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琛
從60年代中走過來的香港人王太,非常懷緬過去30多年來港人的自強不息、敬業樂業及專業精神。香港從一個完全依靠轉口貿易和制造業的城市,轉型至國際金融中心,靠的正是港人創立的獨特的“香港精神”。
王太發現,當年成長時面對的只是香港本地400萬人的競爭;但新一代港人,卻要和中國13億人,甚至全球的精英競爭,若港人還失去這股精益求精的“香港精神”,就更易被邊緣化了。
但是,港人近年變了,整體素質的確是差了。最近發生的幾宗事件,就令人不禁唏噓。其中,有殮房職員因為疏忽,發生領錯尸體事件后還去掩飾;鐵路公司管理層中有20多名經理,竟然集體請假去“倒公司主席”;一對30歲的健全夫婦,不去工作,靠領取綜援(政府救濟金)過活,但竟然一年外游9次,而法官卻輕判緩刑。
港人素質下降,有傳媒歸咎于新移民大量擁入香港,將港人的素質平均水平拉低。但也有學者認為,港人公民意識不如以前,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教育改革失敗,大批青少年求學不成有關。
香港社會福利署估計,每年全港有超過1萬名青少年加入做“不歸家的夜游人”,他們選擇晚上不回家,原因是怕讀書,又覺得人生沒有前途。顯然,他們都是香港混亂的教育改革下的“犧牲者”。
香港特區政府非常焦急,每年在財政預算案中,投放最大筆的撥款就是教育,但是教育改革太急太亂,老師和學生都無所適從,整個社會都在互相埋怨。
港府的焦急是有道理的,香港并無天然資源,要持續發展,就只能靠人才,人才不足就影響競爭力,會被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上海趕上,甚至最終被淘汰。
跟新加坡和上海比較,香港最缺乏的是靈活的人口政策。以新加坡為例,她是一個獨立國家,人口政策自主而富彈性,能夠令依靠人才的經濟得以靈活發展;相反,香港特區政府面對的社會政治壓力多,也不可以自行控制人口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于今年3月底,發布了一項有關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競爭力報告》。報告指出,香港的綜合競爭力在全國200多個城市中排名第一。香港的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率表現最好,排名都高踞首位;結構和質量指數非常突出,排名均列第二位。效益和就業指數也比較出色,分別排第10和33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增長指數排名僅列198位,近乎“包尾”,增長勢頭明顯不及全國其他城市。
簡單幾個例子,就可說明情況的嚴重性了。據最新的廣東電視收視調查顯示,珠江臺打敗了亞洲電視、無線電視(TVB);廣東自己拍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獨占鰲頭。過去20多年,香港電視一直占據廣東人的熒屏。但現在,香港劇集被視為無品味的人才會看。
一名香港立法會議員說,過去一年,到香港工作的“老外”大跌接近一成半,人數不足8萬。其中,污染是主要原因。甚至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內地游客紛紛棄選香港,寧到其他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污染問題嚴重。
“香港是亞洲大都會,有獨特地位,我們不怕新加坡、不怕上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4月26日出席香港銀行公會午宴時,為香港打氣。
不過,香港傳媒注意到,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最近訪問上海時,上海市領導強調,上海近年的轉變和轉型,學習的對象是新加坡,不是香港。
李光耀也回應,他看到上海的變化,不再只是單純的宏觀和硬體,而是從微觀和軟體發生新的飛躍,這意味著上海的變化是實質的、實在的、實際的。
他還說,上海的轉變并不是奇跡,而是有賴于正確的政策、資源以及人才。李光耀指出,上海及其浦東新區的轉型及改革計劃,如果能如期在2010年落實,它所要建立的港口與航空交通樞紐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愿景,將改變東亞的格局。
上海未來隨時有趕上香港之勢。但港府經濟顧問郭國全仍不甘示弱,揚言上海在10年間難以追上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甚至工序北移也不代表香港被邊緣化。
港人一直相信,為了成功實踐一國兩制,中央一定會維持香港競爭力。一名銀行家就表示:“單看近期大型國企紛紛來港上市,令股市火熱,就知香港有內地支撐。”
但也有學者提出警告,正因為香港人已經習慣依賴大陸,這一心態,其實正是香港競爭力開始萎縮的危險跡象。
據最新統計數字,廣東省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達到2.17萬多億元人民幣,躍居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并已超越香港。
過去8年,香港經濟停滯不前,2005年的GDP只有1.3822萬億港元,比1997年只微增2.8%;人均GDP更倒退5.3%。若跟回歸前的香港比較,就更難堪了,1993年,香港的人均GDP超過英國,低于美國,到1997年,英國超過香港,人均GDP為3.6萬美元,香港只得2.6萬美元。
雖然,有人認為英國人均GDP增加的原因是匯率問題,但沒有匯率因素的美國,人均GDP高達4.5萬美元,遠超香港。香港的人均GDP不增反減,去年只得2.5萬美元。自金融風暴以來,香港跟泰國、菲律賓都是亞洲人均GDP沒有增長的地區或國家。
表面看來,香港仍被抬舉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地方,但港人實在很擔心,香港會否慢慢沉淪下去。于是,特首曾蔭權已迫不及待,日前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突然提出要在今年9月前舉行經濟高峰會,主要目的是要應對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港府一向怕被外界指控“放棄積極不干預經濟政策”,誠然,該政策是香港近數十年來的成功要訣之一,香港不應放棄。但是,“由市場發揮力量”不是“政府什么也不做”,相反,當前香港正需要一個強勢政府,帶領港人擺脫競爭力下降的困境。
同時,香港整體社會也需要為提高港人的素質而努力,將過去幾十年港人曾做到的“香港精神”,重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