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關于“評價”有兩段很重要的論述:“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們改變以往單一的書面考試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只有我們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物理課程標準》關于評價的新理念和改革評價的新要求,重新建立起考試評價方式,才能真正實施好物理課程標準。
新課程改革在我市已經通過了一輪,對于我們物理教師也接受了一場新的挑戰,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培養目標定位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中不難看出物理教學已不僅僅滿足于教師傳授知識的單一渠道,學生不僅要學到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具備多種技能,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并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而受益終生。要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教材豐富的內容,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來確定綜合性的評價方式,不以學生的一次考試定終身,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當中來,真正體現主體地位,真正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
一、對探究能力評價
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探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它立足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呈開放性態勢,注重實踐,注重能力的培養,注重研究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推動學生關注社會,主動學習思考研究。隨著探究性學習的普及開展,與之相應的,傳統上與知識本位相適應的學科式的評價方式也必然要求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著力構建一種與能力、人文本位相適應的全新的探究性學習評價模式也勢在必行。
評價的主要內容
1.學習態度。主要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時間、次數、認真程度、行為表現等方面來評價。如學生是否認真參加課題組每一次活動、主動提出設想和建議、認真觀察思考問題、積極動手動腦、認真查找相關資料、準時完成學習計劃、不怕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等。
2.合作精神。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及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和尋求別人的幫助,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樂于和別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組中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對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對探究結果的表達來評價。如是否敢于提出問題,以獨特和新穎的方式著手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學習結果;是否善于觀察記錄、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的資料、積極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等。
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應根據探究活動的類型來設計,例如,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評價可包括完成以下工作的情況:
(1)提出問題和作出假設
(2)制定實驗計劃
(3)實施實驗計劃
(4)闡述和交流實驗結果與結論
在教學中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據此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的課題來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課題:影響摩擦力的因素。
評價方式:要求學生書面設計一個探究實驗。
評價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
評價要點:
(1)識別和定義問題并作出假設:
認識并寫出與問題有關的科學背景知識。
確定一個可以通過探究活動回答的問題。
根據對問題的研究,提出一種可檢驗的假設。
(2)構思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制定實驗計劃:
明確最初的假設。
陳述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
描述觀察或測量變量的方法。
列出重要的步驟和材料器具。
實驗是可以重復的。
指出實驗的預期結果。
為了客觀地評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學習水平,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和運用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完整地記錄學生在親身參與探究型實踐活動中的感悟、體驗,以及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見解與創新,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采用了建立學習過程檔案。
這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檔案記錄,可以記錄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時間、次數、內容和行為表現;可以包括觀察日志、討論過程、訪談記錄、探究計劃或結論、收集到的資料、作品;還可以包括自己的感想、別人的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習過程檔案能比較充分地體現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展示個人獨特的風格。檔案材料的積累也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功和滿足感,并為師生對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調整和反思提供依據。
二、實驗技能評價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學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
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的狀況,要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循序漸進的提高與發展,在實驗教學中要將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到實處。一般學生對實驗時的變化等現象是一種好奇,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對實驗現象進行“理性思考”的欲望,沒有自覺地規范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觀察活動且嚴密思維的心理需求。學生對實驗,僅僅是覺得“新鮮”、“好玩”,并沒有將此作為驗證結論、探討問題、鞏固知識,提高實驗技能、發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以致實驗時,開始“一哄而上”、結果“半途而廢”。
提高實驗操作技能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使每一位學生能逐步規范、準確、熟練地完成各種物理儀器的操作及全部學生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科學品質的形成。應加大規范訓練力度,培養觀察與表達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將情感教育(準確操作的態度,正確使用儀器的習慣,愛護儀器的意識;尊重他人勞動的品質)納入科學化管理的軌道。例:
在___________實驗中學生實驗隨堂評價細目表
常規評價項目包括:(1)預習好(檢查預習提綱);(2)組織紀律好(不嘈雜、課前不亂動物品);(3)無儀器損壞(有無非正常操作損失);(4)觀察思維好(看實驗記錄);(5)實驗效果好(實驗成功與否及其原因分析);(6)清理整理好[看實驗過程中與實驗結束后的物品歸位(隨時)情況];(7)評價公正客觀。
個性評價項目,根據每個實驗應達到的基本操作與認知領域兩方面的具體目標列出單項項目。
例如:為了檢查學生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且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在課堂上,先讓部分小組簡要匯報實驗操作及互評情況,老師再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進行重點小結。促使學生由“警覺”意識過渡到自然行為。結果證明:學生只要經過一至二次訓練之后,基本上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驗水平公正地對別人和自己進行評價。
三、觀察分析能力的評價
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且觀察性強,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并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四、資料收集與整理的評價
新教材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反映了物理與生活、社會、科學技術等之間的密切聯系,近幾年的科技成果在教材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如:納米技術。我們可要求學生收集有關納米技術的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以小組為單位裝訂成冊,既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又培養了他們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能力。評價結果不僅包括分數或等級,還應包括評語,因為帶有評語的原始資料能夠為我們勾畫出學生在某一方面發展的軌跡,對于改進教學和學習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評價的語言應采用激勵性語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真實的關懷。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關注過程,其階段性評價也是建立在過程性評價基礎上的,這樣一方面減輕了學生終結性測查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關注過程。將階段性評價建立在過程性記錄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忠實而詳盡過程記錄。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一般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
1、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許多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如是否認真參加每次課題組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主動提出活動設想、建議,在學習中不怕因難和辛苦;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精神,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及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如是否樂于幫助同學、主動和同學配合、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和意見,對班級和小組的學習作出積極的貢獻等。
2、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考察學生在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結果中實際表現予以全面和客觀的評價,也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活動前后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3、學生對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主要評價學生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記錄、調查研究、整理材料、處理數據、運用工具、操作工具、交往與表達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
4、對活動成果評價。要求學生提交相應活動的成果,如方案、報告、制作的作品等,根據成果進行等級評價的方法。
六、書面考試的評價
無論何時,卷面分數都是衡量一個人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書面考試必不可少,但教師要淡化把學生學業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
在評價過程中,要做到“三個結合”,即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自評:由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記錄,自行評出各項指標的達成度,并寫出定性的描述性評語。自評是評價的基礎,它有利于被評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而改進自己的學習。所以自評具有自我診斷以實現自我調節的作用。互評:互評范圍一般在課題小組內進行。根據評價標準,學生對組內每個成員進行客觀性評價,全面性評價,全程性評價。在評價中要求學生以鼓勵為主,肯定成績,提出改進意見。互評具有客觀診斷和對自評認定的作用。教師評: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平時所了解的各種記錄情況,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更大的教學空間,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再和過去一樣以一紙定終身,必須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客觀的全面對學生做出科學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