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幾乎是在不經意間,瑜伽就“熱”了起來。然而,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瑜伽,為什么能風靡全球,其健身修心的依據和歷史傳承是什么,怎樣進行瑜伽鍛煉更科學……陳雨彤同志撰寫的“瑜伽健身系列談”由本期開始,將帶領您一道去領略瑜伽豐富的內涵。
“事實上無限古老的”瑜伽實踐源自古老的印度,其學問之道,經歷代瑜伽學者之身心錘煉,不斷得到了混溶和生命之光的印證,從而逐漸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
在這個文化傳統發展過程中,主流瑜伽逐漸與原始巫術分離開來,成為印度人民認識世界奧秘的一種方法和途徑,進而為幾乎所有宗教派別和思想體系所吸收,成為他們共同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各宗教派別和思想體系的思想家們,也都試圖“改造這份原始遺產,使之能以某種方式適合他們自己的哲學(德·恰托巴底亞耶著《印度哲學》)”)。
在改造這份原始遺產的過程中,古老的瑜伽出現了由“術”到“學”的飛躍。
在改造這份原始遺產的過程中,古老的瑜伽最終成為印度河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并最終照耀了當代人身心智慧和生命之學的天空。不可想像,如果沒有了瑜伽,當代人的心靈空間是不是會顯得單調了一些。
在改造這份原始遺產的過程中,瑜伽經歷了無數次的輪回和生命的涅槃,每一次輪回,都誕生了影響深遠的瑜伽經典著述。
最初,瑜伽和原始宗教、原始巫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吠陀》文化正是這二者結合的代表作。隨著文明的進步,瑜伽和巫術逐漸地剝離開了。《奧義書》是《吠陀》文化的終結者,也是《吠陀》本集和《梵書》的理性的升華,在整個印度古代文明中的影響很大。現有的稱為《奧義書》的著作很多,內容十分龐雜零亂。據專家考證,與《吠陀》傳統有關的就有13種之多。而且,特別讓后人們摸不到頭緒的是,各《奧義書》的觀點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從對印度古文明和瑜伽文化的影響來說,其主要觀點有二:即對宇宙本體的認識和對人的生命本質的論述。具體來說,就是“梵我同一論”和“輪回解脫說”。
到了公元前大約6世紀,印度河文明進入了百家爭鳴時代,學術思想空前活躍。此時,大體上分為兩大陣營。第一大陣營,是以《吠陀》為宗的正統思想;第二大陣營,是沙門思潮、佛教、耆那教等等。他們的學術思想在印度輾轉流傳了千載,形成了多種學術流派,瑜伽的實踐和理論也隨之發展、流傳。
沙門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六師”,他們都從事各種瑜伽的修持,并都是一派(教派或學派)的宗師。比如,六師中的尼乾子·若提子,號稱大雄,是耆那教的創立者。大雄自創教之前的12年,主要是進行瑜伽實踐,因此,耆那教的經典中,對瑜伽給與了極大的重視。
與佛陀同時代的阿耆多,則是“順世論”學派的代表。據記載,順世論者大都是精通醫學、天文學、農學等。印度古典醫學對人體的認識,和我國傳統醫學的認識像仿佛,認為人是肉體和靈魂的統一,是一個人天合一的整體,這就是順世論的基本思想。他們認為宇宙充滿著“普拉那”(相當我國古代文化所說的元氣)。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充滿了“普拉那”,是“普拉那”把人的身和心給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
作為《吠陀》的直接繼承者是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不過,讓人很奇怪的是,他們對瑜伽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彌曼差派以《梵書》為宗,講究祭祀、祈禱的儀式。吠檀多派所宗是《奧義書》。它把《奧義書》中作為宇宙本體的“梵” 徹底神化了,成了主宰一切、創造一切的梵天和自在天。吠檀多派的基本經典是《梵經》。吠檀多派對瑜伽實踐特別重視。其《梵經》第三章的標題是《實現》,內容則全是瑜伽的具體的修煉方法,如坐姿、禪定等等。
史詩著作《摩訶婆羅》里的《薄伽梵歌》把瑜伽的修持分為三種,即行瑜伽(古老的瑜伽)、知識瑜伽(數論)、信仰瑜伽(以對梵天的信仰為前提,以梵我一如為目標)。
數論是印度非常古老的一個思想學派,起源于印度原始公社時代,它和密教、順世論等有密切關系,后來又被婆羅門教所吸收、改造,成為婆羅門的五個正統學派之一。古代數論所說的喜、憂、暗三德,實際上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三個共性的要素,即信息(表征事物的特性,光相)、能量(動相)、質量(或慣性)。無論是早期數論,還是后期數論,他們對世界和自身生命的認識,均來源于他們自身的瑜伽實踐和常規觀察及推理的結果。他們特別重視瑜伽修煉,并在數論學說的基礎上,建立了瑜伽的理論體系,被奉為經典的《瑜伽經》就是后期數論學派關于瑜伽的理論著作。
那么,什么是瑜伽呢?瑜伽的本質是什么呢?根據《瑜伽經》的定義,瑜伽就是“制止思想活動”。這里的“思想活動”比喻人的意識活動是瞬息萬變的,類似與中國古人所說的“心猿意馬”,難以控制。瑜伽實踐就是要控制思想活動的種種變化,斷絕“神我”多變的對象之間的虛假的同一性,而達到明了自性。
當然,作為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瑜伽,其內涵很豐富,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涵蓋的。不過,從以上簡單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出,瑜伽其實是一種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其境界就是讓人獲得一種生命的自我超越。只是,她所采取的途徑,是通過自我身心的錘煉來實現的。
責編:曹革林 E-mail:lansheng12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