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豐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由此可見,成功的教學不在乎教師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在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得到激勵、喚醒和鼓勵。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學情境的創設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精力和愉快的學習情緒,確保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促進學生可持續的發展。筆者就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及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素材創設情境
生物科學發展歷經了一條長期曲折的道路,科學家在探索的過程中取得許多輝煌的成就,在留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的同時,也留下了失敗的教訓,毫無疑問,這些都成為生物教學中優秀的素材,如果能有針對性的選擇素材作為教學的情境,對于發展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中,筆者常借鑒以下幾類素材創設情境:(1)在實驗室里張貼些學生熟悉的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如孟德爾、達爾文、沃森和克里克等)的畫像及文字簡介,借助這些名人的光輝形象和業績,營造了一種催人奮進、振奮人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發學生自覺參與生物實驗探究的過程;(2)挖掘經典的科學探究史(如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生長素發現過程等),借助介紹實驗探索的過程、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案作為情境,培養學生縝密、求實和鍥而不舍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學生領悟到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3)結合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地介紹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發現、新進展和新觀點,如在學習“人類基因組計劃”時可補充介紹研究的新成果,用具體的應用事例闡述研究的重要意義及我國在此方面所做出的貢獻,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從分子的水平認識生命本質,激發了學生將來立志探索生命奧秘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民族的自豪感;(4)經典故事。故事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啟發性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歡,易被學生所接受。因此在備課時如果能將枯燥乏味的知識通過故事為情境引入教學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如在講述生態平衡之前,可借助“屎殼郎出國記”的故事為情境引入新課的學習。此外,搜集部分學生優秀的作品(如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等)為素材展示給學生。一定程度上可激發學生競爭意識,促進你追我趕學習氛圍的形成。
二、聯系實際創設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物知識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反過來又可指導生活生產實踐。因此,在教學中如果緊扣教學內容,從學生耳聞目睹的生活生產實踐出發,巧設情境,能夠促進學生在樂學的氛圍中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遷移,同時還可拓寬學生視野,開發和發展學生思維,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教學中筆者常借助這幾個方面來創設情境:(1)人體常見典型的病癥。如以侏儒癥和呆小癥常見癥狀的介紹為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對癥狀的分析和對比來學習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兩者異同點的區別等;(2)工農生產實踐。如園林果樹、行道樹的修剪方法,來加深學生對生長素生理作用兩重性這一知識的理解;學生講述農業生產上提高產量的常見措施歸納出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利用介紹工業上釀酒的原料和主要方法,來啟發學生鞏固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相關知識;(3)生活經驗。如介紹肥育的措施及減肥難的事實來學習糖類和脂肪的轉化關系;以餓過頭不餓的現象來學習肝糖元與血糖之間的轉化關系。通過挖掘這些與人類生活、生產和生存息息相關的知識作為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物知識的價值,使學生更樂于投身生命科學的研究。
三、問題創設情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教學的開始,設計一些富有激趣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積極參與的心理,喚起學生思維,激發其內驅力,能使學生始終保持在興奮的狀態下探索和發現知識,這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常在這兩種情況下應用創設問題情境:(1)利用學生對知識掌握不全或思維定勢而造成判斷和理解的偏差。如在“遺傳基本規律”學習,改變以往教學引入的方式,而從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血型出發,設計這樣的問題:正常情況下,血型都為O型的夫婦、血型都為A型的夫婦、血型分別為A型和B型的夫婦,他們所生后代血型分別為什么型?此時學生可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的產生了多種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問:結果是不是你們所想象的那樣呢?這樣帶著懸而未決、有爭議的問題引入基因分離定律的學習,由于學生都有迫不及待想知道結論的心情,勢必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過程,最后根據學習的結果檢驗學生的判斷。(2)實驗課堂教學。常規實驗教學是學生在老師指導和示范下完成的,雖然這有利于規范學生操作,提高實驗的成功率,但也產生了一些制約學生發展的問題。如果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在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指引下完成實驗,能使學生深入細致觀察實驗,積極主動研究、思考和探討實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和挖掘了創新能力。如在學習“葉綠體色素分離和提取”的實驗之前,可創設這樣的一系列問題來組織學生實驗:①要成功完成實驗,你認為選材方面要注意什么?②加與不加碳酸鈣對實驗的結果有何影響?③滴入丙酮的目的是什么?④為何要求濾紙條的一端剪去2個角?⑤如果層析液沒及濾液細線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⑥層析過程燒杯不加蓋對實驗結果是否有影響?⑦認為成功完成本實驗的要點有哪些?這樣以問題為情境組織教學不但使學生在自己深思熟慮中獲取知識,得到一番的覺悟和一番的長進,而且學生從中也能體會到智慧生成的快樂。
四、多媒體創設情境
自然界中的生物是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而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卻是另一方景象——黯然失色的,為了能夠還原生物界的本色,彌補教材的缺陷;為了使學生更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微觀生物,更好認識和把握微觀生命現象;為了能將生命現象的抽象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和趣味化,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現象的本質和加深知識的理解;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過于單調、枯燥和乏味,創造優美的課堂教學氛圍,就必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來創設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多種的感官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如在“細胞膜結構和特性”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細胞膜相關知識缺乏感性認識,這時就可以展示電子顯微鏡拍攝到的細胞膜亞顯微圖片,輔以結構模型來吸引學生;結合動畫課件播放熒光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過程或白細胞吞噬過程、變形蟲偽足形成等這些與細胞膜結構特性密切相關的生命現象為情境,能有效提高學生對這一抽象知識的理解。生物教材中這樣的內容舉不勝舉,如細胞分裂、生長素發現過程模擬實驗、生物多樣性等等。
五、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基說過:“教師語言的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課堂上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的語言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甚至昏昏欲睡,而點綴有生動活潑、巧妙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講究語言的藝術,充分利用一些有特色的語言來創設情境。如借助黃金搭檔、補血口服液的廣告用語引入細胞內無機鹽的學習;以順口溜“攜一兩本單色書來”來概括總結人體8種必需的氨基酸;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詩句所蘊涵的生命現象來復習生物的基本特征;以編詩“膜仁消失顯二體,形數清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作為總結胞分裂期的主要特征;以俗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豬生九崽,連母十個樣”來引出生物遺傳變異章節的學習。
情境創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挖掘和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情感、價值觀等)促成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悅中求知,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體驗到知識的價值,而不再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但在教學中情境的創設還要從教學的目的、手段、過程、調控等方面加以細致的揣摩和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我們創設的情境才有價值,我們的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全面推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