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先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這是非常正確的:
城鄉居民收入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為了摸清全國和各省(市、區)城鄉居民收入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現作如下分析:
一、城鄉居民收入的現狀和歷史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78、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由316元增加到9422元,增長28.8倍(不考慮價格因素,下同);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936元,增長20.9倍:其演變過程如下:
1978~1983年,由于農村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農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310元,比1978年增長了1.32倍,年均增長18.32%;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增加到526元,增長66.4%,年均增長10.3%:因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78年的2.37:1縮小到1983年的1.70:1。
1984~1994年,城市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快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這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19.2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69%:因而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83年的1.701:擴大到1994年的2.87:1。
1995~1997年,我國經濟進入調整時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這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13.8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9.62%:因此,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94年的2.87:1縮小到2.47:1。
1998~2004年,國民經濟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8.6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3.85%:因而城鄉收入差距又開始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1997年的2.47:1擴大到2004年的3.21:1。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各省、市、區城鄉居民2004年收入狀況以及在全國的位次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1.東西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從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的前8名都集中在東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前10名也集中在東部;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的末4位都集中在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末8位也集中在西部: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寧夏高1.3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貴州高3.26倍。2004年,陜西省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7493元,僅相當于東部平均水平的2/3,位次由1978年居全國第11位下降到2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1867元,相當于東部平均水平的1/3,位次由1978年居全國第12位下降到27位。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1978~2004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37:1擴大到3.21:1,陜西省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33:1擴大到4.01:1:2004年,云南省城鄉居民收入之比高達4.76:1,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相當于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69倍。如果加上城鎮居民享受的各種福利和補貼(暗補),實際差距在15倍以上。國際公認的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0.3~0.4為合理值,0.4為差距警戒線,0.4~0.6為差距偏大。1991~2004年。全國的基尼系數由0.28上升到0.45,已超過了警戒線;同期陜西由0.25上升到0.51,形勢更為嚴峻。
3.行業收入差距擴大據南京市調查,2004年十六大行業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2:1、而1978年該比例為2.4:1:據西安市城調隊調查,2004年二十大行業中,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最高為2045元,最低為406元,比例為5.04:1,比1978年的2.32:1擴大了1.17倍。
4.高低收入人群差距懸殊。據西安市2004年對1800戶城鎮居民的調查,20%的高收入戶年平均收入4.8萬元。20%的低收入戶年平均收入7500元,比例為6.4:1。部分廠長、經理與職工的收入差距在5~20倍左右,部分私營企業主與職工的收入差距在10~200倍,甚至更高;2005年公布的全國富豪排行榜顯示,前100位富豪平均財富高達35億元。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造成的影響:一是由于中西部和農村收入低,消費水平低,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弱,制約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二是造成消費率下降.投資率上升,使產業結構發生逆轉:二是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社會財富集中度越來越高,造成群眾心理不平衡,社會矛盾激化,不利于社會穩定。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導致權利嚴重失衡,潛伏著一系列危機:
三、縮小收入差距的對策
1.加快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步伐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只有快于東部地區,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收入差距才有可能-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將東部的資金、技術、人才引入到中西部,通過各種形式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長。
1.正確認識并解決“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問題。一是要用科學發展觀探索中西部積累與消費的合理比例,適當降低積累率;二是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在保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三是壓縮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把積累用在刀刃上。
3.合理調整同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援農村.建立城鄉互動的協調機制,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繼續加大農村扶貧力度,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農民進城務工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進一步精簡鄉鎮和村一級的機構,減輕農民負擔。通過努力,力爭到“十一五”末使西部城鄉居民收入趕上全國平均水平。
4.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一是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群體居民的收入能穩定提高;二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構成“橄欖型”的社會收入結構,保障社會長治久安:三是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四是加強稅收征管,特別是要加大個人收入調節稅的征管力度,發揮稅收的調節功能,縮小分配差距;五是加大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徹底打破芒斷經營;六是加快福利分配社會化改革進程,不斷擴大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