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勤 丁 理 方毓強
約會哥兒們總領事
在一次晚宴派對上,我們遇到了一位美麗典雅的美英女士,經朋友介紹知道她就是奧地利駐上海總領事夫人。就這樣我們也同時結識了總領事凱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
凱泰斯總領事是位非常隨和的人,也愛交友。聽說他在上海有很多朋友,鋼琴家孔祥東、朗朗都是他的哥兒們。為本期的采訪,我們也打算找找這位熟人吧。凱泰斯先生還真夠哥兒們,百忙之中一口答應,立刻安排。這在我們過去采訪過程中也是很少發生的,一般訪問領事館都要經過一些例行公文和等待時間安排等過程。
走進凱泰斯總領事的辦公室,墻上掛的一些照片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其中一張是四位全副武裝的軍官,凱泰斯先生告訴我們,最右邊的那位就是他年輕的時候。原來總領事以前是位軍官呀。
凱泰斯先生做了自我介紹,他出生在音樂圣地維也納,畢業于因斯布魯克大學醫學專業。后參軍,并不斷晉升成為炮兵營副營長,隨后他又加入了聯合國停戰監督工作組派駐世界各地許多國家。1984年他轉業進入外交部工作,在英國、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從事外交工作。2004年1月來到上海任奧地利駐上海總領事。
“我是1月8日開始上任的,8日。”凱泰斯先生向我們特別強調兩次“8日”,以引起我們的注意。“按照中國的習慣,這是一個幸運的日子。”他笑著解釋道。還真是位入鄉隨俗的哥兒們!
我們轉身到另一面墻上,金色的鏡框里有一個設計非常精美的標志,下面寫著“Kaltysen”,凱泰斯先生向我們介紹說,這是他們家族的族徽,“你們看到這上面的詞和我的姓的拼法有些不同,這是因為這個標志上的拼寫是比較古老的寫法。”
正說著話,總領事的電話響了,他本來不想接,可一看來電顯示,是夫人的電話,當然要接啦,跟我們說了聲對不起,就馬上告訴夫人他正在接受采訪。領事館坐落在淮海路的啟華大廈三樓,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時她夫人正經過這里,并在樓下路邊給他打的電話,問他有沒有從大玻璃窗中看到她,總領事走到窗前和夫人揮著手。簡直太浪漫了,終于讓我們相信電視劇里演的不都是瞎編的。
當我們坐下來交談時,第一個問題自然就是關于他太太了。總領事很高興地告訴我們,他和太太美英是2004年在中國認識的,美英女士來自沈陽,他倆的感情一見鐘情后就不斷發展,隨后順理成章地結為夫妻。最近又有了一個四個月大的可愛小寶寶。談起寶寶,總領事還不時興奮地比劃幾下寶寶伸懶腰的動作。他說,他平時都很忙,晚飯一般都要在外面應酬,但只要有機會在家里吃的話,他一定親自下廚做一頓豐盛的晚餐。瞧瞧人家奧地利大丈夫,誰說只有上海老公會做菜?
領館的過去和現在
講到總領事的忙,還真不是一點點。和別的總領事不同的是,他2004年上任的時候,除了為奧地利管轄華東地區的領事事務外,還要兼管希臘、葡萄牙和斯洛伐克國家的領事事務,而連他自己在內,領事館里只有六七位工作人員。好在現在希臘、葡萄牙和斯洛伐克都分別在去年和今年初開設了自己的領事館,他的任務減輕了許多。目前只有葡萄牙的商務簽證還是由他們幫助核發,但他相信,葡萄牙籌辦的領事館很快會自己處理這些事務,到時候他就可以解脫了。
談到奧地利領事館在上海的歷史,總領事向我們介紹說,早期奧地利在滬開設的領事館可以追溯到1871年,當時是為了促進兩國貿易的需求而開辦的。在兩年前的1869年,奧地利已經在上海開設了商務代表處,當時在滬的奧地利人大約只有170人。后來于1917年關閉了。1995年又在上海重新開設了領事館,有趣的是,這一次,奧地利的商務部辦事處還是比領事館早開了一些,現設在上海商城內。
采訪后我們作了些調查后得知,早期的奧領館地址曾幾經遷移,先在黃浦路42~44號,又遷麥特赫司脫路30號(現泰興路),后期落戶四川路330號。
目前在華東地區的奧地利人大約有5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在上海,主要是在一些奧地利開設的公司和辦事處工作。這個數字正在不斷增長之中。另一方面,目前領事館處理的中國人去奧地利及周邊國家旅行的簽證數大約是每年達到6千多人。他非常盛情地邀請大家去奧地利走走,那里除了有古典音樂的發源地——維也納,還有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他還特別向我們推薦了值得一去的地方——擁有施華洛世奇水晶之都的因斯布魯克,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個魔幻的水晶世界。現在,在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區都可以看到施華洛世奇水晶的大型專賣店。到因斯布魯克,人們可以看到這些晶瑩剔透的水晶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欣賞上海的發展
我們向總領事了解他對中國,尤其是上海的看法。他表示,中國發展得非常快,這和政府的工作是分不開的。他非常欣賞政府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說到上海這個城市,他覺得他很喜歡,這里充滿了活力和效率。他說,“不久前的一個周六晚上,我去店里買了一臺空調,周日早上就給我送來了,周一上午就幫我裝好了。這種效率只有在這里可以做到,在奧地利是絕對不可能的,呵。”他笑著說,“奧地利有很多朋友問我上海怎么樣,我都邀請他們自己來看,我沒辦法完整地給他們形容。現在我每周都要接待至少兩個來自奧地利的代表團,我請他們自己去了解這個城市。”
總領事表示,開始很多奧地利人不理解,認為中國人比較貧窮,來到這里他們才發現了中國人的活力。在上海你可以看到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努力地工作,追趕著國際的先進水平。聊到這里,他又給我們講起了他好朋友孔祥東學鋼琴的故事,他說當時孔祥東買不起鋼琴,是他媽媽給畫的。朗朗也是差不多的情況。貧窮擋不住他們的追求和努力,最終他們還是征服了世界。他還舉例說,“我認識一些非常年輕能干的成功女士,她們還是在奮力拼搏,這是很令人敬佩的。我曾透露想尋一套適合的辦公室,她們會在晚上十點鐘打電話來向我推介,這在奧地利也是不可想象的。”有了這種動力,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怎么可能不迅速發展呢?
我們臨告別時,一位領事館的工作人員走進來,把三張請柬交給凱泰斯總領事,他很得意地笑著,指了指請柬對我們說,“我朋友孔祥東的。”哥兒們就是哥兒們,離開的時候,在我們眼里,凱泰斯先生好像已經不再是總領事,下次喝酒找這位大哥一起去就對了!
(感謝奧地利駐上海領事館的陳敏小姐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