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國
自主創新依賴于創新文化激勵,創新文化來源于全體公民的努力。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通過理論創新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胡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筆者聯系社會實際就如何為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談幾點膚淺的意見。
大力宣傳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自主創新離不開辛勤的勞動。要在全社會提倡熱愛勞動、不懈奮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精神;自主創新離不開廣博的知識,要在全社會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自主創新離不開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要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能夠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良好社會環境;自主創新離不開創造精神,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提倡創新精神,改善創新機制,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
廣泛提倡自覺購買自主創新產品的大眾消費文化。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這說明,自主創新人人有責。支持自主創新,要體現在包括消費文化在內的方方面面。記得一位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曾呼吁“推動全民使用自主創新產品”。我認為很有道理。具體講,可以在完善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政策的同時,嚴格政府采購的監督管理制度。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主要政策制度應用于一般國有企事業單位,并加以提倡和推行。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包括實行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機器、技術、工藝等生產經營性采購,凡是性能價格比一樣或相差不大的,應以自主創新產品和國產品牌為主。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和主要財政撥款的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普及工具、材料、用品等工作與生活性采購,大多數應使用自主創新產品和國產品牌。凡采購進口物品者,應當經過一定的審批過程,或者在事后進行監督。建議有關部門制定這方面的專門政策。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進自主創新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首先要澄清有關自主創新問題上的模糊認識。有的同志將自主創新看成純粹是科技人員的事,或是企業的孤立行為,忽視或放棄了產品鏈的上下游及市場的作用。我國一些壟斷市場的部門或企業集團對國產設備特別是創新產品缺乏信心和熱情,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其掌控的市場資源向國外傾斜。一些企業負責人只關注任期內的短期業績,而缺乏長遠的創新戰略和決心。還有一些同志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缺乏信心和勇氣,甚至還存在弱國心態。
這些不正確的認識顯然不利于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新的氛圍。實際上,中國人并不缺乏創新的智慧和創新的能力,只是中國人自主的精神和創新的魄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一位汽車產業專家指出:“中國要加強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必須摒棄技不如人的自卑心態,樹立敢于超越的民族自信心;摒棄拿來主義的依附心態,樹立自主創新的民族精神;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樹立鍥而不舍的艱苦奮斗精神。”科技部一位專家說,有的企業不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熱衷于搞“自廢武功”式的所謂市場換技術,甚至把別人的品牌視為自己的品牌,高談“中國大眾”、“中國奔馳”、“中國寶馬”,說到底還是一種弱國心態的反映。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缺乏自主創新意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企業把一味的長期招商引資和中外合資當成了企業家們的使命。有的人為了短期的政績、為了拉動地方的GDP、為了企業自身的脫貧解困,卻不為長遠的自主創新著想。
要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來推進自主創新良好文化氛圍的形成。要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在全社會對自主創新的先進典型進行大力宣傳。例如:由中宣部、科技部共同組織數個單位參加的自主創新報告團,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的主題,在北京、上海、山東、遼寧、安徽、湖南、陜西等10多個省市巡回報告,引起強烈反響。這種能夠激勵我們在全社會營造自主創新良好文化氛圍的報告活動,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向社會各個層次、各個地方、各條戰線延伸。
把創新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之中。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強調要“發展創新文化”,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同科技創新有著相互促進、相互激蕩的密切關系。創新文化孕育創新事業,創新事業激勵創新文化。中華文化歷來包含鼓勵創新的豐富內涵,強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了在全社會建設創新文化,全國上下各級單位和部門,應將創新文化建設同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等各種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并融入其中。
借鑒國外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的經驗。創新文化不是封閉文化,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借鑒國外創新文化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例如: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實驗室(簡稱LMB)就善于培育良好的科研風氣。可以說,良好的科研風氣在LMB代代相傳,科學家只重科學價值而不論資排輩,課題組之間可以自由地交流,互相激勵和支持。LMB的一位教授說,劍橋最吸引他的,是這里的學術環境,你周圍有各個領域的大科學家,隨時可以與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交流思想。LMB也反映了英國許多研究機構的傳統和風氣。牛津大學醫學院的分子生物研究所,各實驗室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喝茶、自由交流。實踐證明,鼓勵學科交流,甚至跨學科交流,鼓勵科學家的思想碰撞,是創新的很好途徑,這也是英國科研機構的普遍特色。又如美國,在重視創新人才、獎勵精英、寬容失敗方面也很有特色。在美國,人們比較關注的獎勵主要是院士頭銜和國家獎章,最有吸引力的當屬美國政府頒發的美國科學獎章和美國國家技術獎章。截至2005年3月14日,全美已有417名科學家榮獲此項殊榮。對那些認真研究但長期沒有結果的“失敗者”,美國政府有關部門并未棄如敝屣,而是非常寬容。以癌癥研究為例,每年聯邦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經費不計其數,但實際上進展非常緩慢。聯邦政府并未因此而大發雷霆甚至取消撥款,反而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人員的工作。只要科研人員在癌癥研究領域提出任何一個有價值的新想法,政府就會立刻關注,給予他們大力的經費支持。聯邦政府這樣做,為的就是“滿足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以催生更多的創新型的成功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借鑒科技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我們一定會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