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芳
2006年3月10日-19日,“首屆海外華文書市”將在新加坡博覽中心隆重舉行,此舉立即得到華文業界的響應,僅大陸報名已超過百人。相信,六地書業業者聚集獅城共襄盛舉,將推動華文圖書闖出一片新天地。
作為主辦方之一的新加坡大眾控股集團,是此次書市的發起者、推動者。首屆海外華文書市的舉辦,更是得益于大眾集團龐大的網絡以及對華文圖書市場的透悉。在首屆海外華文書市的帷幕即將拉開之際,本刊采訪了新加坡大眾控股集團的執行董事黃嫻女士。
《出版參考》:除了大陸的三大書展之外,在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有華文書展,為什么還要舉辦此屆海外華文書市?
黃嫻:其實此次書展的構想來自于我和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的一次會見,當時總署非常希望大眾能夠利用自身在海外的渠道和廣泛的號召力,為國內的出版界“走出去”做些工作。結合大眾的特點,經過認真籌劃,我們決定舉辦這次展會。
目前,中文書籍的主要出版市場在中國大陸、臺灣及香港地區,每年出版量數以萬計,而大陸的出版物無論在種類及質量上,均愈見優良卓越,整體中文出版市場上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日漸普及,并得到民眾的積極回應,而兩地以其在東南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來自中國的華文書籍通過新加坡銷往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地,以新馬為中心的海外華文市場已經形成,成為世界上第四大中文圖書市場,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一直以來,海外華文圖書平臺依然有限。相對于逐年快速增長的市場來說,是不夠的。有感于當地讀者對中文出版的強烈需求,大眾希望透過建構一個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中文書籍平臺,一方面滿足讀者;另一方面,為各地的出版精英更好地介紹新馬市場。大眾控股就是看到這一背景,才開始構劃“新加坡海外華文書市”。
這次書展與其他書展不同的是主題鮮明、規模空前,商貿機會多。
《出版參考》:大眾控股集團熱心地推動華文圖書市場,率先提出“新加坡海外華文書市”的構想,并與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合作策劃組織,這次書市的招商情況怎樣?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
黃嫻:整個展會的籌辦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國家各個相關部門對“走出去”政策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及國內出版界對“走出去”的渴望和堅定不移地落實的決心。
展會得到了國內出版界同仁們的積極參與,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山東出版集團、吉林出版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總社等多家出版社屆時都將參展或進行考察訪問活動,目前國內的展團已經超過了100人。
在此我還要特別感謝我們國內的合作伙伴——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及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上海分公司。因為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書市的招展、組團、貨物發運及各項前期準備工作,為此次展會的順利召開奠定了基礎。
《出版參考》:通過這次展會,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黃嫻:這次展會希望能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將中國優秀文化介紹到新加坡,因為新加坡的華人有200萬之多,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將中華文化展覽引入書市,使當地的華人在欣賞精美出版物的同時亦可以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魅力。第二個目的是,通過書展,既可以展示出版同業的形象,更能使他們經過實地考察,了解新加坡對中文圖書的需求方向,在以后的選題策劃中結合東南亞的市場有針對性出版圖書,通過大眾的渠道分銷到東南亞。第三個目的是增加商務的合作,促進出版產業的發展。此次展會,中國大陸、臺灣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出版同業將冠蓋云集,建構出一個有效及理想的出版商貿平臺,為出版同仁創造會面及洽談合作的良好機會,為中國大陸版權輸出提供巨大商機。
《出版參考》:早聞這次書展很有特色,除了專辟中華文化展館外,還舉辦了第一次海外版本大展,請詳細介紹一下展館安排的情況。
黃嫻:為了突顯“弘揚中華文化精粹,開拓海外圖書市場”的宗旨,此次展會除了正常的圖書展示外,還特別開辟了中華文化展示區,引入了《錦繡中華》圖片展。
另外,為了讓新加坡的華人更多地了解國內出版業的發展歷程,我們與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合作將“中國版本圖書館藏品選展”引入到展會中。展覽專家委員會對展品進行了精心細致的選擇和編排,把著眼點放在對展品的版本背景和文化地位的注解上,使觀眾可以更深切地體會到版本的價值以及版本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書展期間,我們將對《2005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推薦書目》中的圖書以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無償提供的一些重點介紹中國文化、中國國情的圖書進行展示,對適合學?;蛘邎D書館使用的圖書,我們將向新加坡的學校和圖書館作重點推薦。
《出版參考》:在展會期間,還將安排哪些活動?
