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琪
書房的窗外,如黛的遠山,不知不覺間改變著顏色,那姹紫、嫣紅、濃綠、淺橙、金黃——五彩斑斕,嫵媚動人。
呵,又一年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醉人的季節到來了。我伴著送爽的秋風,踏進了黑龍江省寶泉嶺墾區共青農場。
共青農場(胡耀邦題寫的場名),位于小興安嶺余脈的南麓、黑龍江畔的蘿北縣境內。連綿起伏的群山,森林浩瀚;一望無邊的平原,黑土肥沃;穿境而過的兩條河流蜿蜒曲折,可謂是河山錦繡,美麗富饒。
說起共青農場,就不能不回溯到五十年前,不能不去重讀中國青運史上的華彩篇章。
1955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毛主席發出了“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以胡耀邦為書記的團中央根據黨中央的精神,號召全國廣大青年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組織了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以年輕的共產黨員、北京市石景山區鄉長兼團支部書記、23歲的楊華為隊長的墾荒隊,于當年8月30號乘火車離開北京,一路北上來到蘿北荒原。9月10日,隆重的開荒儀式后,在亙古荒原上開出第一犁,揭開了青年志愿墾荒隊開墾北大荒的序幕。隨之,天津、河北、山東、哈爾濱先后14批、2500名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開赴到蘿北荒原,與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隊員匯聚,成為一支浩浩蕩蕩的向困難進軍、向荒原要糧的青年大軍,震動了前蘇聯等歐洲社會主義國家。
一晃30年過去了。1985年8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共青農場舉行墾荒30周年紀念活動。在這次紀念活動中,我作為新聞宣傳小組的負責人之一,幾乎跑遍了共青農場的每個角落,采訪了大量老墾荒隊員,編輯出版了一套新聞圖片。黑龍江新聞圖片社印發了這套圖片,《黑龍江畫報》作了專題報道,同時還搞了一個大型的紀念墾荒30周年的展覽。在那幾十天日日夜夜的工作中,對共青農場、對老墾荒隊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次到共青農場,就是為見老墾荒隊朋友來的。
我見到了天津青年志愿墾荒隊的發起人杜俊起同志。
1955年8月,在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精神的鼓舞下,天津市19歲的共產黨員杜俊起響應毛主席和團中央的號召,向天津團市委遞交了申請書,表示“我們是毛澤東時代的青年,我要和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一道去喚醒酣睡的土地,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獻給祖國,為國家多打糧食,支援社會主義建設,我懇切地希望組織一支天津青年志愿墾荒隊,并批準我做這個隊的光榮隊員。當天,《天津日報》發表了他的申請書,一個月的時間,全市7000多名青年報名響應。團市委決定成立“天津市青年志愿墾荒隊”。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組織的有各界代表參加的歡送會上,杜俊起的母親裴守英代表墾荒隊員家長講話。她激動地說:“我兒子到邊疆去開荒,我心里非常高興,我支持他的行動——我告訴他不要想家,不要掉隊,為全家爭光,為天津市人民爭光”。11月5日,乘火車踏上遠征北大荒的征程。11月9日上午,他們終于到達目的地,北京天津兩支墾荒隊員見面了,荒原上響起一片歡呼聲。杜俊起和楊華兩位小伙子緊緊握手,擁抱在一起,成為并肩戰斗的戰友。
1956年5月4日,這一天,天津青年集體莊建立了。杜俊起任黨支部書記、天津莊副主席,他后來當選為天津莊主席。同一天其它的北京莊、山東莊、河北莊、哈爾濱莊也成立了。從此后,他們和嚴寒斗、和荒火斗、和洪水斗、和狼群斗、和蚊蟲斗、和一切困難斗,與天奮斗、與地奮斗,其苦也無窮,其樂也無窮。
