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文
唐代詩人高適在《別董大》中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在過去是如此,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更是如此。生活在今天的信息環境中,我們的每天的一言一行,都在人們的關注之中。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廣播電視新聞無孔不入,報刊雜志鋪天蓋地。人們每一雙眼睛都是記錄我們言行的攝像機,人們隨身攜帶的不可或離的手機,都是連通世界各地的微型電臺,隨時都有可能向外界發送關于某人的“新聞”。過去人們常說,在山林說話,有鳥雀聽見,在家中說話,有老鼠聽見。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更是如此。
在現代社會,我們要想逃離信息的包圍,逃過信息的關注那是非常困難的。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因此,注意我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注意我們的形象和影響,這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盡量讓更多的 “好事出門”,杜絕壞事的產生和“傳播千里”。
作為官員,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地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不斷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與各行各業的人交往。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些活動從某種意義說,就是在舉行新聞發布會,就是在接受輿論的監督。官員們的一言一行,都在人民群眾的視野和關注之中。如果官員舉措失當,就會難以逃脫信息和“輿論”的眼睛,就會產生難以消除的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從而使許多工作處于被動局面。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人以品為重,官以德立身。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作為當今社會的官員,不能不拘小節,更不能放任自流。無論是在八小時之內,還是八小時之外,都必須嚴于律已,踏踏實實地做事,清清白白地做人。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威信,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只有這樣才能“其身正”,才能達到“不令而行”的境界,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官員和好官員。
如果是名人,俗話說:“做人難,做名人更難”。自古道:“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三國魏人李康在《運命論》中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名人都是社會關注的對象。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許多名人都感到關于自己的信息越來越多,自己保留的隱私卻越來越少。
作為公眾人物,時時刻刻都處在信息和輿論的關注之下。作為當今社會中的各類名人,就應該謹小慎微,注重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影響。不能給人類留下話柄和談資,成為人們飯后茶余非議的對象。不能讓各種流言蜚語毀壞自身的清名,毀壞自己的一生。知名度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我們應該珍惜這種資源,維護好這種資源,這種資源來之不易。
作為信息時代的普通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同樣備愛人們關注。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人們的眼睛。俗話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哪能個人后無人說”。作為普通民眾,理應清白做人,誠實守信。自古道:“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立身處事,正直清白,任何流言蜚語都是無關緊要的。
在語言上,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有談論別人家長里短的嗜好,認為私下談話無關緊要,天知,地知,我知。以為除了說者和聽者,沒有別人知道,其實“小心說話,隔墻有耳”。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無論多么隱秘的談話,瞬間就可以傳送到相關人員的耳朵,要想隱瞞,那簡直是異想天開,自欺欺人。
《易》中說:“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如果我們談論的是正面的,無傷大雅的話題尚且無害。如果對別人并非善意,危及了別人的榮譽和利益。如果當事知道了,漏子可就捅大了,何況許多漏子簡直是致命的,是根本無法彌補的。所以人們無論是公開的,還是私下的議論都不可不慎重,好事為之,三思而行。
在人們的行為舉止上。林肯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騙所有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騙所有人。”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列傳》中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自道:“人言可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誰,都不能不檢點自己的行為。徐特立贈王漢權所說的那樣:“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增廣》中說:“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天有眼,明察秋毫。”孔子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在信息時代里,我們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自尊自愛,打造出自己的優質品牌,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贏得社會的尊重和信任,促進社會和諧氛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