黃嫻:為了促進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和大眾控股有限公司聯合舉辦“開拓華文學習全新的窗口與平臺”論壇,榮幸邀請到新加坡教育部及貿工部政務部長曾士生先生,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戴小華女士,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辛廣偉先生參與其盛。本次展會還將舉辦主題為《海外華文閱讀與華文出版商的機遇》的論壇,邀請了華文出版界7位資深專家作為嘉賓出席并主講,共同探討中文出版市場的方向和新的機遇。此外,我們還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著名作家蒞臨書展,與喜愛他們的當地讀者進行現場交流和溝通。
作為本次書展的主辦單位,大眾集團衷心地希望能和國內出版業界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尋求共同發展,互惠互利的機會,為國內出版界走出國門,開拓東南亞市場貢獻我們的一份心力。
本次展會上,主辦方舉辦了“開拓華文學習全新的窗口與平臺”與“海外華文閱讀與華文出版商的機遇”研討會,現將兩次論壇上的演講人簡歷刊發如下。
曾士生(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及貿工部政務部長。
戴小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第三屆世界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1986年,戴小華以一篇《阿春嫂》榮獲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散文獎,從此步人馬來西亞文壇。1988年,她以九集電視文學劇本《沙城》一舉成名,奠定了在馬來西亞華人文壇的地位。如今,她不僅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而且是當地婦女朋友師法的對象。
辛廣偉(中國大陸)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華文出版研究專家,《世界華文出版年
度觀察》主編,《中國圖書年鑒》執行主編。2005年9月出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此前曾在新聞出版總署版權司、圖書司任處長。辛廣偉著有《Publishing inChina》,是全球第一部有關中國出版的英文專著,他的《臺灣出版史》是華文出版界目前惟一的臺灣出版歷史專著。他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為世界各地的華文出版人搭建兩個權威資訊平臺——領導建設一個“世界華文出版網”,組織編寫《世界華文出版年鑒》。
潘國駒(新加坡)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新加坡)主席兼總編輯。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科學系學士,英國伯明翰大學數學物理系博士。曾在八所歐美大學執教。1999年出版著作《漫談科學與人生》,并發表超過八十篇學術報告。曾獲頒帝國大學新加坡校友會杰出服務獎、新加坡教育部長期服務獎及2003年企業家獎。
何飛鵬(臺灣)
臺灣城邦出版控股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長。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曾任職于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雜志等媒體,曾擔任臺灣企業經理人協進會副秘書長,1997年榮獲金石堂年度出版風云人物。
潘耀明(香港)
《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筆名彥火、艾火等。福建省南安縣人。先后任職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香港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董事經理、南粵出版社總編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
羅正文(馬來西亞)
《星洲日報》總主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現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主筆,華社研究中心學術董事。
朱添壽(新加坡)
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院長。1973年畢業于紐西蘭林肯學院獲園藝科學榮譽學位。1980年獲新加坡政府保送澳洲國立大學,于翌年獲林業碩士學位。曾任職于新加坡園林局,卸職時任園林局副局長。1996~2003年出任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理事長。在他的領導下,藝理會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李秉萱(新加坡)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文化委員會主任。美國俄克拉荷瑪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商場馳騁達30年;也曾在新、馬及中國各地發表多場專題演說。現任美國安索夫(Ansoff)顧問公司總裁圓桌會議指導老師;同時也在多所教育、社團及工商組織任職。
