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潤
“把前門樓子安上轱轆,推到土耳其賣了”,這是若干年前一段相聲里的話。現在,這已經算不得什么有想象力的事了,因為現在連月亮都有賣的了,而且不是說著玩,是真的有買有賣。
新鮮搞怪的“月球大使館”熱鬧開盤3天就停了業,開業僅10天又被工商部門扣留了營業執照、銷售款等財物,理由是“涉嫌投機倒把”。
一個后現代的開端,被一個有著歷史遺跡感覺的久違的罪名“終結”了,使整件事越發顯得無來頭。
也許是不甘心這樣草草收場,所謂的“大中華區月球大使館CEO”又將北京市工商局告上了法庭,認為其“認定不清,證據不足”,據說還要求賠償100多萬元的損失,看這架勢是誓將鬧劇進行到底。
不過,戲演到這個時候,觀眾們早已經意興淡漠、沒什么興趣了。
鬧劇始末
2005年9月5日,一家名為“月球大使館”的公司在朝陽區工商部門正式注冊后成立,辦公地址在朝陽區安貞橋的深房大廈內。該公司專門賣月球等星球的土地,并聲稱298元人民幣就能在月球上購買1英畝(合6畝)土地。購買月球土地后將擁有月球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土地以上、地下各3公里以內的礦物產權,購買者還可以獲得月球土地證書。
2005年10月19日,“神六”成功歸來的第3天,“月球大使館”宣布正式開盤,有“月球瘋子”之稱的美國總公司總裁丹尼斯·霍普也特意趕到北京吆喝賣月球土地的生意。
2005年10月28日,市工商局以其涉嫌投機倒把為由,扣留了月球大使館的營業執照、銷售款等財物。
2005年11月4日,“大中華區月球大使館CEO”的李捷向媒體透露,雖然月球土地現在賣不成了,但他已有了新打算,他自己創立了一套有效的戒煙計劃,也許不久后,“月球大使館”將改成戒煙幫助中心。
2005年11月14日,李捷將北京市工商局告上了海淀區人民法院,他請求法院撤銷工商局作出的扣留(封存)財物通知書,并返還其營業執照、公章、經營款以及月球土地所有權證書等財產。
“消費”動機
據說,在“開盤”的3天里,共有34名“消費者”購買了49英畝月球土地,總金額為1.4萬余元。
原來,還真有人參與這個神經兮兮的游戲。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些人的心態和動機。
“買月球土地,就是花200多元買個證玩玩唄。如果女友要天上的月亮,我就把這個給她,哄她開心。”在深房大廈工作的陳先生的話也代表了一些人的游戲心理,但顯然并不是全部人的全部心理。
“我們對它的定位是有無限增值潛力的禮品”,這是李CEO的話,想來更多的購買者沖的還是“無限增值潛力”這幾個字。
說起來,這“月球大使館”賣的月亮上的地,價格還真不算貴,6畝地還不到300元。對于有意“投資”的人來說,實在只是區區之數,而這東西只要賣出了人氣,豈不馬上可以“低開高走”?
現實生活中的炒地、炒房、炒煤、炒油……炒來炒去,難免讓人們炒上了癮。只要“上家”煞有介事言之鑿鑿,就一定有“下家”亦步亦趨地跟進。哪怕子虛烏有,哪怕荒唐滑稽。
月球離地球之遠,現在幾乎是遙不可及,坐航天飛機也要不短的時辰,更不要說一定不菲的“路費”。但是,對于一聽升值空間就心跳加快的人們來說,可能看重的就是這種機會。再說,“神六”都上天了,人們對航天領域的興趣空前高漲,月球之可以自由往返、月球地價之飆升,雖不能說指日可待,但也值得期待啊。回頭這事業做大了,萬眾響應,到時候再做上一個可以轉讓“月球靚地”的轟動性廣告,諸如“廣寒宮為您預留尊享空間”!一平方平的價格不翻幾個個兒?
