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德
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相比。在教學內容、研究方法、教學要求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現象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而且多數是單一的、靜態的,教學要求以識記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現象比較復雜而抽象,多數采用定量的方法進行分析、推理和論證,教學要求重在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以及與之對應的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這對于剛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維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尚處于經驗型階段的高一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很高的“臺階”。如何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使高、初中物理教學順利銜接,從而大面積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成為擺在高一物理教師面前的首要課題。就這一課題,筆者在近年的高一物理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討,摸索出了一些經驗,現將主要的幾條介紹如下,有供同行們參考。
一、讓學生對物理學及高中物理有個宏觀的了解
為使學生的頭腦中印上物理世界的基本輪廓,拓展思維的空間,在《緒論》課及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物理學的基本常識和高中物理的基本特點,如:
1、有關物理學基本常識方面的。如(1)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形成概念、掌握規律、建立觀念和模型為核心,以數學為語言和工具,以科學方法為手段和橋梁的一門基礎科學。沒有物理學的發展,就沒有今天的高科技,也沒有人類社會的現代化。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21世紀物理學也將發揮更大的作用。(2)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感性思維方法,包括觀察和實驗等;二是理性思維方法,包括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具體地說,有理想化方法、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猜想方法、類比方法、對稱方法、可逆方法、整體方法、隔離方法、虛設方法等等。
2、有關高中物理學習方面的。如(1)高中物理學習的三大任務是:掌握基礎的、系統的物理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養成科學的態度和美好韻情操。(2)學好高中物理應有三個“意識”:要有意識地提高觀察實驗能力;要重在理解,有意識地提高科學思維能力;要有應用意識,善于把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培養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有關物理科高考方面的。如(1)目前高考物理科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2)目前高考物理試卷的結構、題型、題量及占分比例、答題要求等等。
二、教學中不忘“學法”指導
高一物理學習的成敗決定著整個高中物理學習的成敗,高一、高二正是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大好時機。為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方法和培養能力的同時,一定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和滲透。在高一物理教學中。可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1、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一位國外教育家說:“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應掌握一定數量的知識。而且應努力設法通過學習材料表現自我。”教師在教學中,要刻意培養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要反復強調“我能行!”。堅定的信心加上頑強的拼搏精神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首要因素。
2、對物理學科感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振寧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教學中,教師應設法把美妙的、有趣的物理世界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平時精心收集到的新奇的物理資料(如新型物理肥料:光肥、熱肥、電肥、聲肥等)適時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3、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好物理著重在理解,“理解萬歲”應成為學生的座右銘。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背誦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學習,能背誦、記住的東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東西是學不會的。提高理解能力是基礎的一環,這個基礎薄弱,其它方面的能力諸如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也就失去了依據。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確切含義、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實際問題中的運用過程;能夠清楚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達和數學表達);能夠鑒別關于概念和規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能夠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能夠理解物理實驗的原理和方法。
4、重視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培養自學能力是中學的一項戰略任務。在高一物理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學會看書(而不是“讀書”),養成在上課前、作業前、考試前閱讀教材的良好習慣,看書并不僅僅是看知識點,還要邊看邊思:物理研究中通常采用哪些研究手段和途徑,用哪些方法得出結論,定理、定律的適用條件等等。
5、重視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觀察和實驗是通向智慧的橋梁。”教師應經常提醒學生在平時多留意身邊的物理現象和物理事件;對老師的演示實驗,要仔細觀察現象,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觀察對象所發生的變化過程及變化的條件。對每一個學生實驗和老師布置的課外小實驗,一定要親自動手做一做。
6、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認真記筆記;完成作業時,要善于獨立思考,注重物理過程和物理情景的分析并按規范要求解答(如計算題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對發回的作業、試卷認真檢查,改正錯誤;有問題及時請教老師或同學: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等。
三、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過程
1、教師的教,目的是為了不教。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為達到“不教”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即讓學生提問題、找思路、做實驗,錯誤讓學生析,是非曲直由學生辨,方法優劣讓學生比。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充分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接受新知識的規律去認識新的知識。老師不“承包”學生的學習,教師不再以講為主,而是以導為主,變“講師”為“導師”;學生不再以聽、抄記為主,而以練、思為主,變知識的接受者為知識的再發現者,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
實現上述目標并非易事,但目前我們至少應該做到講課不太細,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2、“瞄準高考,一步到位”的教學方法要不得。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如果在高一物理教學中,就瞄準高考的內容。就按高考的要求來考查學生,做大量類似于高考試題的習題。反而會使學生處于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狀態。結果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會削弱了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失去對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其實,準確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適合學生程度的習題,才是提高能力的第一步。
高一一開始,教師要特別注意抓好雙基教學、降低知識坡度,適當放慢教學進度,使學生逐步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對難點知識,可采用一些演示、實驗、比喻、類比、總結歸納等方法加以突破,如高一學生利用數學圖象解決物理問題困難很大,那么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復習或填補有關數學知識,把具體的一個物理問題看成是數學中的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和解答;充分利用已有的初中物理知識作鋪墊,使新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到自然的拓寬和延伸,以降低難度。對首次接觸的新知識如理想模型、矢量等的講解宜細不宜粗,應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詳細地加以分析。在高一的第一學期物理考試中,考題的難度系數應盡可能控制在0.8左右。
3、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抱有真誠的期望,要根據對學生行為、成績和個性的了解,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形成不同的期望,制定有彈性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分層次、分階段去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力爭使課堂教學內容、作業分量與難度、考試分量與難度符合學生的心理和知識實際,以激發和維護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
要注意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對成績下降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指點和幫助,積極引導學生從失敗中找出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明白,老師也有失敗的時候,何況自己還是學生?失敗并不可怕,只有不怕失敗,只有不斷總結失敗的教訓,才會走向成功。
教師上物理課時,要應用物理學科特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實際事例和有關物理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要用形象的比喻、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小實驗、耐人尋味的物理幽默使課堂呈現一種有驚異,有疑問、有迷惑、有遐想、有競爭的課堂情調,使學生感到上物理課甚至比看電影等還更有趣。
物理教師還要懷美而教,要把對學生的熱愛、關懷、體貼、諒解、鼓勵和期待之美意,表露在自己的教學儀態、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之中。比如,老師上課時總是表現出衣著的優雅、板書的工整、教態的友善、操作的規范、語言的親切、情意的深厚,讓學生覺得物理教師簡直就是美的化身。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責任編輯:王世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