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忠

重慶南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全國煤炭“百強企業”之一,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主焦煤、動力煤生產基地。煤炭資源豐富,產品種類齊全,煤炭產品適用于冶金、電力、化工、建材、交通等行業,“洗選脫硫全重介工藝”生產線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爐前成型固硫型煤”先進生產技術是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
2004年重慶煤炭集團公司掛牌成立以后,我們按照集團公司“做大、做強、做優、做富”的總體要求,結合南桐礦業公司的現狀,通過認真研究,確定了企業“二次創業”的總體目標,即:通過3至5年的奮斗,到2010年前實現產量、產值、資產翻一番,產量達400萬噸以上,產值超12億元,資產達15億元,職工人均收入與全市奔小康同步,成為重煤集團第二方面軍。
大力實施五大工程促進主業快速發展
品種結構調整工程。2006年礦業公司擬投入3 000萬元,對干壩子洗選廠甲精系統上全重介工藝。工程竣工后,其冶煉精煤年產能力由15萬噸提高到40萬噸,年增收7 000萬元以上。同時充分發揮兩座洗選廠210萬噸加工能力優勢,調整商品煤結構,消滅原煤直銷,靠品牌、質量提價增收,進一步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生活后勤補欠工程。根據國家關于剝離移交企業舉辦社會服務職能的精神,完成整個公司民用供水系統和供氣系統移交萬盛自來水公司與渝川燃氣公司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司員工家屬生活水平;抓住機遇,借助國家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完成總預算1.7億多元、總建筑面積214 692.97平方米梅苑居住小區建設,并與礦區地面環境整治工作相結合,進一步改善礦容礦貌以及員工居住條件。
生產補欠和新井建設工程。從2006年起在3年之內完成前些年所欠的掘進總進尺、解放層面積、瓦斯抽放量等生產后勁補欠任務,全面實施解放層的深孔預裂爆破技術,從根本上消除煤與瓦斯突出威脅,為實現安全的長治久安創造良好的大環境。3年之內要完成九對新井建設任務:在萬盛關壩地區新建年產60萬噸興隆煤礦,此項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當中;與貴州能發公司在黔北合資開發五礦七井,其設計能力為年產285萬噸,其中遵義市廟林新莊煤礦、柿花田煤礦以及金沙縣木孔煤礦已開工建設,桐梓縣吉源煤礦和官倉煤礦兩對礦井正在積極籌建之中;在黔西六盤水市與貴州能發公司合資開發年總設計能力為150萬噸的晉家沖煤礦、神仙坡煤礦、義忠煤礦三對礦井,此項工作正在緊張洽談之中,預計明年即可投產。從目前發展態勢看,公司煤炭生產跨省(市)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企業長遠發展有了堅實基礎。
高產高效建設工程。按照重煤集團公司規劃和礦業公司“十一五”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公司將大力推進高產高效礦井建設工作。具體規劃是從2006年至2010年在現有礦井上5套綜采,其中:紅巖煤礦2006年和2008年各上1套;南桐煤礦2007年在5#和6#煤層各上1套,2010年在4#煤層上1套。與此同時要抓緊實施快速掘進工作。2006年二季度,公司組織了礦井有關人員外出考察學習,并與北京開采所簽訂了快速掘進技術合同,制定了快速掘進實施方案,落實了107萬元資金,專用于快速掘進前期的設備訂購,并已在南桐煤礦和東林煤礦全巖茅口大巷和矽質灰巖抽放巷開始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礦井延深擴能工程。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脫節狀況,“十一五”期間,公司將完成六個礦井水平延深工作,即:南桐煤礦七水平(—200m~—450m)延深工程、紅巖煤礦三水平(+-0)南北兩翼延深工程、東林煤礦三水平(—100m~—350m)延深工程、魚田堡煤礦—100水平東擴工程、硯石臺煤礦五水平(—250m~—500m)延深工程、新田灣煤礦四水平(+40m~—100m)延深工程。與此同時要搞好四個礦井技改擴能工作,即:南桐煤礦要通過立槽區開發、北翼11區和13區開發以及高產高效上綜采、配套系統環節改造,產量由目前的60萬噸/年擴大到90萬噸/年;紅巖煤礦通過紅巖區開發、2608區開發以及系統環節改造,產量由目前的30萬噸/年擴大到60萬噸/年;新田灣煤礦通過f17斷層南擴工程和水洞運輸系統改造工程建設,產量由目前的15萬噸/年擴大到21萬噸/年;東林煤礦通過主井提升運輸系統改造、主排水和供電系統改造,生產能力由目前的30萬噸/年擴大到45萬噸/年。通過四個礦井技改擴能,使公司現有礦井的年生產能力由目前200萬噸/年提高到2010年的300萬噸/年以上。
著力打造五個亮點推動非煤產業發展
電力發展。公司電廠在完成4臺鍋爐和2臺發電機組技術改造,確保2億千瓦時年發電能力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論證更換35t/h鍋爐,增加2×6000kw汽輪機組,煤泥燃燒工藝的可行性方案;充分論證并適時組建供電公司、電力設備維修公司;積極籌備瓦斯發電的調研和準備工作,在瓦斯資源保證的情況下,規劃建設10×500KW瓦斯發電工程。
醫療整合。公司總醫院和下屬的衛生所目前產值是每年4000萬元左右,“十一五”期間要加強與萬盛區人民醫院的合作,力爭組建一個地區性醫療集團,醫療市場輻射萬盛、南川、綦江、貴州等地,大幅度增加醫療產業的收入。目前,公司總醫院已于2006年6月28日改制掛牌,實現了由國有企業醫院體制向國有控股的產權多元化非營利性醫院轉變,為公司醫院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拓展外部市場、不斷擴張和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房地產開發。“十一五”期間,公司房地產開發要加快萬盛區東林火車站和平家園和采煤沉陷區配套小區舊城改造工程施工建設進度,進一步做好萬盛大道二期工程B地塊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儲備好今后5—10年的開發項目土地,根據萬盛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和變化,適時進入主城區或有發展前景的地區,確保其產值在2004年基礎上翻一到兩番。
