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宜玲
編輯加工是圖書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部書稿經過選題策劃、作者撰寫、編輯審讀后就要進入編輯加工階段。編輯加工主要是指責任編輯對書稿從理論上、政策上、科學性和藝術性等方面進行把關,并保證書稿在語法、修辭、標點符號和規(guī)范等方面沒有疏漏差錯。因此,編輯加工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圖書的質量。
在對書稿進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責任編輯很容易發(fā)現一些明顯的差錯,但書稿中引證的資料是否可靠,釋文的注解是否科學,圖表數據是否準確,分析論證是否具有邏輯性,情節(jié)發(fā)展是否合理等,則要通過一些方法才能判別。通過某些方法發(fā)現書稿中的一些不足的地方或值得商榷的問題,這些問題稱為疑點,而發(fā)現疑點的過程則稱為質疑。這些疑點是作者在撰寫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為了提高書稿的編輯加工質量,責任編輯要盡可能查明這些疑點,而質疑則是查明這些疑點的前提。
有的編輯總以為文責自負,覺得書稿質量有問題應是作者自己的事。殊不知,責任編輯對書稿質量擔負著重大責任。文責自負指的僅僅是書稿的政治思想和學術觀點。凡稿件中自己把握不準或覺得有疑問的地方以及一些由于作者在著述過程中的疏忽而造成的疑點,責任編輯都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加以核實解決,決不能抱著“文責自負”的態(tài)度不了了之。筆者從事編輯工作多年,擔任過不少圖書的責任編輯工作。根據經驗,一般提出的疑點,大多數是有問題的,因此深感質疑對提高圖書編輯加工質量的重要。下面主要談談質疑的方法和解決疑點的途徑。
一、質疑的方法
質疑的方法有很多種,這里僅介紹常見的幾種。
1.邏輯法
即通過邏輯分析來認識事物的方法。邏輯是研究思維的形式、規(guī)律和方法的科學。一般情況下的邏輯常指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編輯加工時利用邏輯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疑點。通常違反同一律和矛盾律比較容易發(fā)現,但違反排中律就要通過分析才能發(fā)現。例如,某數學書稿中有這樣一個式子:
X0≤X<2n-1
y={2n-1-x-2n-1 此式初看沒什么問題,但一分析就會發(fā)現,當x=O時,有y=O和y=2n-1兩個值,這顯然違反了排中律。經作者核實后此式右邊的定義域應為:0≤x<2n-1和-2n-l 值得一提的是,編輯人員在加工書稿時若發(fā)現邏輯問題應及時與作者商量,不能擅自改動。 2.直覺法 即利用直覺思維來判別的方法,是一種非邏輯方法。它是根據事情是否合理來判別。直覺法要求責任編輯具有堅實的知識功底、高度的職業(yè)敏感和強烈的責任心。 筆者在審讀一份有關職業(yè)教育國際化方面書稿時,書稿中提到: 積極開拓“南南水平合作”教育項目,借鑒發(fā)達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的策略,主動地開拓我國高職教育在南方國家的市場。 以筆者的知識常識,這里的“南南水平合作”中的“南”字指的是南半球發(fā)展中國家,怎么會是“南方國家”呢?在向作者提出后,作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確認“南方國家”應為“發(fā)展中國家”。 在編輯加工一本英漢手冊時,發(fā)現書末的參考文獻中有一文獻的作者名“黃土萍”。按照中國人起名的習慣,是很少起“土”字為人名的;加上書稿為打印稿,會不會是“士”寧由于錄入錯誤而成了“土”字呢?筆者提出疑問后,作者查閱了原書,結果真的是“士”字。一筆之誤,差點給人家改了名字。 在編輯加工一本經濟法方面的學習指導書時,里面有一案例,說某人承包經營共分得利潤2991.28元,縣稅務局認為其應交各種稅共199713元。應交稅幾乎是利潤的67倍,即使不懂稅法,也知稅額有問題。筆者向作者提出后,作者檢查發(fā)現稅額少了兩位小數點,實為應交各種稅1997.13元。 3.數學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學科的數學化趨勢逐漸增強,書稿中的數學分量也越來越重。為避免數據出現錯誤,編輯人員在加工書稿時對一些數學問題要運用適當的檢查方法進行檢查,如對公式進行代人計算,對一些數據進行驗核等。 如某一書稿有這樣一個案例: 華港飯店(簡稱甲方)與香港xxx公司(簡稱乙方)簽訂了合資經營華港飯店有限公司的合同。……注冊資本為260萬美元,甲方出資140萬美元,占注冊資本的50%,乙方同樣。…… 注冊資本為260萬美元,其50%應為130萬美元,而這里卻為140萬美元,顯然有錯。作者核實后,將注冊資本改為280萬美元。 