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大興煤礦“8·7”特別重大透水事故發生后,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的統一部署,在韶關、清遠和梅州3個產煤市,深入開展了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煤礦攻堅戰。經過停產、關閉、整改、核證、復查驗收、綜合治理等6個階段工作,圓滿完成了煤礦整頓、關閉各項任務,扭轉了全省煤礦安全生產的嚴峻形勢。截至2005年底,廣東省253對礦井已關閉243對,其中炸封礦井228對;韶關、清遠2市退出煤炭產業,梅州市僅保留了10對礦井。
科學決策 依法整治
廣東省委、省政府吸取“8·7”礦難的慘痛教訓,開展煤礦整頓關閉活動,依法關閉證照不全等非法煤礦和自然災害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2005年8月1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十屆73次常務會議通過決定,下發了《關于全省煤礦立即進行停產整頓,堅決打擊煤礦違法生產活動的通知》(粵府明電〔2005〕26號)和《關于全省煤礦立即進行停產整頓,堅決打擊煤礦違法生產活動的補充通知》(粵府明電〔2005〕27號),以及《關于印發省政府煤礦安全生產督查組工作方案的通知》。廣東省針對煤礦規模小,煤炭質量差,開采技術落后,破壞資源環境,煤炭產值占全省GDP比例小等特點,作出全省逐步退出煤炭產業的決策。同時,大力發展高新產業和電子、信息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將經濟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加工業、“三來一補”企業轉移到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粵北、粵東的韶關、梅州、清遠3市。
廣東省以《礦產資源法》《煤炭法》《安全生產法》《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關于關閉國有煤礦礦辦小井和鄉鎮煤礦停產整頓的緊急通知》《關于堅決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煤礦的緊急通知》等文件為依據,按照“堅定不移,積極穩妥,區分情況,依法處理”的方針,開展煤礦停產整頓與關閉工作,明確關閉整頓對象。
廣東省在整頓關閉煤礦過程中做到“五個一律”,即:全省所有煤礦一律停產整頓;無證非法開采、“三證一照”不齊全的煤礦,高瓦斯及煤與瓦斯突出、水害嚴重的煤礦,一律由各市依法予以關閉;“五證”齊全的煤礦,省有關職能部門必須重新嚴格依法逐條逐項審查,對不符合頒證條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一律吊銷其相關證照,并由各市依法予以關閉;證照到期并提出續辦申請的,一律依照法律法規和粵府明電〔2005〕26、27號通知的規定嚴格審查,省有關職能部門要以最快的速度書面答復各煤礦是否同意其申請;今后一律不再受理新的煤礦項目申請。
廣東省韶關市在整治關閉中,一方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另一方面針對自身煤礦開采歷史悠久、產業鏈較長、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從業人員眾多、工農關系依存度高等因素,確定了“依法分批,先易后難,先關閉后炸封”的工作原則,確保了煤礦關閉整治工作積極有序地進行。
梅州市用“五個堅持”,即:堅持嚴密組織、堅決實施煤礦停產;堅持依法依規、穩妥推進煤礦關閉;堅持標準程序、積極開展煤礦整頓;堅持以人為本、著力維護社會穩定;堅持嚴明紀律、依期撤出煤礦入股,開展煤礦停產整治工作。
廣東省針對整治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制定和完善指導意見。根據工作進展情況,進一步補充完善相關法律和全省煤礦整頓關閉工作方案。
一方面,廣東省政府及時發出了《關于全省煤礦企業停產整頓與關閉適用法律問題的指導意見》 (粵辦明電〔2005〕207號),提出各地、各部門在對各類煤礦企業進行停產整頓或依法關閉時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依據,明確各級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等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程序,指導各地依法依規開展煤礦停產整頓與關閉工作。廣東省清遠市政府根據省政府的指導意見,在分析該市煤礦無規模、無證照齊全、無先進技術、無安全保障措施、無多少公眾利益“五無現象”,層層簽訂《煤礦整治及關閉工作責任書》,并在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的基礎上,于2005年8月15日發出了《關于依法關閉“三證一照”不齊全和高危險煤礦的公告》,對全市51對“三證一照”不齊全和高危險的煤礦依法予以關閉。截至8月30日,51對煤礦被依法關閉炸封。
另一方面,廣東省加強了盯守制度和各項安全管理辦法。為保證停產整頓期間的安全,廣東省安監局于2005年8月13日與廣東省經貿委、公安廳、勞動保障廳、國土資源廳、工商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廣東省煤礦停產整頓期間安全管理辦法>的通知》,提出了停產整頓期間的盯守制度和各項安全管理辦法。廣東省梅州市成立由市委劉日知書記為組長的煤礦停產整治領導小組,還派出由市人大、市政協領導擔任組長的6個市煤礦停產整治督查組,分別到6個產煤縣(市、區)進行檢查督促工作;各縣(市、區)嚴格按照省、市要求,迅速向各個煤礦井口派出5人以上的駐礦工作組,實行24小時輪流值班。據統計,梅州市共派出115個駐礦工作組,共720多人。同時,組織了巡查組,隨時對停產整治工作進行督查,發現問題,嚴肅查處。
最后,廣東省根據第一階段的工作成效,及時下發了《關于我省煤礦停產整頓第一階段情況及下一步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關閉整頓工作的指導思想、組織領導、工作措施、工作職責、整改時限和監管措施、關閉措施和監控措施、聯合執法、社會和輿論監督等有關事宜。廣東省韶關市全面部署煤礦關閉整治工作,先后制定下發了75份執行文件、派出245個工作組、出動各類工作人員1 530余人,對每個煤礦實施24小時領導帶班專人駐礦值班制度,對煤礦關閉進度實施每日一報制度;韶關市長徐建華與各產煤縣(市、區)政府一把手簽訂了煤礦整治關閉責任書,制定了一系列強化縣級政府和鄉鎮屬地監管責任的措施;各產煤縣(市、區)實行黨政一把手親自掛帥、四套班子領導分片包干負責的工作制度,建立與礦主結對聯系制度。由于監管責任到位,韶關市在煤礦停產整頓期間未發生明停暗采行為和人員傷亡事故。
