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櫥
誰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7我們7我們的孩子7目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嗎——關鍵是在政府的問題單子上,哪些問題排序在前。一個對人民負責任的政府自然會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問題放在前面
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合作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在近日發布。這是一個僅有數字而又缺乏對比的和專業概念過多的報告。環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它對我們的生活的影響是什么,對我們的子孫后代的影響是什么——人們可能看不大明白,即使是所謂的報告“公眾版”。
然而報告的發布最起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認知環境污染和生態被破壞的狀況的路徑。依照報告作者的思路,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包括:一、農村居民健康的損失;二、污染型缺水帶來的損失;三、工業用水額外治理成本支付帶來的損失;四、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五、因城市生活用水額外治理和防護成本支付帶來的損失。
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包括:一、城市居民健康的損失;二、農業減產的損失;三、材料損失。而固體廢棄物污染造成的損失則包括了因堆放占用土地等方面的損失。對這些損失做一個簡單的概括,就是它降低人(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的生存質量、危及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并給人們帶來經濟損失或迫使人們為了不過多地降低生存質量而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費用。
循了這種思路,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探尋造成污染的原因和責任的承擔者:應對水污染負責任的主要在造紙、化工、冶金、石化等行業;應對大氣污染負責任的主要在電力、非金屬礦物制造等行業;應對固體廢棄物污染負責任的主要在化工、有色礦采選、非金屬礦采選、石化和有色冶金等行業,以及對垃圾處理負有責任者。
兩機關聯合鳊制報告的做法,改變了過去一些年中環境的事只由政府的環保部門去管的狀況,顯現了政府的整體的對環境和生態重視的態度。而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管理經濟的只管招商引資,環境問題能有管環境的說上幾句就不錯了。這次國家統計局對環境的重視,參與“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體現了中央強調改變發展思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報告稱其對損失的核算不僅沒有包含資源部分,環境部分也不完全,這應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即使是持謹慎的態度,我們也會注意到除報告作者所稱的對損失的核算不完全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污染是由非法生產造成的。還有40%的項目,雖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但未經法律規定的環評程序就已經動工或是投產了,這樣造成的污染是很難進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視野的。
另外,環境污染是僅僅因為給發展(經濟增長)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才需要政府重視嗎?我們并不贊同這種說法。環境污染已經直接威脅了一些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普遍地降低了人們的生存質量,從近日傳媒報道的“血鉛”事件、砷中毒事件,從過去傳媒報道的某些水域的“癌癥村”,我們已經能夠感知污染作為一種人為的災害正在向我們步步逼來。
如果我們容忍污染,我們會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呢?有人說,完全治理污染需要很多錢,我們沒有那么多的錢。我們要問,目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還是只是少數人從中得利?改變一種發展模式,是不是我們的生存質量就一定更差?財政的錢來自納稅人,財政的盤子就是那么大,關鍵是在政府的問題單子上,哪些問題排序在前。一個對人民負責任的政府自然會把民生問題,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問題放在前面。
至于“綠色GDP”能否進入國家的統計和官員的考核指標體系的問題,我覺得這并不是惟一重要的問題。多年來,我們的環境污染治理始終是“末端治理”。在今天,環境問題的解決也不可能靠一套“綠色GDO”指標體系就能解決問題。需要的倒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叫做“綜合治理”,但關鍵是要從說法變成做法。
具體有幾件事:一是政府掌握的有關污染的信息要公開,讓公眾知道威脅自己健康和生命的東西在哪;二是要有公眾參與,事實證明:只有政府環境保護部門一家的積極性,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環境問題是解決不好的;三是要有官員問責,官員不盡責,致使因污染而給人民的生命造成損害,須受追究。以上三項有了制度化的保障,中國的環境保護就上路了。
(作者為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