新加坡華文出版業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惟一的以華族為主體的多元民族國家,在310萬總人口中,華人為240余萬,華人占總人口的75%以上。但新加坡是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社會,華文教育發展較緩。雖然新加坡政府從1979年就開展了“講華語運動”,但華文的普及和使用率仍然很低,華文出版無論從品種上還是規模上,都很有限。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純粹的華校已不復存在。不僅華文中小學校無存,惟一的以華文教育為主的南洋大學也被迫更名易幟。“華人不識華語”的尷尬,是新加坡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
近年來,這種在當地令人擔憂的現象正在發生轉變。隨著新加坡與中國貿易的發展與兩國建交,華文教育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視。為鼓勵人們使用華語,新加坡政府特別成立了華文課程教學法檢討委員會,并提出在學校實施新的中文創意教學法,以便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
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重新崛起,對新加坡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新加坡掀起了“華語熱”,推動了新加坡華文出版業的發展。
華文教育的發展,給華文出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目前,新加坡較主要的華文書業公司有新加坡商務印書館、新加坡華文出版公司、泛太平洋公司、新加坡聯邦出版公司、勝利出版社、大眾書局、友聯書局、新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青年書局、上海書局、遠東文化私人有限公司等等。其中前三家規模較大,實力較雄厚。新加坡現在年出版華文圖書約100種左右,華文圖書銷售約在500萬~600萬美元。新加坡的書店較多,且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帶,華文書店約在40家左右。新加坡較著名的圖書銷售地是20世紀80年代初大眾書局建起的百勝樓(書城)。
大陸、臺灣、香港版華文圖書在新加坡各有優勢,臺版圖書以生活時尚、旅游、食譜著稱;大陸版以語文、中醫藥、兒童書見長。近年來,大陸圖書品質有了很大的改進,價錢又相對低廉,很多書均推出繁簡兩種版本,對臺灣、香港圖書沖擊較大。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新加坡的華文市場有了新變化。2004年,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開辦的兩家海外書店,以及由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參股,并與之形成業務聯盟的新加坡大眾集團下轄的數百家直營與加盟連鎖書店共同組成,初步實現了北美、亞洲、澳洲的區域性連鎖,形成中國最大的圖書出口網絡,所涉書店統一冠名為“中國現代書店”。
新加坡華文出版協會(Singapore Chinese Publishers Association)于2005年2月2日正式成立,主要由20家本地出版社和書局組成,旨在配合華文教學改革以及進一步推廣華文文化教育的發展,合作出版或進口更多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書籍。
新加坡的講華語運動
半個世紀前,新加坡有一整套中文教育體系。但后來,新加坡為提高在國際經貿中的競爭力,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中文淪為小學和中學的一門單獨學科。
1979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起“講華語運動”。對新加坡人來說,學習中文,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文化情結。
從經濟的角度看,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新加坡人學華語就成了很實際的事。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以往靠的是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日后中國和印度將會是推動新加坡經濟的兩大發動機,預計來自中國的貿易量會繼續增長。中國的崛起將使世界的經濟中心轉移到亞洲,書寫華文和講華語有助于新加坡人在中國爭取生意和開拓商機。他還出版了《學語致用:李光耀中文學習心得》,讓讀者分享他堅持學習的心得與經驗。在新加坡的巴士、建筑物,報章、廣播、電視上,隨處可以看到鼓勵人們講華語的醒目廣告。本地歌手和企業總裁也現身作為電視宣傳片的主角,告訴人們“能用華語是福氣,別失去”,并倡導講華語其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為此,一些大學也增設了中文系,設立孔子學院。許多中小學校還與中國中小學結為姐妹學校,交流學習經驗。為幫助商業人士學華語,有的學校還為企業提供“上門”華語教學課程。
經過多年努力,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以華語對話,2000年這個比例為58%,2002年增加到64%。目前,大多數新加坡人的中文可以達到日常生活用語的水平,閱讀、書寫華文對他們來說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馬來西亞華文出版業
馬來西亞人口約2300多萬,華人600萬左右。去除老幼與受英文教育者,華文