明確責任形成合力
在廣東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廣東省安全監管、國土、工商、公安、供電、經貿、勞動保障和新聞宣傳等職能部門協同作戰,較好地落實了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政策。廣東省安監局指揮、協調、認真審核煤礦“四證一照”情況,摸清各煤礦的生產經營底數,做到一礦一表,為各市制訂分批關閉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勞動保障部門做好停產煤礦兌現礦工工資工作,維護了礦工利益;公安部門提前準備,制訂出各種應急預案,妥善處置礦主礦工集體上訪事件,維護了社會穩定;供電部門及時成立煤礦整頓停電工作小組,對關停煤礦停止供電,密切配合全省煤礦關閉工作。同時,廣東省還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省市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國家和省有關安全生產的文件精神,形成有利于煤礦停產整頓和社會穩定的輿論氛圍。
分類指導嚴格督查
廣東省督查組進駐韶關、清遠和梅州3個產煤市后,深入煤礦督查停產整頓情況,進行分類指導。
建立完善督查和責任機制,將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層層落實到市、縣,落實到人。梅州督查組設計了10多種統計表格,摸清91家煤礦的情況,收集整理成全市煤礦情況一覽表;建立起每天一報工作制度,不間斷收集市督查組工作開展情況和各縣(市、區)煤礦停產整治進展情況,綜合成《情況匯報》。同時,指導梅州市政府根據煤礦停產整頓工作實際,出臺60多份文件,為各縣(市、區)整治工作予以具體指導。
做細致的宣傳教育和整治工作。廣東省督查組人員每到一處,都要深入了解煤礦停水、停電、封閉井口、清理收繳火工產品、遣散礦工、拆除鐵軌等設備的情況;并會同市級督查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總結、分析停產整頓情況,傳達貫徹省政府《關于全省煤礦停產整頓第一階段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意見》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梅州督查組在確定煤礦停產、關閉、整改、核證、復查驗收、綜合治理等6個階段整頓工作原則后,積極指導并督促梅州市派出6個監察組,分赴6個產煤縣(市、區)進行現場督查。同時,明確地方領導監管責任,責成各產煤縣(市、區)主要領導對每個煤礦實施領導掛點和專人負責,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必須親自掛帥,真正負起組織實施責任。
廣東省為穩步推進整頓關閉工作,避免關閉礦井矛盾激化,韶關、清遠和梅州3個產煤市在全面排查摸清煤礦底數的基礎上,根據關井難易程度制訂了分步關閉方案,分批公告,分批實施關閉。據統計,截止2005年12月20日,廣東省共分6批關閉礦井(包括公告關閉)243對,炸封煤礦228對,出動各類檢查人員13萬人次,遣散煤礦從業人員約4萬人。
落實政策扶持發展
為保證關閉礦井工作的穩步推進,廣東省政府和各產煤市采取了積極的政策。
一是對煤礦停產整頓期間被關閉煤礦已上繳的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爆炸物品使用許可證費、采礦權價款、采礦權使用費、礦產資源開采登記費、企業登記費等,約4 200萬元,按照“誰收誰負責”的原則退還礦主。
二是省財政充分考慮煤礦停產整頓對產煤縣(市、區)財政的影響,在年終考核和轉移支付中予以照顧。同時,對各產煤市、縣(市、區)及鄉鎮財政由于關閉整頓煤礦受到影響的,省政府根據煤礦關閉整頓任務的不同情況,給予一次性補助。
三是對證照齊全的煤礦,在停產整頓期間的維檢費用,韶關、清遠和梅州3個產煤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給予補償。
四是要求各市、縣(市、區)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關閉煤礦所在鄉鎮的扶持力度。韶關市出臺了《韶關市扶持煤礦企業轉產的若干意見》,從降低原煤礦投資者轉向其他產業投資的市場準入門檻入手,在用地、用水、用電和職工再就業等方面給予了26條優惠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對所有關閉煤礦按核定生產能力每噸10元的標準給予煤礦扶持轉產補助費。清遠市對每個產煤鄉鎮按每年每個煤礦2萬元標準一補3年,同時各產煤縣財政也按不低于市的標準和辦法,對產煤鄉鎮給予財政補助。
五是各市、縣(市、區)積極扶持各煤礦企業做好轉產工作,并按照“誰家孩子誰家抱”和分級負責的原則,由各級政府和煤礦妥善安置、遣散礦工,兌現礦工被拖欠的工資。梅州市在開展煤礦停產整頓以來,先后投入煤礦整治和扶持煤礦主轉產轉業資金5 600多萬元。清遠市抓好職工勞務輸出、就業培訓和安置工作。煤礦炸封關閉工作結束后,有關縣(市)參照外商投資優惠政策和有關規定,對轉向開辦其他資源型企業的煤礦,給予優先開采權及各項優惠政策。
廣東省由于關閉礦井點多面廣,職工總數多(約5萬人),觸及利益大,因此,矛盾多,困難大。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依法依規做好煤礦整頓關閉工作;省政府煤礦安全生產督查組加強指導;省安監局等省直部門認真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同時,韶關、清遠和梅州3個產煤市及相關縣(市)黨委、政府積極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做好社會宣傳和礦主的教育工作,落實了各項經濟和幫扶政策,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編輯 馮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