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涌/楚 天
創造中國的生活方式
文/薛涌
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工業技術和資本的優勢全在歐洲。但是,這些技術和資本無法在歐洲生根開花,只能源源流入美國。原因之一,在于歐洲小國林立,經濟割據,只有幾個貴族有錢,即使有技術、有資金,新的發明也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市場潛力而變得無利潤可賺,最終無法被采用。美國則地大物博,有規模經濟的優勢。同時,美國沒有歐洲的貴族傳統,老百姓在政治和經濟層面上要比歐洲平等得多。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企業敢把在歐洲只有貴族才享受的產品對普通百姓推銷,創造了一種平民化的現代生活方式。一個最大的中產階級的市場,也由此產生。
因為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因為世界經濟要圍繞著美國人的錢包來運轉,美國的生活方式就漸漸主宰了世界。從汽車、麥當勞,到好萊塢、Microsoft,不管你對之愛也好恨也好,你都無法抵抗這種生活方式的統治。
然而,這一圖景,將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改變。到本世紀下半期,中國的國民經濟產值將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中國不僅是最大的世界工廠,而且將變成最大的世界市場,頗像19世紀末的美國。這個最大規模的經濟,將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生活方式的塑造者:世界生產什么,取決于中國人買什么;中國人買什么,則取決于中國人怎么過日子。
中國社會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從美國生活方式的籠罩下獲得獨立。中國需要的,不是高能源、高污染、低土地利用率的粗獷型發展模式,而是節能、低污染、高土地利用率的密集型經濟體制。“美國夢”所體現的那種獨往獨來的牛仔作風,雖然帶來了不可否認的高生活質量,但也絕非達到高生活質量的唯一途徑。那種出門就開車的文化,使人與人之間在公共場所被車隔離開,缺乏培養公共品德的空間。
在一個貧困的社會,人們除了維持生存外,沒有選擇生活方式的余地。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提供了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可能。中國的企業界,應該利用自己對中國國情的理解,開發適合中國社會的產品。中國的消費者,也應該對創造本土的生活方式有所自覺。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個節儉型而非浪費型的經濟模式,對處于生態與能源危機的世界更有感召力。到本世紀末,中國人乘火車,世界就造火車;中國人乘汽車,世界就造汽車。這就是中國的力量。只有自覺地利用這種力量,只有學會塑造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國的企業才可能有先人一步的優勢,中國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
(編輯/田麗萍)
人本思想
文/楚天
早些年讀圣賢書,就有許多關于人本思想的記載和描述。“廄焚。問,傷人乎?而不問馬。”這段論語是說,馬廄失火了,孔老先生關切 地問,傷了人沒有?而不問馬是否傷著了。這是孔夫子的人本思想。也是中國人本思想的一個源頭。
上學時,老師教的第一句語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老師并要我們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益社會的人。漢字多為象形字,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人字后就問我們,你們看,它像不像一個站著的人呀?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像!老師又說,人是地球的中心。當然也是宇宙的中心。以后做什么事都要考慮人這個中心。這是老師在我腦海里打下人本思想的最初烙印。
參加工作后,做的是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常說,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是思想工作的根本方針。是呀,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你不把人當人,那還有什么思想工作可言呢?
業余時間,我喜歡寫點文學作品。聽文學大師們講文學寫作課,講得最多的就是,“文學就是人學。”做文學,先要學做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弄文學。文學就是深入地描寫人,解析人,用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來教育人,感染人,陶冶人,以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養。
是啊,人是萬物之靈,也是宇宙之靈。沒有人也就沒有社會。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是為了人。首先是為了人的生存,再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也有的是為了人的享受。
人需要衣食住行。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三百六十行,行行為活忙”。哪一行不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的呢?農民種地為了人們有飯可吃。即使是工人生產的化肥撒在地里,表面上看是為了肥田,增加地力,實際上是為了肥人,多打糧食多養活人。又有哪件工業品不是為了人呢?飛船上天,那是為了圓人的飛天之夢。奔馳的汽車,是為了人們出行方便,空中的飛機是為了人們辦事更快捷。現代各種各樣個性化的電子產品有哪一件不是為了人的呢?手機是人們的順風耳,網絡是人們的千里眼,音響電視是人們的家庭影院。
社會越發展,人的作用越重要,越要以人為本謀劃人和事。工作不以人為本,不會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就打不開工作的局面。商家不把人當上帝對待,就打不開市場。而文學創作呢,沒有人本理念,書中無人,就沒有讀者。那樣你的書只能是天書了。老百姓不接受的事,那做得還什么意義呢?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