識字人口約250萬~300萬。華人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馬西海岸主要城市如吉隆坡(巴生谷)、檳城、新山、馬六甲及怡保等。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各個國家中華文教育做得最好的。良好的華文教育基礎和相對巨大的受眾基數,使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十分活躍、頗具規模。
馬來西亞是目前海外出版華文報刊種類最多的國家,達30多種。發行量較大的有《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光華日報》、《中國報》、《國際時報》、《馬來西亞日報》、《亞洲時報》、《亞洲周刊》等。
目前,馬來西亞華文圖書市場約在1500萬-2000萬美元。馬來西亞華文出版以教學用書為主,非學校用書的出版相對落后。華文書業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馬來西亞較著名的華文書業公司包括:大將出版社、上海書局、商務印書館、大眾書局、學林書局、世界書局、遠東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新欣圖書公司等等。
大將出版社是馬來西亞發展較快的出版社,出書近200種,總印量逾30萬冊?,F任社長傅承得也是華文出版界的知名人物。1997年他與傅興漢合創大將書行,現任大將出版社社長、城邦(馬、新)出版集團執行董事。
馬來西亞華文非學校用書的出版相對落后,年度出版量約為100~150種,僅占馬來西亞各語文總出版量的15%,總營業收入據估計約1億元馬幣(折合人民幣2億元)。其中較為活躍的除了大將出版社,還有彩虹出版社,以學校用書為主要出版品,兼青少兒圖書,專攻中小學市場;立騰出版社兼營言情小說。其它小型出版社還包括燧人氏、佳陽及紅蜻蜒等。華人社團如華社研究中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也偶爾出書。
目前書店多直接進口大陸、臺灣、香港圖書,各出版社也直接做發行。此外也有流動書販,到百貨商場或各地辦書展,但多賣盜版或廉價書。幾家華文報章如《星洲》、《南洋》、《光華日報》、《東方日報》及《國際時報》等,每周皆有一版或半版介紹書籍?!秮喼拗芸访科诳d大眾書局暢銷書排行榜,飲食類圖書常居榜首,輕閱讀(如幾米)與勵志書也很受歡迎。
中國大陸書以文史哲及醫藥類為主,臺版書則以輕松(暢銷)及具實用與時效類為主,港版書多通俗讀物。大眾書局及大將書行以經營臺版書為主,商務印書館兼營大陸、香港圖書,上海書局及學林書局則純為中國書。
歷年來馬來西亞華文書店的主要經營困境在于買斷進口書。1998年臺灣城邦出版集團進軍馬、新圖書市場,在吉隆坡設立子公司,主要負責發行,惠及書店,表現不錯。2001年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入主上海書局,如今仍局限在店面經營與書展活動,不見發行動作。業者希望2004年統一后的“現代書店”有更新的突破與成就。
至于進口“暢銷書”,一般銷量介于1000~2000冊,也限于臺、港作家如張曼娟、張小嫻、痞子蔡、歐陽林及英美暢銷書《哈利·波特》等。這類書盜版甚多,馬來西亞華文書商不曾好好經營大陸作家作品,可能與上海、商務及學林傳統被動的經營手法有關。
馬來西亞華文出版原來相對活絡,但由于內外環境的變化,書市疲軟,書商硬撐,大眾、商務及上海等皆破例進入校園辦書展。近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增多,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馬來西亞的華文出版,整個行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相關鏈接:馬來西亞的華校
華校由海外華僑華人等籌資創辦,華文課程占較大比重,以海外華僑華人子弟為主要教學對象。在海外華文教育中,馬來西亞是水平最高的,因為馬來西亞的華校最為繁盛。
100多年來,經過在馬華裔幾代人的努力,建成從小學、中學、大專院校比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在這些華校里,畢文為第一語文,圖文(馬來文)和英文則為第二語文,華文是主要的教學語言。在馬來西亞,“華人必須學華文”是多數華人的信念。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和中馬經貿一快速發展,馬來西亞各族也興起一股學華語的熱潮。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華校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華校以華文作為母語進行教學,而且非常獨立,使華校相對封閉,與當地社會文化格格不入,也受到當地政府的壓制。馬政府一直反對華校以華文為母語進行教學,要求以馬來文作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2003年,又規定所有華文小學的數理化必須以英語教學。
針對這種危機,也有專家認為,華校應融入當地的教育體系,否則路子會越走越窄。華校的華裔子弟,以后要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就必須掌握該國語言,接受該國教育。而且,華校只有提升英文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最新的高科技,給華校建立鞏固的基礎和光明的遠景。
大眾書局:海外華文書業的驕傲
安琪
世界華文出版以往主要集中在兩岸四地(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澳門地區),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世界華文出版格局有了巨大調整,新馬華文市場開始復興,成為世界華文市場的第四塊版圖。這其中開拓最積極、成效最突出的當屬新加坡的大眾控股有限公司,發展勢頭強勁。近幾年,公司通過并購、策略聯盟,積極投資等方式持續不斷的進行業務拓展,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從一間小型的華文書局經過80多年的經營成為一個業務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加拿大、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書業集團。