再想遠點,這個“商業模式”運作成功之后,還可從火星、土星、水星、木星一個一個接著賣下去,仰望取之不盡的太空資源,這“千秋偉業”大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這樣看來,這個“月球大使館”——可惜就是停業太早了,只要再稍假時日,一定還有更多“消費者”、“投資者”追捧,“升值空間”也必然是有的,至于這空間“無限”到什么程度就不好預測了。不過,到那時這個“天文玩笑”就不只是玩笑了。
不過既然停了業,恐怕現在就只剩下玩笑了。
“買下月球土地后,若是各國的登月艙在你購買的土地登陸,按理說要付給你相關的費用。(李捷語)”這樣的“權益”怎么聽著都有點玄乎,也不知道“消費者”將來到底怎樣實現這種“權益”。
創業“良機”?
即使是在工商部門暫扣其營業執照并告誡其“不要再干那些捕風捉影的項目”之后,李捷仍然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并認為他在“務實”方面與大家有“5~10年的差距”。他這樣說卻也算有理。雖然是樁虛妄的生意,但他是實實在在地在做的,他與美國總公司簽了實在的合同,也在開盤后實在地收到了銷售款。
當然,李捷的目的絕不只是零售,他說過他的目標是發展各地代理商,讓每個代理商每月銷售300~1000英畝。據說,開始確實有20幾家代理商準備加盟,在聽說工商局介入調查后,改為持觀望態度,并沒有認購月球土地,這是李捷總結的自己失利的主要原因。
單純作為創業項目的要素分析來說,這個項目看來似乎頗有可為。因為絕對符合創意新、點子奇、產品零庫存、投資小的條件。而且,整個地球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沒有競爭對手,產品又不用管理,注冊一個公司招點人就能開業了。可是問題是,雖然“投機倒把”的罪名因為在1997年刑法修訂時已經取消,早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顯得很不合時宜,但月球大使館“買空賣空”卻是事實。
所以,這項投資雖然簡便易行、成本不高,但卻并不是沒風險,因為那些誘人的投資“要素”有可能只是沙中之塔,全無根基。
買賣行為代表著所有權的轉移,任何人、任何公司都無法處置所有權不屬于自己的財產。即使不用法律界人士分析,這道理也很好理解。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冬稱:“用《合同法》進行分析,就完全可以認定‘月球大使館出售月球土地的行為是一種欺詐行為。”他分析說,合同人必須對合同的標的物具有所有權,而法律規定,個人能夠占有、支配、處分的財產才能算是具有所有權。“月球大使館”并沒有取得對月球的實際占有,月球土地仍然是看得見而摸不到的物體。出售月球土地合同的“標的”并不存在,那這個合同就不能成立,出售月球土地就構成了欺詐。
華東政法學院國際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虎華教授則表示,從國際法的角度來分析,“月球大使館”的行為也完全屬于違法行為。他分析,中國加入的《外空條約》第2條規定: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任何國家不得提出領土主張、使用或占領,或以任何其他方法據為己有。李捷的“上家”是一個鉆了聯合國有關宇宙空間權屬表述空子的美國人,25年前自說自話的成了月球以及一大群星球的“地主”,從此做起了憑空預售的買賣。而事實上霍普并不是聲稱擁有月球的第一個人,也不是最后一個,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在如此宣稱。
不管這些中外的月球“倒爺”們如何宣稱他們的經營沒有法律依據來禁止,但是也絕找不到法律依據來支持,至少在中國,看起來被定為商業欺詐的法律依據倒還顯得更充分一些。所以也幸好這鬧劇開場三天就被叫停了,要不然,恐怕還有更多人卷進這個騙局中來。到了把“泡沫”做大然后再幻滅的時候,殺傷力是必然大的,可以想象,到時候倒霉的肯定是“下家”們。那些陷在傳銷泥潭中的人們的遭遇或許也可以為此事作一點參照和警示。
捷徑通常是離陷阱更近的路,發財的捷徑尤其是。
不知怎的,這個“天大玩笑”讓人笑過之后,似乎又覺得有點不是滋味,不是譏諷那些“經營者”、“消費者”和投資者,而是對因為這件事折射出來的虛妄、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心理感到擔憂。因為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泡沫”被制造和放大,這對于社會經濟整體與其中的個體都是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