旅游資源開發。公司將加快林業分公司茶葉品種優化改造,逐年推進,到2010年形成1 000畝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利用茶葉綠色食品認證通過的契機,繼續實施茶葉品牌戰略,把茶葉產業化與旅游有機結合;以萬畝森林,生態旅游為基礎,培育療養、休閑度假、森林旅游勝地;緊緊抓住與重慶通信學院合作的契機,開展獨具特色的軍事旅游和礦山觀光游;力爭在規劃期內,以特色帶動旅游,以旅游促進發展。
機加工整合。公司機制系統要以資產為紐帶,科學內部分工,穩妥實施,緊緊圍繞主業產業鏈延伸布局,通過調整組合,重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以新產品開發、推廣以及煤專、建材系列產品、環保設備生產為主的機械制造公司;通過整合、重組和引資嫁接,到“十一五”末,礦業公司機械制造產業總收入突破6 000萬元。
扎實推進五項建設加快構建和諧企業
人才隊伍建設。公司未來5年人才建設的總目標為: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實現增量800人,形成2 000人的規模;培養專業骨干500人,其中高精尖人才200人;儲備中、高層管理后備人才300人。為此,一方面應加強各類人才培養引進,要在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委培大學生;要鼓勵部分員工參加學歷提高班學習和與院校合辦大專班。要積極組織開展干部大規模培訓,選送優秀人才參加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財大、重慶市委黨校、市安全培訓中心等各類短期培訓;要與有關單位和院校密切合作,多渠道引進人才和吸收大中專畢業生,以確保人才引進取得實效。另一方面應建立穩定的后備干部隊伍,要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按照《南桐礦業公司人事管理實施辦法》,建立和完善后備干部管理制度;認真抓好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加快建立人事人才信息網絡數據庫;堅持開展后備干部考核調整工作,堅持選送后備干部參加各類學習培訓教育,建立起穩定的后備干部隊伍。
基層隊伍建設。大力開展以班子建設優、安全生產優、思想工作優、民主管理優、經濟指標優為主要內容的“五優”區隊建設活動,強化和規范基層管理。加強基層區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思想工作責任制、班組員工思想狀況定期分析匯報制度、區隊之間思想工作定期匯報交流制度,確保員工隊伍穩定。著力提高員工隊伍整體素質,建立以技能培訓為重點的員工培訓體系,對新進員工進行上崗前的強制培訓,全面開展師帶徒活動;對特殊工種人員堅持持證上崗,每年開展一次輪訓;對普通員工通過四級培訓基地以及技術大練兵、同工種業務競賽等方式進行練兵培訓,以全面促進員工自覺學技術提技能的積極性,提升員工素質,使人力資本持續增值。
企業文化建設。按照集團公司“三統一”、“兩放開”總體部署,在著力對原有企業文化資源進行評估和整合的基礎上,制定好公司未來5年企業文化建設規劃,構筑起“戰略、文化、品牌”三位一體的具有礦區特色的企業文化發展框架,以文化指導戰略,以文化打造品牌,以品牌實現戰略,確立以文化為中心的企業發展新思路;運用企業文化尤其是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把企業盡快推上精細、規范、民主的現代管理軌道,把企業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握牢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導權。特別要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突出、深化公司安全文化建設,強化員工安全生產自律行為,實現“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向“我會安全”轉變,努力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新品牌。
創新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批采礦工程、通風安全、地質測量等專業領軍型人才,使其成為企業技術創新骨干力量;積極與有關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在防治煤與瓦斯突出、采煤工作面大面積冒頂、煤層自燃發火以及礦井突水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探索建立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機制,突出科技人才的中長期激勵;研究制定在年度或任期考核體系中設置技術、管理等創新特別獎勵政策,加強對自主創新工作的引導和激勵,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內外環境建設。堅持政策導向,改善工農關系,著力共謀發展,參與地區建設,構建和諧的周邊環境;堅持以人為本,關心職工群眾,解決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的內部環境,重點要利用好國家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項目資金,改善員工居住環境;積極推動以安全質量標準化為主線的礦井安全生產環境建設,鞏固公司近幾年來較好的安全發展態勢,確保員工和企業生命財產安全;以文明單位、文明示范小區建設為載體,把各種協會組織或非正式群體的積極性都充分調動起來,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家屬社區的文化輻射力,使廣大員工工作有安全感,生活有舒適感。
(作者系重煤集團南桐礦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