艱苦創業樹立品牌
大眾集團的前身是正興公司,它成立于華文書業蓬勃發展的時期,由周星衢(1905~1 986年)于1924年在新加坡創辦。初期主要售賣在上海十分流行的室內裝飾品,后來開始經營連環畫。20世紀30年代初期,善于把握機遇的周先生開始將上海流行的標點書,引入新加坡,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根基。1934年公司成立了世界書局,將經營重點轉移到新文藝刊物和其他在上海熱賣的大部頭書刊。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加坡的華文出版進入了冰凍期,對此周先生早有準備,他保留了新加坡世界書局的出版資源,同時在香港成立世界出版社,開始以香港為基地大規模開展雜志、刊物和華文書的出版業務,供應以南洋地區為首的亞洲市場。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世界書局在經營上進行了多層次的調整,其中包括從華文課本供應商轉型為教科書出版商和將出版業務南移香港兩大重要決策。另外,為了不影響整體出版計劃,也為了使世界書局眾多的出版物歸類更加系統化,周星衢創立了不同類型的出版社,將不同出版物分門別類地歸人不同出版社名下,以降低出版業務所帶來的風險,保證出版供應。
窮則變,變則通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語言環境和教育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學語言從以華文為第一語言變為了以英文為第一語言,新加坡華文書業面臨巨大轉折期,傳統的華文書店必須尋變生存。面對這個嚴峻的考驗,剛剛接過世界一大眾掌舵人重任的周曾鍔該怎么辦?周曾鍔想起了父親的諄諄教導:窮則
變,變則通。大環境沒有能力去改變,只有盡量調整自己來適應它,然后在適應的過程中通過一點點地積累來改變它。于是,他率先推出了“雙語書局”的市場定位,而當時成立不久的大眾百勝樓大眾書局則成為第一間正式的雙語書局,通過同時經營華文和英文書籍來拓展市場空間,為大眾的生存帶來了契機,成為華文書店成功轉型的一個范例。很快,百勝樓大眾就發展成為了大眾集團的旗艦店。
雙語書店的成功,周曾鍔真正體會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創新與積極開拓成為他今后發展的主動力。
憑借優勢搭建橋梁
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為了明確公司的所有權和關系,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時也為了將集團旗下所有的業務品牌協調,1994年,集團將新加坡世界書局的零售業務并人大眾書局,集中發展零售和分銷業務,而出版業務則歸入教育出版社名下。
經過多年的整合與發展,大眾的核心業務除了零售和分銷外,還有出版和電子教學。其屬下的分公司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未來還將開拓印尼、泰國等市場。新加坡的零售業務已經拓展到了學校書店。大眾品牌成了課本、補充練習以及文具的代名詞。集團在2004年重新定位成為東亞地區的教育樞紐。
零售和分銷業務是大眾集團實現成為東南亞教育樞紐的發展基石。大眾集團開始積極拓展臺灣以及內地的圖書市場,通過協助開設英文圖書角、策略聯盟及并購的形式,不僅為對方開發了新的增值業務,也為大眾的拓展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如今,大眾書局在新、馬及香港地區的發展方向日益明確,形象愈加鮮明。為了弘揚華文文化,顯示華人的出版力量,大眾集團正憑借自身的資源和實力,努力將在中國大陸及海外的主要華文市場串連起來。大眾集團近來致力于推廣五地,即新、馬、中國大陸及香港、臺灣地區同步上市,為讀者提供流通的市場,共同面對廣大的讀者群及整個華文市場。
為此,大眾書局積極策劃籌備了第一屆海外華文書市,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為中國圖書進軍新馬市場打造跨地區的通路。
世界主要華文書展
亞洲的書展很多,而以華文讀物為主的書展中,除在中國舉辦的以外,定期舉辦的還有新加坡世界書展與馬來西亞國際華文書展等。此外,還有一些不定期舉辦的華文書展,如以往的泰國華文書展、菲律賓華文書展等。
新加坡世界書展是由1986年開始的新加坡世界華文書展演變面來的,由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聯合早報》、《聯合晚報》)主辦。自1996年起,書展大量引進英文圖書,遂變成了集華文、英文、電子圖書為一體的大型銷售型書展,書展的名稱也改為世界書展。新加坡書展過去的參展商主要是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與臺灣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目前則已擴大到印度、新西蘭、德國、英國與美國等國家。目前新加坡世界書展以銷售為主,同時也兼顧版權貿易。
除新加坡世界書展外,馬亞西亞國際華文書展也是每年舉辦的華文書展之一。該書展自1994年開始舉辦,由馬來西亞南洋商報主辦。參展商以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出版社為主。2006年3月,新加坡大眾控股集團以中國推行“走出去”為契機,積極開辦海外華文書市。
