伍保持相對穩定并逐步優化,當務之急是著力排除因不同的養老保險政策而導致的制度性障礙。浙江紹興、嘉興、杭州等地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已出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相關政策,受到民辦學校教師的普遍歡迎。其實,應廣泛推廣這些地區的做法,對依法批準建立的各類民辦學校聘用的具有任教資格、在勞動年齡內的教師,允許享受與公辦學校教師相同的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只是在繳費辦法上可以有所區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為民辦學校教師參照公辦教師工資制度建立并管理人事工資檔案。
財政資助是“雨露”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45條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民辦學校的發展,獎勵或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還有“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經費資助,出租、轉讓閑置的國有資產等措施對民辦學校予以扶持。”第49條規定:“人民政府委托民辦學校承擔義務教育任務,應當按照委托協議撥付相應的教育經費。”政府對民間舉辦的學校實行財政資助,是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十分重視對私立學校特別是承擔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私立學校實行公共財政資助,并把此看作是對私立學校實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有關資料顯示,部分國家公共財政資助私立學校的額度約為受助學校生均費用的15~100%,如日本為15%左右,波蘭為50%,海岸大利亞為60%,丹麥為 77%,瑞典為85%,而荷蘭則為100%。正因為公共財政的有力資助,才使這些國家的私立學校極具生命力。
我國現階段的民辦教育還是一棵出土不久的稚嫩幼苗,其成長壯大離不開政府的有效扶持。實踐證明,民辦教育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給點“陽光”就燦爛,灑些“雨露”更茁壯。“陽光”就是理解、信任、表彰、獎勵,“雨露”就是政策扶持、財政資助。我們切盼各級政府盡快依法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定期獎勵或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并實行有選擇的財政資助。對達到一定規模、管理規范、教學質量較好的民辦中、高等職業院校,予以重點資助,促其做強做優;在制訂義務教育免收雜費的操作方案時,對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和民工子弟學校一視同仁,讓在這類學校就讀的學生享受與公辦學校學生同等的公共財政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