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霄揮
一群超脫了物質需求的城市人,到寺廟里吃齋打坐,進行“短期修行”,以此來消解焦慮
“紅塵中,生活是很火熱的,而人是需要清涼的。”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湯小明坐在寬大的中式椅上,身著月白色的中式對襟衫,語調緩緩,一臉平和。
今年8月,湯小明再度赴浙江天臺山國清寺,呆了一天后清清靜靜地返回。事實上,他曾在多家寺廟住修,跟和尚一起上早課,吃齋飯,包括學習吃飯的規矩。比如有一次他和“生活禪夏令營”的創辦人凈慧老和尚共同生活過一段時期,發現他連飯湯、菜湯都絕不浪費,一定要吃干凈。“這是個很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建立有序的、節約的、規矩的生活。”湯小明說。
湯小明鄭重聲明,自己并非是佛教信徒,他只是想藉此尋找生活的平衡,從人類智慧的源頭汲取養分,因為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人是需要力量的”。
給心夏放假
寺廟住修后,湯小明個人的氣質發生了明顯變化。三年多前,記者曾經采訪過他,當時作為《富爸爸,窮爸爸》(《誰動了我的奶酪》等超級暢銷書的出品人,湯小明正叱咤業界,那時他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要在‘事上過的,這個‘事,如果你找到了,你要珍惜它。”當時他剛剛推出財商系列,忙得風風火火;而如今,他不知覺中又強調了“事”,但是愈發氣定神閑,“在紅塵中做‘事,修行也好,明心見性也好,需要一種度量,需要一種純樸,需要一種厚德載物。”此刻的他認為,更大的繁榮之后,需要更大的性空。
2005年,湯小明建立了讀書人俱樂部,投資成立了“中國文化講堂”,以講座的方式為俱樂部會員講解《論語》等,也包括佛學。并組織會員們遠足,比如到廬山東林寺體驗。這是一個堪稱“精英”的圈子,包括企業家、政府官員、藝術從業者等。
身為北京一家咨詢公司高管的羅婧心偶然參加了一次朝佛之旅。這是一場社區活動,同是“高素質”的鄰居們匯合了,從北京開車直奔山西五臺山十方堂。禮佛期間,每天早晨5點前就要起床,上過酥油燈拜過佛以后,大家依次安安靜靜地圍著大殿中央席地而坐,開始誦經祈福。此時天光未明,寺廟四合院方方正正的天空中,月亮周圍還完完整整地圍繞著一圈光華。“好一方明凈清冷的天空”,羅婧心找到了安寧:“這幾天,看不見城市遠遠近近的燈光,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偶爾會有遠處高高低低的幾聲犬吠,安靜的你有機會傾聽自己的心跳,在心跳的節奏中體會蛻出塵世煩憂的忘我。”
陳依群是上海一家廣告公司的老總,“隨緣”和“放下”是他的感悟。從去年開始,他常常和朋友仨倆聚會,一起到蘇州寒山寺甚至更遠的寺廟,目的就是找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可以不受手機的干擾。他還經常組織企業主去爬山,老板們沒有那樣好的體能,往往是停留在半山坡上,和師父說禪、打坐。
2006年6月,陳依群組織了來自北京、浙江的10個企業老板,包括大學教授,包車前往四川藏區,以禮佛為目的,進行了為期5天的“丹巴清凈之旅”。這樣的活動完全是隨機的,陳依群告訴記者,什么時候覺得累了,想給自己放個假,就會組織一次。在陳依群看來,這是一場良性的精神循環,大家把自己歸零后徹底回歸,并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社交場所,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人與人溝通的效果最佳”。
生活的寬度
編劇程然在剛出版的個人修佛感悟《蓮花次第開》中說,“當你摒棄了對物質的需求怪圈后,就會發現你的心靈無比充實,還原成了一個山林的孩子。”程然也是終南山佛子夏令營的組織者,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參加的人都是30到40歲之間的“中青年”,其間有研究機構的資深研究員,也不乏生意場上的比如董事長、總經理一類,而且“并不是小公司,人也并不在少數”。
