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書春
廣州舊城的西城外,位于今天廣州市東至仁濟路、西至杉木欄路、南至珠江邊、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區,是清代廣州對外貿易商館區。因最初有十三家對外貿易的洋行,故民間稱對外貿易商館區為十三行。誰曾想到這片不大的地區獨攬中國幾乎全部對外貿易整整85年,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洋商都曾前來進行貿易,廣州十三行因此曾極度富裕,被世人稱為“天子南庫”。
“天子”的抉擇
清代一度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各國每次到中國朝貢,除帶給帝王貢品外還帶來大量的貨物。朝貢的船只到了廣州后,貢使捧表進京朝貢,而其他貨物就地販賣,然后“其船置辦國需隨汛回國”。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4個地方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受自大心理的阻礙,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極大的限制,按乾隆帝的說法:我中原數萬里版輿,百產豐盈,并不借助夷貨,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中國不必與西方互通有無,開放廣州為貿易之區,只不過是大清帝王施恩異域,不忍對外來謀生之人過于嚴厲,斷絕他們的生計罷了。正是由于這種觀念支配,當外國商船越來越多地向寧波聚集,有可能使寧波成為另一個澳門的情況下,清政府認為江浙是華夏文化禮教之鄉,而且物產富庶,如果讓外國勢力打進去,會對其統治不利。于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清政府宣布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廣州城對外通商。從此,廣州便成為全國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全國的進出口商品交易都由廣州一地經營。
十三行的創立
清初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沒有專營外貿的商行。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楨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決定,設立專門經營外貿的洋貨行,以劃清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的界限。廣州洋行制度由此創始。
洋貨十三行在創建時,廣州官府規定它是一個既能經營進口洋貨又是經營出口土貨(包括廣貨瓊貨)的中介貿易商行。洋貨十三行最初的貿易對象實際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但此后又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據乾隆十八年(1753年)記載,洋貨行建立60多年后,業務曾一分為二,專營外洋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叫外洋行,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乾隆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辦本港貿易的事務,另由幾家行商專營,稱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稱福潮行,經營包括廣東潮州及福建商民往來買賣稅務。這時來到廣州海口的商船漸多,貿易發展,“眾商皆分行各辦”。各行口商人資本稍厚者,經辦外洋貨稅,其次者辦本港船只貨稅,又次者辦福潮船只貨稅。
乾隆六十年本港行商人因倒賬破產,官府革除本港行,其業務仍劃歸外洋行,由每年推舉兩家來輪流辦理。嘉慶五年(1800)以后,在廣州經營貿易的商行按其業務范圍劃分只有兩類,即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稱洋貨行或十三行。
苛刻的官商制度
對于外國商隊,清政府一向限制頗多。十三行作為清政府官方指定的對外貿易經紀,總攬了與外國商隊的貿易,他要負責承保繳納外商船貨關稅,還要負責轉達、承辦官府與外商的一切交涉。外國商人到廣州之后,他們的買賣只能夠由清政府特許的行商負責,甚至起居行動也要由行商管理,在廣州他們只能居住于行商修建的“夷館”中。外商在廣州更是有諸多限制:不得帶武器入夷館,夷婦不得帶入廣州,不得進廣州城,不得游河船,不得坐轎,不得外出游玩;只準在限定的時間內由行商帶到夷館對岸的海幢寺和花地游玩,日落之前一定要回到夷館;還規定外國人不能在夷館過冬。因業務不能離開的外國人只能到澳門過冬,待次年商船到時才能從澳門返回十三行夷館。
乾隆十年清政府又進一步加強了對行商的管理。官府從廣州20多家行商中選擇殷實的5家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責任是承保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和納稅等事,承銷進口洋貨,采辦出口絲茶,為外商提供倉庫住房,代雇通事工役。保商對于承保的外國商船貨物因享有優先的權利,在其他分銷貨物的行商交不出進口貨稅時,保商必須先行墊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報的事,責令保商通事代為轉遞,并負責約束外商不法行為。由于保商制度對外商貿易的進一步限制,再加之少數保商為一己私利而投機取巧,欺騙敲詐,外商一再投遞呈詞對保商制度表示不滿,清政府則一直加以維護。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這項政策始終相沿未改。
中國的“世界之窗”
18、19世紀,中國絲綢以色澤滑潤、輕薄飄柔、華貴高雅而著稱,成為西方上流社會不惜以重金爭購的奢侈品。然而,清政府實行的絲綢出口限運,使得這種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加走俏。1762年,乾隆為使“遠人日用有資”,特許十三行貿易的外國商船各夾帶2000斤絲織品出口,洋行貨棧的外商不禁“歡呼感戴”。
在與外國商人的長期交往中,十三行商人成為吸納西方科學文化的先行者。許多行商都能以流利的英語與外商打交道。1772年,十三行商人潘振承在與英商交易時首次采用倫敦匯票支付貨款,這對在當時只知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的中國商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鴉片戰爭期間,為改變廣東水師裝備,增強作戰能力,十三行眾商率先捐資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并購買美式夾板船,這是我國最早購置歐美兵船的一大創舉。1842年,行商曾尋求仿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輪船。道光帝得知后在諭旨中說:“廣東造得火輪船,亦頗適用,著即繪圖呈進。”
慘淡的結局
廣州十三行雖然輝煌一時,但他脫胎于壟斷的官商背景,自誕生就常常要承擔朝廷各種朝貢攤派,還時常遭受貪官污吏勒索。十三行行商幾乎都以悲劇收場,在行商盛行的那個年代,不斷有行商破產,被發配到伊犁充軍。就連擔任十三行行商“總商”長達39年的行商首富潘氏家族也因官府苛斂勒索日益加重,營商環境愈加惡劣,而對經商心生倦意。1808年潘家甚至以10萬銀兩賄賂海關以求獲準退商,以避開營商的困難時期。
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英商可赴中國沿海五口自由貿易,廣州行商壟斷外貿的特權從此被取消。1856年,一場大火又將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行商商館化為灰燼。廣州十三行從此消失于商業舞臺。
廣州十三行廢墟一直保存到清末才在災區內建起房子,開通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