中國舉辦的書展中,以北京書展、香港書展與臺北書展最具影響力。北京書展的全稱是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自1986年9月開始舉辦,每兩年一屆,2002年起書展改為每年一屆,并且從2004年開始,主辦單位改為由政府(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出版總暑、科技部、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辦,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承辦。北京書展最初主要以圖書訂貨會為主,隨著1992年中國加入兩個主要國際版權公約,中國對外圖書版權貿易數量激增,北京書展的版權貿易功能也開始得以提升。
香港書展由過去在香港舉辦的兩個書展——香港國際書展與香港書展合并而來,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每年7月舉行。香港書展目前以圖書銷售為主,版權貿易為輔。銷售的圖書以華文為主。參展商以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出版社為主,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華文出版社,同時也有少量的外國出版社(多是在港的分支機構)。臺北書展開始于1987年12月,最初每兩年舉辦一次,從1998年第六屆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時間固定在每年的2月份。
世界主要華文出版組織
華文出版原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臺灣和港澳地區,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全球掀起了學習華文的熱潮,新馬兩地尤其如此,并由此帶動了兩地的華文出版,成為華文出版的第四大基地。在華文出版交流中,行業組織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其中包括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加強兩岸交流的華文出版聯誼會議、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臺灣圖書發行協進會、香港出版總會、香港書刊商會及去年成立的新加坡華文出版協會。
華文出版聯誼會議成立于1994年,最初成員是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的出版業者,每兩年在大陸、香港、臺灣輪流舉辦,1995年第一屆華文出版聯誼會議在香港召開。1997年開始,聯誼會議改為每年一次,2003年7月聯誼會議也將澳門納為正式會員,成為了兩岸四地華文聯誼會議。2004年10月第九屆聯誼會議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書業作為列席代表參加。
臺灣圖書出版協會(1973年)的臺灣圖書發行協進會(1987年)一直積極致力于推動兩岸圖書及海外華文交流。在香港,香港出版總會(1994年)和香港書刊業商會(1988年)為香港華文出版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加坡華文出版的復興也促成了新加坡華文出版協會在2005年2月的成立,它是由20家本地出版社和書局組成的行業組織,旨在配合華文教學改革以及進一步推廣華文文化教育的發展。
進入新加坡的國外出版機構
新加坡,地處東南亞,人口中以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居多,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滋養了新加坡文化的發展,使新加坡既是華文出版的要地,同時,又因為受到英國、印度、馬來、中華文化的影響,是世界大文化的撞擊點,因此成為了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國度。于是,歐美各國的國際化大公司紛紛瞄準新加坡,新加坡也因此成為非亞洲出版公司進軍亞洲市場的橋頭堡。
在這里可以看到諸如湯姆森學習集團(亞洲)(Thomson learning asia)、麥格勞-希爾教育公司(亞洲)(Mcgraw-hill education(asia)、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Pearson education asia pte ltd)、約翰·威利父子亞洲股份有限公司(John wiley & sons(asia) pte ltd)、埃爾塞維亞科學處(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Reed elsevier(singapore) pte ltd)、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亞洲)(Harcourt education)、讀者文摘亞洲有限公司(Readers digestasia limited)等將亞洲地區的總部或辦事處設在新加坡的國際出版巨頭。
以湯姆森學習集團(亞洲)(Thomson learning asia)為例,湯姆森學習集團于1992年在新加坡設立總部,全亞洲,包括北京、臺灣、香港、首爾、東京、曼谷、馬德里等地區共有12個辦事處,現有員工l70人,亞洲地區的業務范圍分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英語教學和圖書館參考用書三大部分。年出書品種達6500種。
另一家國際出版巨頭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也把其教育公司的亞洲總部設在了新加坡,組建了麥格勞-希爾教育公司(亞洲)。該公司于1970年4月在新加坡注冊登記,現在亞洲的辦事處已經成為當地作者發行全球圖書的一個重要途徑。該亞洲教育公司現有員工73人,年出書品種3000種。
新加坡正在利用東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特色,在2I世紀中華文化的“文物發掘時期”保存和創造著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