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仲龍
有人開了不少健康處方,例如,洪昭光大夫領著大家登上了“健康快車”:“四大基石”,“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出了那么多點子,教給大家那么多招。
我也想給大眾出一個招,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是:“人是動物,動物就離不開動”;第二句是:“身體移動才算動”。
除了體育運動是動之外,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動:走路是動,跑步是動,爬山是動,遛彎是動,跳舞是動,在街頭扭大秧歌也是動……上下班路上,少坐5站地,換成走路半小時,里程就是2500米;工間休息10分鐘,在走廊里甩甩胳膊、伸伸腿、扭扭腰,也是動;回家以后,拖地、抹桌子,搶著幫老婆干點家務,不僅動了,說不定還能得到夸獎。
總之,從思想上走出誤區,能動盡量動,這是預防生活方式病最好的處方。
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比登天還難。前幾天,我與一位40多歲的企業家聊天。這個人1.78米的個子,不算矮了,體重是多少呢?他說,一百四。我說,你這么胖才140斤?我不信。他笑笑說:“是公斤。”他告訴我,他頓頓飯離不開肉,而且一吃就是兩大碗肉……我告訴他,太多了,半碗都多。
他說什么呢?“趙老師,你說的那些道理,我都懂,也相信,就是一見肉就什么都忘了。不讓我吃肉,心里就不高興。”我只好說:“只要快樂就好,你用不良的飲食習慣挾來了心理上的快樂,也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經常說:“快樂比健康更重要。”他吃,他快樂,沒有什么說的,后來,我又補充了一句:“說不定哪一天,你得了冠心病,醫生要給你搭個橋,立馬就明白了,請你吃肥肉,白給也不吃了。”他嘿嘿一聲笑了。
有一些人,血脂高,或者是血糖偏高,或者特別胖,可他一點兒也不著急,也不在乎,一到吃飯的時候,什么也不管不顧,大魚大肉照吃不誤,連炒菜盤子底的油湯也要喝掉。其實,只要他在生活方式上稍微注意一點,就不會變成糖尿病了,可是他還在那兒花錢胡吃海塞。結果,眼看著他到了第二年,就變成糖尿病、高血壓或冠心病病人了。
咱們亞洲人,小肚子一挺,還沒有等到太胖,病就一起找上門來了。體重,多少合適呢?最好是按那個體重指數公式算。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是量自己的腰圍。這個腰圍,可不是買褲子時量的腰圍,這個腰圍是指心口窩這里,摸一下,有一個突出的劍突,劍突與肚臍眼之間最小的水平周長就是腰圍。
記住,男人的腰圍不要超過102厘米,女人不要超過88厘米。超過了,就是肥胖。但是,可別隨便減肥,減也不能減得大快,更不要用什么減肥藥,危險呀!減肥是一種醫療行為,不是你自己可以隨便辦的事,要請醫生幫助,按醫囑要求去辦才行。
20世紀70年代后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話劇,北京人藝演的《丹心譜》,劇中一位老中醫聽到周總理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難受,他說,周總理就像上滿了發條的鐘表,發條擰得過緊了。繃得太緊了,也會斷呀。大意是這幾句話。鐘表上的發條,不能擰得過緊。
三國時候,有個諸葛亮,他也是屬于有大智慧的那一撥人,雖然被神化了,但是,不長壽,只活了54歲。他的對手是曹魏方面的主帥司馬懿。司馬懿可能懂得心理學,派人了解諸葛亮的日常生活細節,發現他日理萬機,卻吃得很少,睡眠更少,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這哪能成呢?于是,就知道諸葛亮早晚會被累死。后來,果然應了他的話。
錢可以掙,多少是個夠?事業也并不是非你莫屬,地球上離開了你就不行了?! 不少人,特別是成功人士,或“準”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就動機過高,總是想:“我必須成功”、“我必須出名”。這些想法本身,就是給自己“加壓”。而“減壓”的方法恰恰是:“我盡力而為”,“我樂在追求的過程中”。
我們幾乎每一個人在年輕時,都擁有許多理想與渴望,每個人在生活的忙亂中,要實現這些理想和愿望,都會馱著揮之不去的精神壓力,這怎么會不累呢?
其實,依我看來,原因只是我們把原本簡單的事情,弄得過于復雜了。我們的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都是自己找的。
臺灣首富、塑膠大王王永慶先生說,錢掙得太多,只不過在存款折上多加數。一天還是吃三頓飯,睡覺只需要一張床。
我們要過一種簡單的生活,而這種簡單的生活是舒適、舒心,要學會從累的捆綁中釋放出來。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很大程度上,要求我們的心智在面對各種媒體進攻和商業炒作面前,保持強大的抵制力,否則,心靈牽掛越來越重,能把人活活壓死。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當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在喊“累”。當然,有的是身累,有的是心累,對于中年人來說,可能是身心都累。
這年頭,錢多不咬手,人們為了多賺錢,起早貪黑,當然累。無論是在職的,還是失業的人,為了生計,不得不玩命干。
不少官員們,想“進步”,為升爵位而累;中小學生為考個好學校,從小就累得死去活來;而可憐天下的爹娘們,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更累。
物質條件也同樣如此。有了小房想換大房,有了大房想換別墅;沒有車的想買車,有了小車想大車,把“富康”換成“奔馳”、“寶馬”……
有一個年輕人對我說,現在,我的奮斗目標是在三五年內,買一套160平米的房子,開一輛像樣的車,還要在銀行存100萬。好家伙,口氣真不小,大學剛畢業,才謀了一份小職員的差事,就有這樣高的打算,非得累死才能達到,或者累死也做不到。
(待續)
(編輯祝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