再如下例: 從各項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來看,國撥經費占25.34%,地方財政撥款占15.98%。自籌經費占49.27%,其他收入占9.36%,反映出我校辦學經費的來源已實現多元化。 這段話的問題是隱含性的。如果只是一般性審讀,此段話并沒有什么問題。但若對其數據進行合計,就會發(fā)現其百分比的總和為99.95%,而不是100%。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作者在計算各項百分比時采用“四舍五入”造成的。作者核實后,將25.34%改為25.3%,將15.98%改成16.0%,將49.27%改成49.3%,將9.36%改成9.4%。 當然,責任編輯不可能對書稿中的所有數學問題都逐一核查,但是有必要根據稿件情況進行抽查,特別是科技書稿中常有計算例題和習題答案,它們的數據很容易出錯。如發(fā)現錯誤較多,應退稿請作者作全面修改,以免貽誤讀者。 二、解決疑點的途徑 有的疑點根據編輯所掌握的知識可以馬上被解決,有的疑點則必須通過以下途徑才能解決,責任編輯千萬不能想當然而隨意加以修改或刪除。 1.查閱工具書和參考資料 這是編輯受益最大的一種解決疑點的方法。責任編輯在對書稿進行編輯加工時,如發(fā)現疑點應先通過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來解決,不能想當然而隨意加以修改或刪除,以免錯改、錯刪。 例如,筆者在編輯加工一本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稿時,發(fā)現作者多次用到“贈與”和“贈予”這兩個詞。這兩個詞經常出現在日常報刊、雜志中,到底有什么不同?究竟哪個對?在查閱了《辭海》后,終于找到了答案:“贈與”為法律用語,指所有人將財物或財產有關的權利無償地讓與他人所有,是處分權的一種形式。因此“贈予”應為“贈與”。 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雖然費一些時間,但編輯人員本身消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并且記憶深刻。 2.請教他人 這是解決疑點快速而又方便的方法。這里的他人最好是學識淵博,在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yè)具有權威性的學術代表人物,向他們請教相關領域的問題,會少走很多彎路。同時,編輯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不能偏聽偏信,盲目崇拜權威。在請教他人之前,最好能通過查閱有關工具書和資料,對相關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這樣才能不失偏頗。 3.由作者核實 有些疑點必須由作者自己解決,編輯人員千萬不能越俎代庖。凡必須由作者核實的疑點均應集中起來找作者商量,不要零零星星,否則會使作者顯得不耐煩,并且要注意語氣和態(tài)度,以免挫傷作者的自尊心。因此,當編輯發(fā)現書稿中有明顯問題而又只能由作者解決時,態(tài)度要婉轉,不要直截了當地提出“你這里肯定錯了”或“你這里肯定有問題”,而應婉轉地提出“這里是不是有問題?”或“這樣提是否恰當?”讓作者覺得你是在與他商討問題而不是在批評他。 要避免不動腦筋,不查資料,一發(fā)現疑點就問作者的做法,否則容易使作者對編輯本人的能力產生懷疑,以致對出版社缺乏信任感。 絕大多數作者對責任編輯提出的疑點都會認真處理,但有時也會遇到盲目自負的作者,以“文責自負”或“x x出版社出的書就是這樣提法”為由拒絕修改。這時,若遇到原則性的問題,編輯人員決不能讓步。如果作者堅持不改的話,可拒絕出版。 有的編輯人員擔心若提出的疑點沒有問題,會使自己面子上過不去。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編輯人員只要抱著虛心的態(tài)度,大多數作者都會熱心解答,并從心底里感激編輯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何況編輯又不是萬能的“全才”。圖書編輯加工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在作者的解答過程中,編輯人員學到了不懂的知識,又何樂而不為呢? 一部高質量的圖書,與編輯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圖書的編輯加工質量。因此,編輯人員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并在編輯加工書稿時為作者、讀者著想,一絲不茍,才能發(fā)現疑點,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圖書編輯加工質量,從而把高質量、高品位的精神產品奉獻給廣大讀者。 (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