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忠(福建省財政科研所)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各級財政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積極籌措資金,增加“三農”投入,完善財政體制,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優化支出結構,轉變支農方式,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力促進了我省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監測報告,福建省2004年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39.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7.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8位,走完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2/5路程,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積極籌措資金,不斷加大“三農”投入。“十五”期間,全省農業三類資金(農業支出、林業支出、水利和氣象支出)共投入138.6億元,年均增長11%,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增加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同時,全省安排支援不發達地區資金14億元,用于山海協作和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籌集水利建設基金、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復費、海域使用金18.5億元,有效彌補了預算內支農投入的不足。從全省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的大口徑看,僅2005年就達到158.94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高達26.8%。正是有了多層次、多渠道的政府資金投入和引導,吸引了金融、民資、外資等社會各方面資金的參與,財政資金投入效應得到有效放大,有效提升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
——集中財政辦大事,有效緩解“三農”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完善財政體制,緩解縣鄉財政困難。2002年調整了省對下財政體制,取消對縣級市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的分成,縣和縣級市實行收入全留。調整后縣級體制財力增量占全省體制財力增量的比重較大幅度上升。同時,不斷完善轉移支付辦法,按照公開、公正、規范、統一的原則分配轉移支付資金,適時提高轉移支付補助標準,陸續制定了省對市、縣一般轉移支付自2003年起一定五年不變和“六掛六獎”補助辦法等激勵措施。“十五”期間省對下轉移支付從2000年的7.18億元增加至2005年的42.6億元,年遞增率42.8%,累計轉移支付額125.4億元,有力地保障了基層政府、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和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支持生態保護和建設。五年來已建成村級供水工程4200個、水庫除險加固960多座、節水灌溉面積260多萬畝、山地蓄水池1萬2千多個、河道清淤280多公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840多萬畝;建成標準示范農田36.7萬畝,提高了防災抗災能力和農田綜合生產能力。五年完成投資110億元,新增農村等級水泥路2.1萬公里。廈門、泉州率先實現了全市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標,全省所有鄉鎮都有硬化公路通往干線。五年來省級財政投入補助補償資金近5億元,有效強化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林農收入明顯增加,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三是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各級財政部門按照“扶優扶強,帶動型和成長型項目優先”原則,積極籌措資金,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促進建立了龍頭企業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近幾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達20%以上,帶動農戶達370多萬戶。此外,“十五”期間,我省農業綜合開發區直接受益農民近450萬人,累計年直接新增農業增加值69.5億元,項目區直接受益農民年增加純收入總額超過19億元。
四是全面推進以“五取消、一穩定、一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稅費改革。陸續出臺了免征種糧耕地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村低保制度、全面免征農業稅、取消原木收購環節特產稅、對困難鄉鎮進行補助、提高村級辦公經費補助標準等重要政策。據統計,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后,全省農民每年可減輕負擔27億元以上,人均減負103元以上。
五是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拓展農村公共服務范圍和領域。“十五”期間全省投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7.07億元,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的低保對象75萬人,基本做到“應保盡保”。9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參合農民達到200萬人。全省投資2.65億元,用于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用房建設和購置檢驗設備;投入3.2億元共建設79個項目,基本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投入資金2.39億元,改善了農村醫療衛生設施條件。實施了兩期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革工程,改造了205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通過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實行縣級統一發放等措施,基本保證了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在全省范圍內推進了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收費辦法。支持農村廣電事業發展,“十五”期間開展了兩輪“村村通”工作,投入資金3536萬元。
——加強資金監督管理,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近五年,省財政廳先后制定和修訂制度近60件,各級財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也制定了一整套具體措施,這些制度措施覆蓋所有專項資金和工作領域,形成比較健全規范的支農資金制度體系。對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等資金,引入了標準文本管理和專家評審制度;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資金、生態公益林護林員工資等,實行了公示制度;林業種苗和動物疫苗采購、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實行招投標機制,對規定的物資實行政府采購;扶貧資金管理推行“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監測信息系統”。這些措施保證了支農資金的安全有效。
剩下五分之三路怎么走?福建財政部門緊緊圍繞建設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五個立足”來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穩定繁榮:一是立足支農資金增長,在投入渠道上有新拓展。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重在“多予”,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政策,逐步加大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高于上年,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高于上年;著力解決支農資金使用分散問題,把集中財力作為保證海峽西岸經濟區重點農業項目建設需要、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的一項根本性措施;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和吸附功能。利用補助、貼息、保險、擔保等手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生產的投入。二是立足農村經濟發展,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上有新舉措。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做大農村經濟“蛋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支持農業科技進步,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和重點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支持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建設,進一步提升閩臺農業合作層次,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三是立足于增加農民收入,在扶持環節上要有新措施。擴大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做好農村勞動力非農職業培訓,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能力;支持農村扶貧開發,采取資金捆綁、部門掛鉤的辦法,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地支持山海協作,做大做強欠發達地區優勢產業;擴大“造福工程”規模,把造福工程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四是立足于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有新成效。繼續支持實施水利“六千工程”和自然災害預警報系統建設,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和標準示范農田基礎設施的投入,進一步加強農村水、電、沼氣等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重點實施“沿海千里綠色防護林工程”,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開展生態鄉、生態鎮和生態村建設,強化海洋與漁業資源環境保護,抓好國家級、省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要進一步向農村傾斜,各級財政要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材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建設投工投勞,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五是立足改革創新,在支農機制上有新突破。堅持農民自愿、政府支持的原則,抓一些見效快、受益面寬的項目,激發廣大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抓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條主線,選準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集中資金辦大事,突出重點抓關鍵;根據農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體要求,著力解決廣大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不斷創新財政支農政策,對一些公共財政沒有覆蓋和覆蓋力度不夠的環節和領域,抓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