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 元
雖然歐洲正用最現代的方式呼吸,但它從來都是愛惜歷史的。喜歡歐洲的人迷戀的也不僅僅是那里的時尚,還有它紋理清晰的過去。數百年的積淀讓哥特式尖頂下的手藝人成為歐洲最鮮活的歷史見證,他們曾是城市工業的先驅,卻也在科技換血中沉淪,咬著執著與堅韌,用最后一口氣喘息。如今,在烏云蔽日中終于等來了光明,他們正用“金手”為世界創造著極富價值的物品。
街頭巷尾的傳奇
同中國一樣,古老的街巷也是眾多歐洲手藝人施展才華的最佳場所。在青磚斜瓦的小房子里,在鋪滿碎石的街道上,最后的手藝人就是這些靜物的靈魂。無數至今被人追捧的世界頂級名牌,最初都是從這樣的小作坊里誕生的。比如,世界上最好的照相機來自德國的威茨勒小鎮,最著名的手表來自瑞士的山谷,最昂貴的鋼筆來自法國的私人作坊,價值連城的珠寶出自比利時家庭工匠之手等等。
這些街頭巷尾的手藝人用傳奇的力量為枯燥乏味的科技社會注入詩意。劈、砍、鑿、雕、挖、削,每一步工藝都是父輩的傳承,數百年的辛勤汗水積蘊了獨門經驗,提煉出大自然和人類智慧最本真的精華;每一個手藝人都是細節的化身,生活在與外界相隔離的空氣中,用沉穩的動作敲擊自信與激情。
在歐洲,手藝人不僅能發揮技藝,其社會地位也較高。歐洲高級餐館里的烤面包師比在銀行打工的白領更能得到社會尊重。在巴黎,有許多限量供應的特色面包店,每天定時把面包空運到美國各地的法國餐廳。這種天價面包打出的招牌就是用傳統方法手工烤制。在這個奢侈之都,除了人工烤制的面包以外,還有手工制作的肥皂、手工調制的香水、全手工制造的高級服裝、手工生產的雨傘和馬具,總之,所有賣得上價的東西,都被打上了由匠人手工生產的標簽。但法國巴黎還遠不是手工藝人揚眉吐氣的天堂,文藝復興的故鄉意大利,這自古羅馬時期就有手工藝人滿街走的浪漫國度,雖然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但工業產品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卻有目共睹,無數的奢侈品牌為它賦予奢華天堂的美稱。這正歸功于意大利擁有的一大批傳統手工業人才。
邊緣手藝人
自從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機器的輪轉聲破壞了原始手工敲擊的節奏,大量的商品開始運用機械生產,便有人預言:100年后,那些身懷絕技的手藝人將再無用武之地。確實,工業化給手工作坊帶來不小的沖擊,但可喜的是,許多手藝人從未停止他們的勞作。今天,經過數百年的時光洗禮,歐洲手藝人的地位更贏得了世人的矚目和前所未有的尊重。而且原本用于維持生計的手工產品,從烤面包到奶酪,從皮具到雨傘,從木雕到洋娃娃,從樂器到玻璃,居然都一躍成為大眾夢寐以求的奢侈品。機械化雖然帶來了產量,卻不能復制手藝人的靈氣。就像在《留住手藝》中鹽野米松所寫到的:“原來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過‘手工一下下地做出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
除了傳統的制造型手工業者,另有相當一部分服務型手工匠人在歐洲的土地上生活,他們的勤勉和手藝也同樣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替人修補并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如今人們的皮包或者雨傘壞了,已經很少費時間拿去修理,況且修理它們的價格或許比買新的還貴。所以這一群手藝人的生存岌岌可危,但愿他們能得到行業協會的保障。雖然那留有手掌溫度的手工制品越來越珍貴,但現代乏味的科技產業也淘汰了許多傳統工藝,為了追求最高的生活效率,人們把視線轉移到一切可以提供“快”的事物,而蘊藏了先祖智慧和民間文明的手工技藝相較之下便黯然失色,面臨著失傳的險境。有位哲人說:失去一個老藝人,等于放火燒了一個綜合性的博物館。所以,手藝人是同其他文物一樣需要保護的歷史遺存。
(短信代碼: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