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部
對于企業文化的作用問題,如果只從某個企業的企業文化誰是誰非來討論,或認為有的企業文化是先進的,對于企業是起到積極作用的;有的企業文化是落后的,對于企業是起到消極作用的,則很難獲得圓滿回答。有些看上去很完善的企業文化,卻不能拯救自己,不同的企業文化、會有不同的作用。甚至我們可以發現,同一種企業文化,是甲企業發展壯大的原因,卻是乙企業走向毀滅的根源。
任何企業所倡導的企業文化,從文字上理解,都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任何一種企業文化,又都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其消極的一面。如:提倡高效勤政,就可能使工作簡單粗放;提倡努力創新,就可能使工作不腳踏實地;提倡胸懷大志,則可能使人好高騖遠。企業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很難截然分開,它們往往是一個表現形式,而其中內涵,就像辯證法中所說的,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方面的矛盾。任何一種只產生積極作用,而無消極作用的企業文化,實際上并不存在。對某種企業文化作用的評價,關鍵在于是否根據企業實際,最大程度地發揚了企業文化積極作用,盡可能地減小其消極的影響。
由于不同企業在管理、經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性,都有不同亟須改進的地方,因此他們所提倡的企業文化也就不盡相同。如對于一個歷史悠久、缺乏朝氣的企業,他所提倡的企業文化應是創新的企業文化;對于一個創建不久、只知道一味創新的企業,他所提倡的企業文化則應是求穩的企業文化。而如果只是簡單地套用創新或求穩的企業文化,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傳統文化中正負作用
企業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不能不受到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如果要細分,有幾十種之多,但究其根本,主要有“義”、“和諧”和“艱苦奮斗”等3個方面,每個方面在文字上都是具有褒義作用的,并可以從中衍生出許多種解釋。但如果繼續深入研究,則會發現,許多積極作用的里面,又包含著另一種消極作用,可謂物極必反。
“義”字為先與服從整體
特點是:服從整體利益與忽視個人價值、缺乏民主作風、官本位思想嚴重。
中國傳統文化一般講究“義”字為先、“舍生取義”和“義以天下”(《孟子·告子上》),是中國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目標。一代文豪范仲淹的驚世之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更是每個中國人從小就熟記于心的。有人曾經說過,華夏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人類文明,就是中國人太講“義”字了。
一個“義”字,寫盡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歷史,但是如何做到“義”字,最核心的就是一切以整體利益為中心,個人的利益要絕對服從整體利益。在中華民族處于內憂外患時,對于每個社會公民,應提倡“舍生取義”,服從國家整體利益。但如果不考慮具體情況,在任何情況下都片面地強調“義”字為先,則有可能走入另一個極端,甚至可能成為某些人謀取私利最好的手段。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政治家羅曼羅蘭夫人在走上斷頭臺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之”。人類文明史上,多少個歷史悲劇,也是由于有人假“義”字之名而行之。片面地強調服從整體利益,則可能帶來“忽視個人價值、缺乏民主、官本位思想嚴重”等問題。
追求人際關系和諧與謙虛謹慎
特點是:謙虛謹慎與不敢創新、辦事效率低和辦事缺乏原則。
“和諧”本是無可非議的。家庭追求和睦,群體追求團結,國家追求安定,人類追求和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更多的是指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性。孟子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論語·學而》中講“禮之用,和為貴”,而“和為貴”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愛說的一句話。中國自古以來生意人的生意經,甚至是許多人的家訓,就是“和氣生財”。
人際關系的“和諧”,就是指人與人交往中,要前后左右都要照顧到,相互關系要和睦。對“和諧”的講究,有助于減少人際交往中正面沖突的產生,減少矛盾產生的可能性,使人知道尊重別人。為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絕大多數中國人從懂事開始就被教育,在與人交往中要謙虛謹慎,要“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要謨》)。
“謙虛謹慎”的優點有許多,但如果對“謙虛謹慎”把握不好,就會帶來“不敢創新、辦事效率低和缺乏原則”等問題,更可悲的是,這些缺點所帶來的影響在許多時間是超過優點的。
