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銘
1 深入調研,明確目標,準確定位,總體規劃,體現地方特色
最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高職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國家技能型高級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明確目標,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科技發展準確定位,力爭與市場人才需求保持“零距離”。社會和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必須深入社會各行業進行調研,需要他們深層次的參與。中國人口92%處于中低收入階層,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據報,近期武漢市一家用人單位打出的招聘畢業生條件:“擁有Java程序員證書者年薪30萬元”,但許多高職院校并沒有開設Java課程,更不用說可用的教材了。而廣東有家高職院校做得不錯:該校的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是珠三角,原來計算機類專業設置不科學,課程體系較混亂,教材采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教材,學生培養方向與就業單位需求偏差較大,給學生就業造成一定困難。兩年前,該校組織專家組深入珠三角調研,發現IT企業中需要大量的“電子商務”、“模具CAD”、“游戲、動畫制作”、“網管”等人才,于是與三十多家企業合作,改革課程體系,自編適應教材,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實習教學,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培養社會急需人才。
教材規劃也是教材建設的基礎工作之一。教材建設必須以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作為前提和指導進行總體規劃。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如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就不一樣),教材建設要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教材內容、結構必須體現地方辦學特色。
2 削舊更新,軟硬結合,技術、應用并重
據報道,某高校本學期一開學,就有幾名畢業班的學生跑到大一的計算機課堂上去聽課。他們說:“幾年前我們學的是C語言,現在不實用了,而大一的同學學的是Visual C++,我們來更新知識。”“你到人才市場上去看看,再來看看我們所用的計算機教材,就知道社會需求與我們所學的知識距離有多遠了。”計算機技術發展快,更新周期短,計算機教材內容必須反映計算機領域最新的發展、應用、成果、技術、方法和常用工具、開發環境、平臺等;必須緊跟時代,軟硬結合,突出可視化、面向對象等技術。陳舊的內容必須削減。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對穩定性,又要體現實效性、先進性。必須客觀、科學地把握IT領域的發展方向及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瞻遠矚,用明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學生,保證教材內容既兼顧培養目標的可持續性發展,又能適用于未來幾年的需要。如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有些教材仍采用Windows 98+Office 97作為平臺。DOS是老掉牙的東西,只要簡單介紹一下就好了,如果還要精講,就不如講Linux。如果學生在學校學不到最新、最實用的知識,畢業時將被社會所淘汰。
另外,教材的編寫、出版周期要盡可能短。考慮到學生參加各種計算機資格認證的需要,教材的編寫大綱還應緊跟各種計算機職業資格認證要求,如全國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CITT)、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考試(NIT)等。
3 以能力為本位,側重實訓實習,體現高職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計算機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應用性教育,目標是培養軟件代碼編寫、測試、系統維護、技術支持、項目模塊開發等方面的高級技能人才,知識與能力結構中應含有較高的技術和智能分量。理論性的內容不必太多,以必須、夠用為度便可。要注重上機實訓實習、應用技能方面的培養,注重人才在就職、崗位方面的訓練,課時安排應突出實訓實習的份量。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材的編寫必須配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建設,配套典型的項目、案例及實驗,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例如,在Visual FoxPro中,很多命令都帶有大量參數(如BROWERS命令就有40幾個),而很多參數是很少用的,沒有必要一一列舉說明。又如,關于Windows操作系統,多數教材都介紹其安裝方法,但由于條件限制,大部分學生無法進行實踐。所以,學生經常從宿舍里抱著主機到機房請教老師重裝系統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今,許多高職院校開展了電子商務專業,但缺乏實踐,學生學到的只不過是一套空洞的理論。如何將上機實踐環節體現在教材內容中,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踐平臺,這是高職計算機教材建設中的重中之重,是一個系統工程。
4 教材要立體化、多樣化、多層次、模塊化、高質量,少而精
教學的信息化、網絡化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綜合利用、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是當前高職計算機教學的重要改革方案。高職計算機教材應立足于現代教育理念,綜合運用各種信息媒體技術作為手段,打破過去單一的紙質教材,向立體化,多樣化,多層次,少而精發展,力求建設一定規模的精品教材庫。首先,以紙質教材為基礎,開發多種形式的立體化教材,如配套的電子教材(包括音像制品、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等)、電子教案等;公開案例代碼;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開發教學網站、考試系統;開發試題庫、素材庫;開發模擬實驗環境等。這樣,才能適應多種形式的教育模式。其次,考慮到高職學生的計算機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各專業要求不盡相同,計算機教學應實施分層教學,采用寬度優先的原則(不強調系統的全面性),教材內容要富有彈性,要有一定的覆蓋面,能滿足多數專業對計算機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的要求,同時,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讓力所能及的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教師也可動態地根據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在課程體系思路之下,按知識點劃分模塊,并處理好各模塊間的關系,確保知識點間的層次性明確清晰。不同專業的師生在選用教材時,可按實際需要出發,對各模塊內容有所側重,根據大綱要求進行合理取舍。第三,教材結構要合理科學,可采用任務驅動法,按照“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提高”模式組織教材結構。根據課程結構和教學大綱,選取最基本和最有用的知識模塊作為教材內容。內容口徑要寬,臺階要小,設計體系循序漸進,寫作風格通俗易懂,案例要豐富精選,理論要精簡,該舍的要舍,不要貪多求全。
5 教材內容、結構要與教學方法相匹配
現代教育技術提出的教學系統設計要求:教材要與教學方法相匹配。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以學生動手實操為主,應以計算機作為主要學習工具,以信息資源庫為核心,將師生融入到協同交互的教學環境中。首先,教材結構和內容必須充分體現知識的運用過程。課程設置應從相應的職業崗位(群)出發,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循序漸進,設計相應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專業技能和素質培養方案。課程觀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能力為中心轉移。科學地重構課程體系,整合教材內容,立足于本專業的實際應用,確定教材編寫的內容和范圍,防止出現遺漏或重復。其次,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不斷更新,計算機的教學內容和手段也不斷在更新與完善。因此,教學大綱也應不斷修改與完善,以反映教學改革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教材的設計必須植根于教學改革的成果之上,反過來也可促進教改目標的實現。第三,教材的建設還應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第四,必須組織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參與編寫工作,必要時可邀請社會企業用人單位有關人員參與;教材的實訓內容必須與實驗室、實訓基地的環境相適應。
總之,高職計算機類教材的建設,必須在國家綱領性文件指導下,以人才就業為導向,以全面提高高職學生計算機綜合素質、培養社會急需高級技能型人才為宗旨,從實際出發,深入調研,整體規劃,組織有豐富教學、實踐和應用經驗的人員深入參與,確保編寫出適應高職計算機教學的高質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