1956年6月,團中央書記胡耀邦來北大荒看望墾荒隊員。6月9日,來到天津莊,胡耀邦和墾荒隊員一一握手,勉勵大家“團結、忍受、學習、斗爭”。還幽默風趣地說:“墾荒隊員要做英雄,不要當狗熊,要熱愛北大荒,在北大荒扎下根來,成家立業”;“希望再來的時候,能聽到雞叫、狗咬、孩子哭”。
1957年元旦,杜俊起和墾荒隊員、校友李之雯結婚了,同時四對墾荒隊員在農莊大食堂舉行集體婚禮。1958年元旦,她們的愛情結晶——可愛的女兒降生在北大荒這片沃土上,取名字叫“寶明”,意思是建設北大荒美好明天的寶貝。多么寬闊的胸懷啊,開發建設北大荒的夢想,不是一代人能實現和完成的,需要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墾荒隊員不僅獻上自己的青春還要獻上自己的子孫。
幾十年來,杜俊起多次調動工作崗位,始終保持和發揚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向困難進軍、不斷進取的精神,每到一個單位,都能使這個單位跨進先進行列。1974年他患膀胱癌,手術后,仍堅持工作在第一線。1993年,身為場教育中心總支書記兼共青農場中學支部書記的他,主動向農場黨委提出退居二線,讓位給年輕干部。
杜俊起退休后,十分珍惜幾十年來用血和汗水在北大荒土地上寫下的歷史,仍非常關心農場的建設,特別是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他不僅應邀請給青少年作報告、講傳統,還自己買了十米紅布,把自己保存的80幅歷史照片貼上,制作成流動宣傳窗口,到生產隊,到學校展覽,進行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
我們在他新遷居的樓房家中見到他的老伴李之雯,她拿出各種水果熱情接待我。寬敞的客廳、臥室,陽光明媚,窗明幾凈,一片溫馨。
我問:“當年你們住馬架子時,想到會有今天嗎?”
他自信地說:“想到了,不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嘛。”
我們開心地談著過去和現在,那些艱苦歲月的回憶也都充滿著生活的甜蜜,他不時響起爽朗的笑聲。
老杜深有感觸地說:“農場剛搞過墾荒50周年紀念活動,共青農場能有今天,我們墾荒隊員插下了第一犁,是開拓者。但面對無邊無際的荒原,我們的力量還是很微小的,是相繼而來的1958年轉業官兵和1968年的下鄉知識青年共同開發建設的,這是歷史,是不能割斷的歷史。”這話說得多好啊!作為老墾荒隊員,能夠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歷史,足見其寬闊的胸懷。
是呵,歷史是由人寫出的,但歷史又是前人走過的路。后來人只是走在這條路上,繼續書寫自己的歷史。
談話間,老杜的女婿、農場場史辦主任金洪洋進屋,領我去參觀農場場史展覽館。這個館展覽的內容,對于老杜來說是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歷程。我們邊看,老杜邊給我講述,站在他當年給團市委的申請書面前,他激動地說:“我選擇的這條道路無疑是正確的。一個人的理想和前途只有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連在一起,才有意義,才不是虛度一生。”
一起參觀的還有農場中學黨總支書記尚登志同志,當過宣傳部部長的他更知道宣傳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他看著場史展覽館的門口掛著總局團委頒發的“北大荒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牌子說:“以后要經常組織學生來參觀,一學期一次不行,要經常進行理想、前途和愛國、愛場的教育,充分利用好這個陣地,使農場的下一代人不丟掉前輩留下的精神財富,使他們健康成長。”
轉業官兵的第二代、農場黨委委員、宣傳部長吳為中同志向我介紹了墾荒50周年大慶的盛況。團中央書記處的書記來了,老墾荒隊員家鄉的省市和團委的有關領導來了,他們來慰問和看望年已花甲的老墾荒隊員,這是對五十年代“青年志愿墾荒隊”這堪稱青運史上偉大創舉的肯定,是對這種精神的進一步褒獎和倡導弘揚。
