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新華社摘要發表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就文化體制改革做出重大決定,是對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深化出版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于實踐、大膽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意見》要求,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明確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改進和完善國家扶持方式,堅持和完善有關文化領域的重點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項目投入為手段,以激發活力為目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要優化組織結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經營方式。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不得相互混崗。
《意見》要求,深化文化企業改革,要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轉制企業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產權歸屬,做好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等工作。確認出資人身份,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要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轉制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要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要著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和機制。實行政府推動和企業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使之成為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主體。
《意見》指出,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解決國有文化資產結構失衡、效益不高、閑置浪費問題。要大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和建設一批出版、電子音像、影視和動漫制作、演藝、會展、文化產品分銷等產業基地。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支持和鼓勵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鼓勵同一地區的媒體下屬經營性公司之間互相參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單位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產業群。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升級,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意見》指出,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重點培育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演出娛樂、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市場。加強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培育和規范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大力培育和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要完善現代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發行企業改革,打破按行政級次、行政區劃分配文化產品的舊體制,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