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肖
對學生來說,物理難學,難就難在學生頭腦中缺乏清晰的物理情景,導致對物理概念、規律難以準確、深刻理解,不善于以物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科學的手段,通過某些物理現象的再現,物理圖象的分析使學生經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再進行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取物理知識、規律,進而達到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一種能充分調動學生意志情感的“物理情景”,使學生在“物理情景”之中體會、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本文就物理教學中的情景設置談些做法。
一、利用故事、寓言,描繪情景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興趣是組成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是產生注意的基礎、求知的動力。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動。教師在新課導人時有目的地,恰當地利用故事、寓言,描繪出物理情景,這不僅有利于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愉快的事,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鍛煉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其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講授“參照物”時,課前我引入一則一戰期間的小故事,“在一戰期間;一位法國飛行員正在2000米高空中飛行;突然覺得耳邊有點癢;他就順手一抓,使他非常驚訝的是,他竟然抓到一顆從德國飛來的子彈。故事一講完,同學們個個目瞪口呆,飛行員為什么會抓得住子彈?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學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這時老師就要“趁熱打鐵”,給學生設疑,飛行員真有那么大的本事嗎?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接著引入新課,要想知道其中的奧妙,我們就要學習有關物體相對運動的知識說明子彈的速度和飛機差不多。又如:講述“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對“慣性”概念較難理解,我就在課前引入一則小故事,在一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前后站著一時髦少女和一斯文的小伙子,該車突然急剎車,致使小伙子向前碰到少女。少女大怒,“啪”就是一個大耳光并瞪著小伙子說;“瞧你這幅德性”,頓時氣氛緊張,全車人都看著他倆,只見漲紅了臉的小伙子說:“小姐,這不是德性,而是慣性。”這時候乘客都哄笑,而該少女變得灰溜溜的。這樣開始新課,容易引人人勝,學生能較長時間,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學習。
二、重視實驗,利用實驗創設物理情景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方法是物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一個物理實驗就是一個完整的物理情景,讓學生親眼看一些物理現象,親手做一些物理實驗,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親身體驗與理論學習相對照、驗證來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確的物理情景。
例如:在講授“大氣壓”一節時,可在裝滿水的杯上用硬紙片蓋住并倒過來,發現水并不流出,紙片也不下落。通過實驗情景的觀察,學生確信大氣壓的存在。接著,我讓兩個學生做馬德堡半球模擬實驗(用兩個密封較佳的皮碗替代馬德堡半球),讓他們親自體驗物理情景,使他們真正感覺到巨大的大氣壓力。這樣在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知物理現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掌握物理規律的內涵和外延。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又如:在“聲音的傳播”一課中我利用自己設計的演示實驗,創設物理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導語:“我們今天一起來做個囚禁聲音的實驗”學生聽后就引起騷動。滿臉是好奇、渴望,看實驗過程個個興趣盎然(因為這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實驗完后,每個小組紛紛提出問題并進入小組討論階段(情景引發了認知研究),他們對聲音為什么消失了特別感興趣,也有學生對實驗過程提出質疑,并對實驗裝置重新檢驗一番,看是否做了手腳。教師適時引導:“看來聲音的傳播需要特定條件。”學生通過教材的閱讀、實驗現象聯系,有效的形成了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的概念。學生還提出聲音在水中、課桌上會傳播嗎?課后他們紛紛在實驗中尋找答案。
三、運用電教手段,再現物理情景
采用電教媒體,借助幻燈、錄像、電影及電腦多媒體技術,以生動、形象、鮮明的視聽效果,模擬再現一些物理過程。將瞬間即逝的短暫過程延緩:拉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應用這種再現的教學新隋景,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在興趣盎然、輕輕松松的環境中學習和運用知識,不僅使學生系統、完整地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很好地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多普勒效應”時,預先錄制了生活中的多種多普勒效應的聲音:放禮花、飛機(汽車)急馳而過、火車鳴笛聲呼嘯而過……,讓學生親身領略聲音頻率的改變,大大地增加了多普勒效應的直觀性,可讀性,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物理與生活是那么的貼近,只要你有善于發現,善于提問的好習慣,你會發現物理就在你身邊。又如,在組織教學“人造地球衛星”這一節內容時。通過課件模擬當年牛頓在高山頂上以不同速度平拋物體的場景,速度越大,落地點離拋出點越遠。還播放了太陽系中九大行星的運行模擬圖,,使學生對很抽象的天體的運動倍感親切,拉近了與學生學習心理間的距離。再如,在講授用萬有引力定律分析天體運動專題時,播放“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環繞地球圓周運動、回收等視頻,使學生對“超重”、“失重”、勻速圓周運動、天體運動等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能展示我們祖國的偉大形象,使學生為此而驕傲。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利用現場教具、學習用品,模擬物理情景
物理問題的解決,是與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緊密相連的,講習題、做練習,若能掌握其所處的物理情景,往往會大大簡化解題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許多學習用品和身邊的工具往往可以用來模擬物理過程,創設物理情景。書、文具盒等可用來模擬物體的運動,分析物體的受力,鉛筆、鋼筆等可用來模擬通電直導線,筆尖指向表示為電流方向,用于分析磁場及安培力。橡皮擦配以細繩(《圭帶)等可用來分析單擺,圓錐擺,及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等等。
綜上所述,在物理教學中設置好物理情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能力,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有利于簡化解題過程。教師在講課中如果根據講授內容,精心設計,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柯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