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愛宗
權力是政治老人的青春,又是政治老人延續生命的“救命稻草”。“一旦退休,過不了多久,我就會死去。一個人如果無事可做,那么活著還有什么意義?”1954年12月,80歲的丘吉爾對他的醫生洛德·毛里如是說。
1951年10月,77歲的丘吉爾再次出任保守黨政府首相,但那時他已力不從心,無法阻止大英殖民帝國的崩潰。四年后,深刻體會“大勢已去”的他辭職退休。退休后,失去權力的丘吉爾卻沒有預想中的“很快死去”,而是體面、優雅地活著,直至活到90歲高齡告別人世。
溫斯頓·丘吉爾先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當國家需要他獻身的時候,他會站出來擔當神圣的使命當國家不再需要他的時候.他也會站出來犧牲自己,回歸平常。雖然無奈,雖然痛苦,但他能夠做到義不容辭,毫不含糊。
1945年,丘吉爾和斯大林有一段精彩對話,足以說明憲政制度的優越。當時,丘吉爾在一次大選中落選了,斯大林十分得意地說:“丘吉爾,你打贏了仗,人民卻罷免了你??纯次?,誰敢罷免我!”對此,丘吉爾不以為然地回應:“我打仗就是保衛讓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
“不管別人對民主政治的見解如何、對民主政治的粗糙的、散亂的基本原則有實際體驗總是好的。要培養一位政治家,最必不可少的是參加選舉斗爭?!蓖ㄟ^丘吉爾的這段話可以看出,他對投入選舉運動的教育意義的估價是正確的。選舉是“粗糙的和散亂的”,但選舉對民主制度、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說,都是必要的。民主政治是各種集團、各種力量以及各種利益之間的極其復雜的妥協過程。
1963年4月9日,丘吉爾在接受美國“榮譽公民”稱號時發表書面講話,回顧了自己所走過的路程,他很準確而又非常明白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我曾取得過很多成就,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1965年1月初,丘吉爾因患感冒而臥床不起,15日因腦溢血而昏迷,24日逝世,享年90歲。1月30日,英國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人總有一死,這一自然規律是無法超越的。在生前,丘吉爾就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生命的各種官能正在逐漸衰弱,不但無力管理好一個國家,就是照顧好自己也很困難,因年邁辭職退休是必然面對的現實。在退休之后,丘吉爾多次強調“永遠不要放棄”,其實他所堅持不放棄的是對生命的追求,而不是對權力的無限追求。
選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