吳部長介紹到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詩人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中的詩句。
“繼承下去吧,我們后代的子孫;
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
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吳部長介紹說:“農場今年種植了44萬畝糧豆和經濟作物,總產力爭達到16萬噸,盈利900萬元,國民經濟總產值爭取達到2.5億元,人均收入7800元,現在看來一定會實現,創農場歷史最好水平。”
農場的第二代、農場廣播電視局局長聶錫全同志邀我去電視臺觀看紀錄農場發展50年的紀錄片《清清的鳳鳴山》。這部由副局長田應學同志精心制作的長達50分鐘的電視片,以翔實的資料、真實的形象,使我再次受到深刻的感動。
傍晚,我們爬上了共青農場場部的鳳鳴山。鳳鳴山不大,卻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一只翱翔的鳳凰從這里飛過,婉轉的啼鳴,喚得百鳥和鳴歌唱;喚得百花競相開放。從此,山便有了“鳳鳴山”這個優美的名字。鳳鳴山南北窄,東西長,約2.5平方公里,像屏障一樣坐落在場部的北面。山上多柞樹,徑粗一、二十厘米,高約十多米。
查《辭海》,柞樹有二種,一種大風子科,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俗稱“菠蘿棵子”,我國中部往東西北都可以生長。另一種麻櫟,屬山毛櫸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初夏開花,堅果卵圓形,生于土層較厚的低小丘陵。木材堅而重,供器具、枕木、礦柱、薪炭等用,殼斗及樹皮可提栲膠,葉可以飼養柞蠶,堅果脫澀后可用作飼料。朽木可培養香菇木耳。柞樹的葉子是春天淡綠,夏天濃綠,初秋橙黃,深秋紫紅。
現在正值秋季,整座山五彩斑斕。我們置身五花山中,俯瞰山腳廣場上“銳意進取”的紅色雕塑,像一團火焰升騰,遠眺居民區,近處樓房林立,遠處炊煙裊裊。回望山北,是一望無垠的大豆玉米地。
我們沐浴在太陽余暉的霞光中,沒有秋的蕭瑟,沒有秋的凄涼,有的是生命的執著,有的是生命的輝煌,有的是激情的奔涌,有的是絢麗的夢想。70歲的杜俊起同志動過兩次膀胱癌手術,他精神矍鑠,望著山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他感慨萬千地說:“五十年前,為國家富強,為人民富裕而獻身的夢想,終于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實現了。”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杜俊起這些老一輩墾荒隊員和復轉官兵們獻身北大荒的壯舉,是不是很像柞樹的風格啊?
老墾荒隊員、復轉官兵和支邊青年,他們的第二代繼往開來的精神是不是很像柞樹的風格啊?
望望眼前的繁榮景象,看看身邊這些獻身農墾事業的兩代人,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愛國詩人屈原的《九章》中有一篇《橘頌》,禮贊橘樹堅定不移的志向、大公無私的美德,在對橘樹贊譽中,蘊涵著詩人對人生的崇高人格和理想。我愛《橘頌》,我喜歡《橘頌》,于是,生吞活剝、牽強附會地仿照寫了一篇《柞頌》,借以抒懷,蘊含對老墾荒隊員,對北大荒人的禮贊。
后皇嘉樹,柞徠服兮。
受命四海,生南北兮。
深固壹志,任遷徙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柔荑花序,堅果團兮。
赤橙黃綠,更燦爛兮。
大地回春,前仆后繼兮。
嗟爾有志,不避丘兮。
扎根四海,豈不可喜兮。
挺拔獨立,群而不舞兮。
葉飼柞蠶,粉身碎骨兮。
殼斗承露,終不失過兮。
舍生取義,參天地兮。
愿與并老,長為友兮。
質堅而重,朽木可用兮。
人樹雖異,可師長兮。
行比英烈,置以為像兮。
(責任編輯/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