“到寺廟里去”,類似的“短期修行”正自發地在白領和金領階層中流行。今年9月21日至24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京滬粵港校友就組織了一次“禪修之旅”,活動內容是“禮佛、聽法、誦經、吃茶”,反應熱烈。其聯絡人倪子君介紹,現在的社會太忙碌了、太焦慮了、太浮躁了,短期的寺廟生活創造了一個讓心“停一停,想一想”的機會,她認為,這是比組織大家打高爾夫球更高層次的活動。程然解釋,與普通的休閑娛樂不同,在新鮮空氣和大好河山中,身體的經絡也許可以打通,但是思想上的死角是無法消除的。“短期修行”換了一個遠離競爭的環境,提供了一種特殊的精神按摩環境。
雖然都是“修行”,大家的目的各異,有人是為了換個清凈的地方思考,有人是為了減壓,而更多的人則是因精神困頓,希望從禮佛中尋找答案。“住在寺廟里就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在那種特定的儀式下,讓我有機會認真地想一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會讓我最快樂。”羅婧心說,五臺山上,她覺得自己的心像被洗過一樣的潔凈透亮,重新回顧著生命的本來面目,輕松感油然而生。
“禪修其實是通過一定的積累和修行,暫時解決內心的煩惱。”陳依群告訴記者,大部分企業主都是帶著自身的困惑去的,比如,“有了錢之后,還能夠做什么?”他認為中國的中小型企業家尤其需要這樣的精神靜修,因為大家普遍面臨著再發展的困惑,雖然有了一些奉獻的意念,還需要找到特殊的方法。此次“丹巴清靜之旅”特別安排了對接贊助當地的一所扶貧小學,而且“盡量不夸張,盡量不張揚”。而此前,這些企業主大多接受過一些有關“感恩”的課程,也大都“心比較善”,陳依群認為,消費社會的惟利是圖使得人們忘記了傳統的美德,社會精英階層的帶頭能起到好的效果。
湯小明更看重的是佛學文化的博大精深。“生活是有寬度的,我們的道路不是那么窄,不是只有掙錢。”湯小明覺得佛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中國的古人是最注重生活寬度的。除了組織寺廟體驗,他在自己投資的“中國文化講堂”上繼續了這種傳承,曾邀請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講《六組壇經》,以及“生活禪”夏令營的創辦人凈慧和尚開講佛法。湯小明介紹,內容其實很簡單,比如與人為善一點,對父母好一些,跟同事處的好一些,每天微笑一下,而這些“都是很容易解決問題的”。
都市“苦行僧”
雖然一致反映參加類似活動的收獲很大,但對于大部分參與者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苦修。湯小明告訴記者,自己在寺廟里住個十來天沒有問題,但俱樂部的會員們吃齋實在受不了,而且床板也太硬,第二天就有人提出“趕緊下山吧”。陳依群組織的“丹巴清凈之旅”中,有一位老板終于忍不住提出,想自己出錢買只甲魚吃。“沒有空調,沒有席夢思,想要達到星級酒店的舒適效果是不可能的。”程然介紹,在苦修盛行的終南山,修行的人住在茅棚、山洞甚至巖壁上,而夏令營的營員們則首次有了“住茅棚的體驗”。不過,她仍然提醒人們不要對這種“短期修行”抱太高的期望,“這還是一個聞味道的階段,只能夠體驗寺院的生活是什么樣的,而真正的修行是非常個人化的。”
“存在的東西都是合理的,從集體的無意識到集體的有意識,來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打理,讓自己的幸福感增強,這是一個過程。”湯小明對此相對樂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則一方面肯定了其收益,覺得換個環境對個人總是有益處,他認為這種方式會越來越普及和深入,但另一方面,他認為“短期修行”依然是“短期行為”,只能獲得短期效益,并不能真正解決精神方面深層次的問題,與真正的修行還差得較遠。
而隨著“短期修行”的日漸流行,組織者們也不乏憂慮,擔心其成為一種時髦的潮流后,反而失去佛禪的真諦。湯小明表示,歷史上出現過這樣的假繁榮,曾經“被真正的高僧所棒喝”,他建議禪修的人們能夠保持平和之心,“不要在追求寬度的時候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