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雄(福建省政府辦公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是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諧社會、深化改革等六大任務,其中首要的是農村經濟發展。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突出工業,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這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農村工業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工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工業進程中的重要特征,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一、農村工業化是推動國民經濟和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動力。二、農村工業化是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三、農村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四、農村工業化是農民富裕、農村集體經濟繁榮的重要途徑。五、農村工業化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六、農村工業化帶動了小城鎮建設,促進了鄉鎮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這些年來,我們在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同時,也忽視了環境污染與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我國農村工業化大多數以數量型外延擴張為主,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生產為主的中小企業,農村資源與環境被嚴重透支,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顯,形成了沉重的生態負債,進而直接影響到農村和全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村工業化必須調整戰略思路,不能再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而必須要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走出一條減量化、集約化、生態化的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新路,即農村新型工業化之路。這條道路主要包括這樣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強調農村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及永續利用;強調工業品制造要以有益健康、環境友好為標準;強調通過信息來促進工業化;強調用新的辦法解決“三農”問題。
從福建的情況看,福建農村工業污染和資源消耗形勢呈逐年加深的態勢。根據福建省環保局2003年提供的統計數字表明,全省共調查了3140家工業企業,其中鄉鎮工業企業有1358家,占43?郾2%。目前多數鄉鎮工業企業規模依然較小,生產設施比較簡陋,環保治理設施不健全,部分企業還是違規偷排企業“三廢”。2003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為9?郾84億噸,2002年為7?郾85億噸,增長了25?郾4%;工業廢氣排放量為4188?郾61億標立方米,2002年為3564?郾60億標立方米,增長了17?郾5%;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4?郾21萬噸,2002年為5?郾70萬噸,減少了26?郾1%;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7?郾86萬噸,2002年為8?郾44萬噸,減少了6?郾9%;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4?郾61萬噸,2002年14?郾76萬噸,減少了1?郾0%。而全省鄉鎮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福建農村工業污染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水源污染。大部分農村工業企業廢水的處理率和達標率都很低。就閩南地區的農村工業污染狀況看,現在大多數內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業污染。有的地方水源污染嚴重,不能作為人們的飲用水。②大氣污染。農村工業廢氣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氟化氫、煙塵,主要污染行業為建材、化工、紡織、造紙、農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晉江、龍巖、三明的一些縣市區等地大氣污染比較嚴重。③固體廢物污染。爐渣、煤渣、礦渣及工業垃圾為農村工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物,其中有毒有害的廢物主要是化工固體廢物和冶煉固體廢物。
針對上述情況,福建農村新型工業化應采取以下戰略措施: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編制各類規劃。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環境友好產品,實現資源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和污染物產生的最減量化。在“十一五”期間,福州、廈門、泉州要分別開展生態工業園區試點,探索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共生產業群模式,其他市也要積極推進。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污染物排放達標的企業,應當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對污染物超標或超總量排放的企業,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要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定期公布其排污狀況。出口加工型企業和重點工業企業,要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提高清潔生產水平。
——圍繞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在產業布局方面,沿海地區應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加快產業集聚,推進各類產業集群發展。圍繞紡織服裝、鞋業、輕工、建材、林產、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不斷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產業集群。培育發展一大批能參與國內競爭、對縣域經濟發展和促進城鄉居民收入起帶動作用的地方性產業集群。
在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方面,紡織服裝業要以面料研發為中心,建立跟蹤世界領先水平的質量檢測中心和研究開發機構,發展泉州、廈門、福州及輻射閩西北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鞋業要加快建立符合國際環保要求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國際性鞋業市場交易中心,強化技工培訓,加大品牌創新,做大做強晉江及輻射莆田、福州等地的鞋業產業集群。輕工業要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強化品牌經營,著重發展休閑食品、德化工藝陶瓷、福州及安溪藤鐵工藝、泉州樹脂工藝、漳州家具等產業集群,培育福清塑料管材產業集群。建材業要發展以龍巖、三明、南平一線的水泥產業集群;以南安、晉江、惠安為龍頭的閩東石材產業集群;以泉州、閩清為主的建筑陶瓷產業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產業集群。林產工業要發展閩北林紙板一體化及竹木加工產業集群;通過著力在沿海引進大型造紙制漿企業,進一步提升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紙制品印刷包裝產業集群。
根據福建農村的特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福建應借助閩臺農業合作優勢,建立標準化的專用優質原料種植基地,形成原料、生產、加工、制造、銷售一體化。著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藥物殘留,更新品種,發展沿海水產加工產業集群;加強合作,開拓市場,發展以閩南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頭產業集群,以閩西北為主的筍加工產業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發展食用菌產業集群;發揮龍頭企業帶動效應,集聚廣大農戶,發展以閩北、閩西為主的畜禽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發揮福建茶葉生產量大,品牌逐步顯現的優勢,發展以烏龍茶、綠茶、花茶為代表的茶業產業集群。
——大力改造傳統工業。運用高新技術和環保技術對森工造紙、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改造。按照清潔生產要求,努力做到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重點抓好火電、石化、冶金、建材、輕紡、煤炭等重污染行業的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的工業產品和企業。依法關閉質量低劣、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對產品沒有市場、虧損嚴重的企業和資源枯竭礦山實施破產關閉;制定嚴格的技術和環保標準,限制或禁止落后產品進入市場;繼續采取切實措施,防止已關閉的“五小”企業死灰復燃,在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的同時,要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向山區轉移。
——不斷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在農村推廣清潔能源,逐步禁止燃煤,改用清潔能源。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風能。福建地處沿海,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在沿海的福州、莆田、漳州、寧德等地可以發展一批風能電廠,提供這種清潔能源,補充福建能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