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輝 蔣昕捷
晚上11時,是中國傳媒大學男生宿舍熄燈的時間,寢室里又響起了黃林(化名)的嘆息聲:“唉!今天我又沒讀書。”
“快睡吧,你每天晚上都說這話,第二天還不是一樣。”室友說。
果然,第二天一早,黃林從床上爬起來,眼睛還沒睜開,就隨手按下了電腦開關,一屁股坐在了電腦前。
黃林讀研究生將近1年了,桌子上橫七豎八躺著23本書,可他一本都沒能完整看下來。
近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布了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抽樣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05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48.7%。“這說明一年里我國國民中有一多半人沒讀書,我們認為這是閱讀危機。”據負責人之一徐升國介紹,自1999年調查以來,國民閱讀率已經連續6年持續走低,這次是首次跌破50%。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不讀書者在回答原因時,選擇“沒時間”的占43.7%,選擇“不習慣”的占29.1%,其中近一半的是十八九歲的青年。
網絡的沖擊是閱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與圖書閱讀率相反,近年來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此次調查顯示,上網閱讀率1999年是3.7%,2003年增加到18.3%,到2005年已經達到27.8%,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
“我們發現,來自新媒體,尤其網絡的沖擊其實是閱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徐升國說。
2005年共青團北京市委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成青少年每周上網時間在10小時左右,網絡已經成為當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休閑方式。
湯教授在北京某高校教現代文學,他發現如今本應“以念書為己任”的學生,真正把時間用在讀書上的很少,結果,上學和讀書成了兩碼事。
一次,他和一位輔導員去文學院的學生宿舍轉了一圈,發現宿舍里每臺電腦都開著,學生們一個個都坐在電腦前打游戲,少數看書的同學也只是在網上看一些武俠小說。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老師都擔心我們讀書太累,逼著學生去休息,現在我們是逼著學生離開電腦去讀書。”湯教授感慨道。
網絡閱讀易讓人淺嘗輒止難以形成系統思考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玉山提出,受青年人推崇的網絡閱讀實際上是一種“淺閱讀”,圖書的意義在于它所提供的信息,更加接近知識,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信息,更加不是大眾傳媒所追逐的娛樂。
“我們應該收獲知識而不光是信息。”魏玉山認為網絡上海量的信息會逐漸滋生人們一種淺嘗輒止的心態。大家會漸漸習慣停留在某個信息之外,只看到表象、膚淺的一面。實際上,網絡信息往往是瀏覽式的、跳躍式的,難以形成專一的系統的思考。閱讀則可以做到這點,這對形成抽象思維有好處。
中國傳媒大學一位博士生導師發現,近年來很多研究生思維方式受網絡影響很大,完全是碎片化、跳躍式的思維——想法很多,卻往往無法深入。他認為這和長期缺乏閱讀思維訓練有很大關系。
應試壓力也讓孩子們遠離閱讀
事實上,國內教育界已經針對閱讀危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效果似乎并不顯著。
近年來,蘇州大學為了鼓勵學生讀書,每年都會組織高年級學生參加必讀書考試,也就是由各個學院老師推薦必讀書目,然后通過考試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如果沒通過這項考試,學生將無法順利畢業。
然而這項措施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蘇大歷史系一名同學手上就有一本“寶典”,那上面有必讀書目中每本書的摘要,另外還有很多參考題。“考試前只要把那本書啃上幾天,就可以通過考試。你可以輕松地描述《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情愛糾葛以及其中每一個細節,盡管你并不知道金陵十二釵都是誰。”該同學說。
而意識到培養閱讀習慣要從娃娃抓起的教育工作者們,也開始在小學階段營造書香校園。清華附小就有這樣一條硬性規定:早晨,每個班級必須利用10分鐘的時間來誦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午飯后,學生半小時活動,半小時寫作業,半小時全部用于閱讀;晚上,家長配合學校,針對所開書目,實行親子共讀。
不過,作為這一規定的倡導者,清華附小的副校長竇桂梅不得不接受家長這樣的抱怨:“您讓孩子讀童話,童話能當飯吃嗎?有時間還不如多背幾個英語單詞呢!”
竇桂梅的女兒正面臨中考,孩子所在班級也有一條關于閱讀的規定:“班上不允許出現一本課外書。”在家長會上,數學老師還批評學生,一個個木呆呆的,不會審題,數學太差。“這是數學的問題嗎?我想是缺乏閱讀能力吧。”竇桂梅最終發現,“這根本不是讀書的學校,這是做題的學校。”她擔心,在應試競爭的壓力下,這些剛剛培養出讀書熱情的孩子一旦進入中學,將失去閱讀的機會。
閱讀危機是全球性問題
按照目前流失的比率,文學閱讀有可能在半個世紀后從本質上消失,事實上,閱讀危機的出現,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一位記者在去法國采訪時就遇到了一件頗有意味的事情。在一個法國家庭里,年輕的父母非常支持自己的兒子接觸網絡,而孩子的祖母薩賓娜則認為傳統的閱讀方式對孩子長遠的發展更加有好處。兩代人為此爭執不下,盡管薩賓娜趁著兒子兒媳度假的機會教孫子讀書,最終她發現做的都是無用功——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對電腦的興趣遠比對書籍的興趣要大得多。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一份報告表明,美國人的閱讀行為出現非常明顯的下降趨勢,文學閱讀在不同性別、種族、文化層次和年齡水平的讀者中都呈下降趨勢,且年齡越小,文學閱讀的下降比例就越高。
報告警告說按照目前流失的比率,文學閱讀作為一種休閑行為將在半個世紀后從本質上消失。
如何解決閱讀危機?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教育界、出版界、文化界各個方面的合作,小范圍的嘗試很難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據記者了解,一些國家已經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閱讀危機。比如英國就設立了由政府主導、民間機構全力參與的全國閱讀年,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全年的活動轉變英國國民的閱讀態度。
政協委員席殊建議,我國應該由政府出面組織類似“閱讀年”的全民閱讀活動,將圖書館、書店列入城市規劃中,做到每個社區都有書店圖書館,同時還要在小學開設閱讀課,讓孩子們熱愛閱讀,從小形成閱讀習慣。
(陸小林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