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龍
在漢語中,“毛病”是一個常用詞,經(jīng)常被人們用來指稱缺點、錯誤、壞習(xí)慣或者是器物發(fā)生的損壞或故障,或身體上的不適以及疾病等。
那么,這個詞又是怎么來的?其實,“毛病”最初的含義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的毛色有缺陷。在我國古代,馬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們在購買、挑選馬匹時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而且古人在相馬時往往要先看一看馬的毛色如何、有何缺陷,并據(jù)此判斷馬的優(yōu)劣。
對此,明人徐咸在《相馬經(jīng)》中有如下記載:“馬旋毛者,善旋五,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大意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如果長得位置不好,就是毛病,對主人的妨害最大。此外,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義由雜纂》和宋代大詞人蘇軾的《續(xù)雜纂》兩書中的“怕人知”條下亦皆有句云:“賣馬有毛病。”清代袁枚在其《子不語》一書的卷二十一“來文端公前身是伯樂”條中亦曰:“來文端公自言伯樂轉(zhuǎn)世,眸子炯炯有光,相馬獨具神解。兼管兵部及上駟院時,每值挑馬,百十為群,瞥眼一過,其毛病纖悉,無不一一指出,販馬者驚以為神。”
“毛病”開始引申為指人或物的缺點,大概起于宋代,因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山谷老人刀筆》一書中已有“乃是荊南人毛病”這樣的句子,而南宋詞人吳詠在其《答徐安札書》一文中亦說:“蓋文學(xué)毛病,如春草漸生,旋劃旋有,不厭朋友切磋也。”此外,南宋人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一亦載:“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而人不能駕馭他。”在這些語句中,“毛病”一詞的意思明顯地已被引申了,而到了近代以后,“毛病”一詞最初的意思就逐漸被人們淡忘不用了,現(xiàn)在大多指人的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