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與勤儉持家
特點是:勤儉持家與壓抑消費、目光短淺和缺乏合作精神。
任何一個民族相對于其他民族,都有一個引以為自豪被稱之為“民族靈魂”的精神,而艱苦奮斗就是中華民族最顯著的“民族靈魂”。直到今天,海外許多華人可以連續幾年吃住在工廠,一點一滴地去賺錢,或者“早起三朝當一天”,惜時勤作,堅忍不拔,就如《周易·乾·象辭》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任何一個人、一個團體,艱苦奮斗所取得的收獲,尤其是在艱苦奮斗初期所取得的收獲,如果稍不注意,多年的心血就會付之東流。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只要談到艱苦奮斗,就離不開勤儉持家,只有勤儉持家,才能使艱苦奮斗的努力沒有白費。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流傳極廣經常是老年人教育年輕人的話,就是“破家值萬貫”,家里的物品,再舊、再破,也不能隨便扔掉。
任何一種品德,如果走到極端,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勤儉持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一種品德,尤其對于勤儉中的“儉”字,許多人已經是為儉而儉,全然不考慮時間和地點,一個“儉”甚至可以成為一個人日常行為的唯一標準,對“儉”字的過于追求,一般會帶來壓抑消費、目光短淺、缺乏合作等問題。
興利抑弊建設企業文化
對于傳統文化的正反兩方面作用,許多人會認為,我們只要繼承和發揚其中正面作用的部分,舍棄其負面作用的部分,就會萬事大吉。但矛盾的辯證法是,傳統文化的正反兩方面作用,本是同根生,是無法做到任意割舍,只能因勢利導,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積極方面的作用,最小程度地發揮其消極方面的影響。
以“義”促進企業做有責任心的企業公民
為追求“義”而過多地強調服從整體利益,容易引發“忽視個人價值、缺乏民主、官本位思想”等問題。對于企業,忽視個人價值,就是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企業不會理解、尊重和愛護員工,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員工視企業為路人,最后和企業離心離德。缺乏民主氣氛,對于企業就是企業最高首長一人說了算,員工有意見不敢提,員工對企業多有怨言,而且“一人說了算”,很容易使企業最高首長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任意做出判斷,使企業偏離正確的前進方向。官本位思想,就是企業一切按級別論事,論資排輩,大家首要工作不是為企業做事,而是千方百計去謀取官位、機構臃腫、職能重疊、職責不明、相互扯皮、本位主義嚴重。對于上述負面作用,企業應因勢利導,通過對“義”的追求,促進企業做有責任心的企業公民,提高員工的自身修養,樹立共創價值的競合觀念。
以“和諧”促進企業以人為本
為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而一味地追求謙虛謹慎,很容易帶來“不敢創新、辦事效率低和缺乏原則”等問題。對于企業而言,不敢創新,就是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和改革的勇氣,一切喜歡墨守成規,不敢承擔風險,最后結局,就是技術、產品、服務和管理逐漸老化,日益被發展的社會所淘汰。辦事效率低,就是企業喜歡一慢二看三通過,遇事沒有人敢承擔責任,往往喪失商機,最后處處陷入被動局面。缺乏原則,就是企業沒有自己的做事風格,喜歡人云亦云,會輕易改變自己的發展方向,或為了短期利益,做出一些有損于消費者和社會的事情,最后走上不歸之路。對于上述負面影響,企業應學會避害趨利,積極發揮“和諧”文化的積極成分,通過對和諧的追求,促進企業以人為本進行管理。
以艱苦奮斗促進企業永保憂患意識
由艱苦奮斗而勤儉持家,但片面地強調勤儉持家,則可能產生“壓抑消費、目光短淺和缺乏合作”等問題。對于企業,尤其是對整個市場,壓抑消費,則會抑制商品和貨幣的流通,使正常的社會再生產無法進行。目光短淺,則會使企業只顧近利,而無暇遠利,只能取得較小的市場收益,尤其會使企業喪失對未來發展的判斷,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缺乏合作,就會使企業只會單打獨斗,只求自己發展,而不考慮別人的發展,甚至為了蠅頭小利,與人斤斤計較,使自己在商海中處處樹敵,最后使市場越做越小。對于上述消極作用,企業應因勢利導,通過對“艱苦奮斗”的追求,促進企業永保憂患意識,樹立自律意識,營造持續學習的氛圍。要使員工認識到未來企業的競爭就是企業學習能力的競爭,要使員工從“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轉變,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在學習中,員工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業務能力得到提高;在學習中,企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新的經驗,增強駕馭市場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