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月飛
在我們一些城市流傳著這樣一個“三快三光”的危改民謠:開發(fā)商“三快”,快拆、快蓋、快賣。舊城“三光”,房拆光、人搬光、樹砍光;有人調侃,現在的中國——CHINA就是“拆啦”!的確很諧音,很幽默,但是CHINA變“拆啦”,讓人痛心不已。
在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受房地產行業(yè)的利益刺激,大興土木,卻忽視了對文物古跡的保護。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設性破壞,定海老街區(qū)面目全非,襄樊古城墻夷為平地……就連薈萃了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建筑精華的四朝古都北京,近年內就經歷了趙紫宸故居、粵東新館、曹雪芹故居遺址及孟端胡同45號院果郡王府的消失,而像土兒胡同和明亮胡同等成片街區(qū)也在陣陣機器轟鳴聲中銷聲匿跡。換來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有些建筑不倫不類,和本地歷史文化毫無關聯(lián),甚至連取名都是言必稱“羅馬”、“塞納”、“泰晤士”;一說“CBD”,立刻不管城市大小,都自稱要建CBD。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歷史,只會滿足物質需求的城市是不值錢的。
黑格爾說過,建筑是首凝固的詩。除了承載藝術之外,它也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用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大廈代替充滿詩情的小橋流水和亭臺樓榭,拋棄人文傳承的建筑文化,那么,我們后人與前人的聯(lián)系也就相應被割斷了。難道我們想讓專程跑來探訪文明古國的外國友人、歸國尋根的海外華人所看到的,是鋼筋水泥建造的、和其他現代化國家毫無二致的、一座座流水線下生產出來的水泥森林?古老建筑都拆了,文明古國的特色在哪兒?外國人到北京不是要看高樓大廈,而是要看真正的“中國”,如果沒有這些胡同、四合院,只有千篇一律的高樓,那么就沒有了中國的文化精髓和歷史價值。城市魅力來自于歷史文化的積淀,而不是GDP指標,或成片的花園洋房。
一位德國歷史學家說:“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這句樸實的話語,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城市不能沒有歷史,歷史不可再生!城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和烙印;一系列延續(xù)至今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文化脈絡,記載著城市的興衰。保護好城市文脈,就是保護了城市歷史文化的連續(xù)性,保存了城市的記憶和遺產。城市要建設,舊區(qū)要改造,但這與保護文物古跡并不矛盾:國外就有很多這樣成功的范例:比如法國的巴約納,舊城改造拆除的只是一些建筑質量比較差的房屋,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則進行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與維修,整理出具有傳統(tǒng)氛圍的街坊院落、小型廣場等公共空間。根據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適當增建了部分使用空間,比如保留了一段殘留的羅馬時代城墻,并有機融合在改造過的建筑主人口,將原有精美的樓梯保留并移位。巴約納舊城改造工程創(chuàng)造了健康、宜人、優(yōu)美的居住環(huán)境,同時也恢復了舊城原有的傳統(tǒng)建筑風貌和歷史價值,使之成為吸引居民回遷的重要因素。
著名規(guī)劃設計大師吳良鏞說,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沿革、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經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城市文脈。一個城市正是依賴于不同的文化傳承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是非常珍貴的品牌資源,它是無形的,但是影響卻非常深遠。
建筑是有記憶的,城市也有記憶,不要用商業(yè)手段抹煞了這些記憶!如果我們只看到眼前的商業(yè)利益,或者僅僅為了模仿某種發(fā)展模式,而無視某一地塊上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我們就不能說我們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經濟增長可以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跨越式”的發(fā)展,但是人文特色卻是永遠不可能“跨越”的。失去文化的厚重,這個城市就找不到自己的根,就沒有自己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