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慶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一樣,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順應其規律,就能乘勢而上,快速發展;而違背其規律,發展就會受挫,始作俑者必然受到懲罰,而不管你的初衷是多么良好。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經濟規律認識的提高,對教訓的深刻認識與反省。
我們經歷了轉軌的過程,并鑒證了轉軌所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由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推動轉化為由黨和國家主動推進,社會主義中國正朝著和諧穩定、強國富民的方向大步邁進。
與此同時,由于歷史的原因、體制和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等諸多問題,也使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面臨嚴峻挑戰。20余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國有企業只有改革改制,轉變思想觀念和經營機制,卸載歷史包袱,企業才能輕裝上陣,融入競爭的市場求生存求發展的洪流之中。為此,我將就國企改革改制過程中有效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作一探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在市場經濟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民營經濟異軍突起,迅猛發展,而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卻因經營不善陷入困境。分析其原因。一是體制、機制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經營決策和市場應變能力,制約了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二是債務、冗員、“小社會”等歷史包袱,使國有企業被動于市場。
在經過20余年“摸著石頭過河”、“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等思想大討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中國社會經濟指明了一條跨越式發展的道路,這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一是鼓勵強者,充分競爭;二是注重效益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強調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由此,改革改制成為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而只有通過改革改制才能使國有企業卸債、減負,轉變經營機制,激活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迎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在改革改制過程中將會遇到的棘手問題
改革改制雖然是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但因其是一個變革和利益調整的過程,因而必然會遇到包括思想認識、利益變化、歷史矛盾、生存風險、操作方法等難以逾越的障礙。
主要表現為:第一,要轉變國有固定職工身份,就如同要端掉其手中的鐵飯碗,職工心理上難接受;第二,要讓普遍技能不高、被動工作的“主人”轉變為主動干活的“仆人”,并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其思想觀念轉變難。
改革改制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容易影響職工對改革的認同。職工面對不高的補償和崗位、收入不穩的現實,不可避免會產生非常多的顧慮和擔憂。
改制后職工的安置工作同樣是受職工關注、涉及穩定、影響到改制能否順利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不可掉以輕心。
在改革改制實施過程中,所采取的操作方法也會影響職工思想情緒,是采取“改革無情,操作簡單”的方式,還是采取“改革無情,操作有情”的方式,其結果大相徑庭。前者方法簡單,缺乏人情,容易激化矛盾,影響改革改制實施;后者卻充滿理解與關懷,利于緩和矛盾,爭取支持,使改革改制順利推進。
在改革改制過程中,
應注重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在改革改制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和國企職工的工作生活經歷所具有的特殊性,必須充分認識歷史欠賬和社會分配不公,增添了國企職工的積怨和對生存擔憂的敏感性,必須充分認識到維護好職工合法權益,對于推進國企改革改制、促進國企穩定發展的密切關系。
在開展改革形勢任務宣傳和改制實施方案宣傳時,要充分理解職工對企業的歷史情結和傳統觀念,要充分肯定職工在企業艱難創建和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通過拉近情感距離,淡化改革者與被改革者之間的心理排斥,爭取理解支持,配合做好工作。
在計劃經濟時期以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期間,由于主要依靠政策施政,而不少政策又缺乏科學性和穩定性,每一次政策變更都會使一部分人成為受益者而另一部分人成為受損者,久而久之,每一個人既是政策受益者,又是政策的受損者,遺留下來諸多矛盾和問題。對此,我們應在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指導思想下,認真清理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分門別類妥善處置,達到有效解決問題,避免形成面上矛盾,保證改革改制順利實施。
講究方法,有情操作。我們應該認識到精神、情感也是一種非物質的利益,有情操作會給職工帶來心理慰藉。從心理學的觀點看,給職工以心理關懷、傾訴不解、宣泄情緒的機會,有助于職工在大勢所趨之下及時調整心態,而不致矛盾激化。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講究方法、有情操作,改革改制工作就容易得到理解并有序推進。
在改革改制及職工安置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和具體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執行政策,嚴格規范程序,過程公開透明,不搞暗箱操作;對事不對人,不搞以人劃線;講原則,講紀律,不循私情,確保政策切實落實和職工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作為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者,要認真履行職能,加強與黨政和職工雙向溝通;對改革改制的各項工作要堅持原則,參與和監督到位,并確保上下信息渠道暢通,傳遞反饋及時,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發展穩定就不能持久,反之,沒有穩定發展就無疑于空談。為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于推進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體現“三個代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國企改革勢在必行。但在改革改制過程中,對國企的歷史應予尊重,對國企職工所作出的貢獻應予肯定,對職工的觀念、情感應設身處地的理解和引導。只有切實關心職工生活,真正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減少各種矛盾誘發因素,努力營造和諧氛圍,我們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工作才能降低風險,減少成本,順利推進。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