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雄
自從去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后,可以說職教的春天來到了。但是,在職教熱中還要冷靜地思考: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職教模式,以便把職業教育搞得更好。
據專家介紹,國際上的職業教育模式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市場模式,如:日本、英國等,辦學動機來自企業,辦學主體也為企業,國家發揮的作用小,實施自由的市場監督方式,培養的職業人才具有高專門化、高針對性的特點。另一類是行政模式,如:意大利、法國等,辦學動機來自政府,辦學主體也為政府,國家發揮的作用大,實施權威的行政管理方式,培養的職業人才具有高普適性、高理論性的特點。還有一類是合作模式,如:德國、瑞士等,辦學動機既來自企業又來自政府,其辦學主體雖為企業,但強調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國家發揮的作用強,實施嚴格的法律調控方式,所培養的人才具有高實踐性、高能力性的特點。我國職業教育主要是由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承擔,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模式。學校職業教育占絕對主體地位,所培養的職業人才,職業技能的專深不夠,職業工作的能力不強,與企業的需求結合不夠密切。
筆者認為,我國的職教模式應該由行政型轉變為校企合作型,因為這種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有利于解決職教中的就業難題。目前,雖然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走俏,但就整體而言卻不容樂觀。我國不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之所以困難,不是因為企業不需要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目前現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從制造業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看,技術工人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突出因素。當前,我國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制造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以低端為主,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產事故較多等方面。這些都與從業人員技術素質跟不上、高技能人才匱乏有很大關系。實際上,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不太一致。比如,有的職校畢業生缺乏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差;有的職校畢業生沒有吃苦耐勞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有的職校畢業生專業單一,達不到復合型人才的標準,就業面窄;有的職校畢業生所學專業與企業所需專業相差太遠,難以做到專業對口;還有的職校畢業生自主創新能力差,不善于及時消化吸收企業引進的高新技術等等。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職業學校沒有根據有關企業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而且有關企業也沒有及時與學校溝通對所需人才的標準和要求。如果職業學校和企業緊密結合,共同經營管理職業教育,也就不會出現這么多影響就業的問題。例如“訂單”式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企業把自己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質量和招工的時間像菜單一樣寫給職校,職校把各企業的人才訂單歸納分類,然后按計劃招生并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就可以有效地保證職校絕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
其次,有利于職校和企業之間的互惠互利,節省社會資源,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比如,企業為了獲得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一方面可以把企業中的技術骨干送到職校接受定向的繼續教育,保證企業有后備人才;另一方面,還可以為職業學校提供學生實習的場地和設備以及指導學生實習的輔導人員(或者派員到職校為學生講課),從而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現有人力物力的作用。而作為學校,與企業共同辦職教,有利于解決生源問題和畢業生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直接到將要工作的企業去鍛煉,有利于學生了解工人階級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自覺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這對于向社會展示職校的良好形象顯然也是有益的。
再次,有利于減輕政府的負擔。因為讓企業參與辦學,職業學校就無須建造教學車間或購置設備,從而大大減輕政府對職校投入的負擔。
國外關于校企合作的經驗很多。例如:在德國,企業基本上成了職業教育的主體。據報道,在德國大企業里,一般都設有教學車間和培訓辦公室。如果是小企業,受訓者可直接在生產車間培訓。小企業不能傳授的知識或實踐活動,可借助其它企業或職業學校來完成。學生第一年是內容廣泛的職業基礎教育,后兩年主要是專業技能訓練。每周只有1-2天的理論學習,另外3-4天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學生在企業接受職業教育有幾大好處:掌握實際操作能力、看到個人在整個企業生產流程中所承擔的責任、有助于協同小組工作、學會與同事和領導配合、可直接留在企業工作,等等。根據職業不同,培訓時間兩年至三年半不等。職業教育的入學條件非常寬松,但要獲得國家統一頒發的證書可不容易,除口試、筆試外,還有技能操作考核。培訓生畢業后,并無義務留在該企業工作,企業也沒有義務雇用他。也就是說,學員畢業后可以自由地選擇工作。企業為社會培養人才,從沒有覺得吃虧。因為他們堅信,經過精心培訓的專業人員對于維持和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及競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國外的經驗啟示我們,企業是舉辦職業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們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企業集團或行業組織發展職業教育。職業院校可由企業單獨辦、企業聯辦,也可校企聯辦。
為了搞好校企合作,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要面向市場發展職業教育,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比如,政府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職業教育布局,加強規劃和協調管理,辦好一批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校企合作職業院校。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