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松
江蘇省鎮江市的姜先生因手術后體內鋼釘斷裂,起訴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索賠,法院日前審結該起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認為姜先生術后體內的鋼釘斷裂與醫院的醫療行為無因果關系,一審判決原告姜先生敗訴。索賠不成,姜先生還要負擔1493元的案件受理費和一筆數字不小的律師代理費。
不幸患者:車禍骨折,術后鋼釘斷裂
姜先生今年63歲,是鎮江市某機關的退休干部。2001年8月19日,姜先生因車禍到江蘇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右股骨粗隆下骨折(粉碎性)。姜先生遂人住該院骨科治療。9月4日,該院使用武進第三醫療器械廠生產的伽馬型帶鎖髓內釘,對姜先生進行了“右股骨近端7釘內固定術”。術后1周復查:股骨上段骨折,斷端向內移位,經開放內固定術后,對位對線尚可。
2002年3月15日,姜先生復查X線片示:右股骨上段骨折內固定術后,頸干角縮小,沈通氏線欠連續,有骨痂生成;內固定釘已進入髖關節間隙。門診醫生建議取釘,同時,該院骨科醫生亦要求姜先生人院取釘,但姜先生未遵從醫生上述醫囑。
2004年10月13日,姜先生騎摩托車摔倒受傷,人住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石膏外固定等治療。11月30日,姜先生在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檢查發現,植入的鋼釘已經斷裂。12月21日住院,人院診斷為:右股骨粗隆間骨折后再骨折伴內固定斷裂。醫院于12月29日對姜先生進行了“取出固定7釘、骨折復位、Richards釘內固定、自體骨植骨術”。
患者起訴:鋼釘存在質量問題
2005年5月23日,姜先生向法院起訴江蘇大學附屬醫院索賠,稱其于2001年8月19日因摔傷在被告處手術治療,體內植入鋼釘。出院后經復查,未見異常。但2004年11月30日在被告處檢查發現,植入的鋼釘已經斷裂,后原告到被告處進行手術治療取出了斷裂鋼釘。認為被告植入的鋼釘不符合國家規定,存在質量問題,被告的醫療行為存在過錯,給原告造成了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要求被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29579.99元(其中精神損害撫慰金15000元)。
醫院辯駁:鋼釘斷裂系外力造成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在法庭上辯稱,姜先生2001年9月手術出院后1個月,并未到該院骨科進行專科檢查,僅到該院急診科進行了檢查,急診科也建議:不可負重等。后姜先生相隔半年于2002年3月15日復查,醫院拍片發現姜先生鋼釘有移位,分析原因:一是姜先生年齡較大、骨質疏松;二是姜先生過早下地負重。鑒于此,醫院勸姜先生住院將鋼釘取出,但姜先生一直未取釘。直至2004年10月13日,姜先生騎摩托車摔倒致再次骨折及鋼釘斷裂。騎摩托車活動可說明姜先生術后恢復很好,而鋼釘斷裂系姜先生運動的外力所造成,醫院所用的伽馬型帶鎖髓內釘,來源合法,質量符合國家醫療器械標準;醫院為姜先生的診療過程未違反醫療規范,并無過錯,請求法院駁回姜先生的訴訟請求。
醫療鑒定:診治正確,不屬于醫療事故
法院查明,醫院植入姜先生體內的7釘(即伽馬型帶鎖髓內釘),系武進第三醫療器械廠生產,國家醫藥品監督管理局于1999年12月向該廠頒發了國藥管械(準)字99第310138號醫療器械注冊證,確認該廠生產的伽馬型帶鎖髓內釘符合醫療器械產品市場準人規定,準許注冊。自批準之日起有效期4年。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經醫院申請,法院委托鎮江市醫學會進行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鑒定認為:在第一次診療行為中,醫院對姜先生的病情診斷正確,手術指征明確,手術術式和內固定選擇正確,整個醫療過程中未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姜先生2002年3月15日右股骨上端X線正位片:示右股骨上端骨折線模糊,骨痂連續,髓內釘無斷裂。而2004年發現骨折、斷釘,但骨折部位與2001年的骨折部位有差異,考慮與姜先生的再次外傷因素有關。綜上,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相關規定,認定此病例不屬于醫療事故。對該鑒定結論,醫院無異議,姜先生雖提出對該鑒定結論不予認可,但同時確認在本案中不提異議,異議將另案解決。
法院判決:鋼釘斷裂醫院無責
法院經審理認為:經鎮江市醫學會鑒定,醫院對姜先生入院診斷正確,手術指征明確,手術術式和內固定選擇正確,整個醫療過程中未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依據該鑒定結論,醫院對姜先生的現狀不應承擔民事責任。鑒于所用鋼釘來源合法,符合國家醫療器械產品規定,考慮到醫院2002年3月即要求姜先生人院取出固定鋼釘,但姜先生未按被告醫囑履行,特別是姜先生鋼釘斷裂系發生在其騎摩托車摔倒后不久,故姜先生的鋼釘斷裂與醫院的醫療行為無因果關系。綜上,姜先生的訴訟請求法院不予支持,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193元、鑒定費2500元及其他訴訟費300元,合計3993元,原告負擔1493元,鑒定費用2500元由被告負擔。
法官說法:患者對舉證倒置理解有誤
“不是舉證責任倒置嗎?我告醫院,應由醫院負責提供證據才對啊”!不少的患者在接到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判決書后,一臉疑惑。不少患者因“零舉證”輸掉了官司。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其中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舉證方式從“患者舉證醫院有錯”變成了“醫院舉證自己沒錯”,醫院如果不能提交充足證據證明自己沒有不當治療行為,就很有可能敗訴。
對于長期受困于“舉證難”的患者來說,“舉證責任倒置”新規則的實行,這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舉證責任倒置新規則降低了病人告醫院的門檻,《規定》出臺之后,醫療投訴和醫療糾紛案件的數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但同時,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患者敗訴的情形卻越來越多。據法官介紹,有些患者之所以會敗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對“舉證責任倒置”的理解有誤,對訴訟的結果盲目樂觀、草率起訴。
專家釋疑:患者仍要承擔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是否患者就不需要舉證呢?對此,有關法律專家表示,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并不等于患者完全不舉證。作為病人或其家屬,還要承擔醫療行為的違法性和醫療行為造成損害的舉證責任。具體而言,在病人向法院提出訴訟時,仍應承擔的基本舉證義務包括:向法院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確實在被告醫院就診或手術過,比如病歷;證明醫院的診治給自己帶來了哪些不良后果、造成了什么損失,比如傷殘鑒定等。
對于醫療機構來說,舉證責任倒置也并非所有舉證責任全部由醫療機構單獨來承擔。《規定》第四條第8款明確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由此可以看出,醫療機構承擔兩種責任,一種是因果關系推定責任,在這種案件中,只要原告(患者)能夠證明自己受到醫療行為的侵害,則法律推定這種損害與醫療行為有因果關系,除非醫療機構能夠科學地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無必然的因果關系。另一種是過錯推定責任,這時只要原告(患者)能夠證明自己確實受到醫療行為侵害的事實,醫療機構則必須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和自己的醫療人員無主觀過錯。如果醫療機構不能說明以上幾點,才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人士建議,打醫療官司,市民要理智分析,慎重起訴,在提出賠償要求時,要有證據和法律的支持,不能獅子開口,漫天要價。因為,超過法律規定或者沒有事實證據支持的賠償,法院是不會支持的。
(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