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江淮
地圖是地理學習的一大特色,在初中地理學習中所見的地圖包括各種普通地圖、專題地圖、景觀圖、示意圖以及各種統計圖表等等構成的圖像系統。在組織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在地理學習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易于被學生接受掌握;借助地圖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進一步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這樣,學生學起來感到輕松自如,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習信心。所以,學生對地圖掌握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地理學習。那么具體要掌握哪些地圖能力呢?一般來說應包括以下這些方面:使用地圖的意識,讀圖、作圖、析圖的能力,以及進行圖文轉換綜合分析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使用地圖的意識
讀圖、用圖意識是讀圖的原動力和興奮劑。只有有了這方面的意識,學生才會去認真讀圖、用圖,從而重視地理圖像。這方面意識的培養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平時潛移默化地形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地圖材料,不讓它們成為擺設。真實教材上的地圖類型十分豐富,平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經常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上的各類地圖。課改后的各種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都配有豐富多樣的地圖和詳盡的讀圖活動題,在教學中把地理知識分散、細化于各張地圖的讀圖中,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效果又好。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讀圖、用圖的意識,遇到地理問題就會主動地去借助地圖加以解決。
2、選取一些典型地圖,充分挖掘地圖中的信息,經常用地圖來說明和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學習“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時就可以通過讀取“北美洲地形圖”而加以解決:在分層設色的地形圖中非常清楚地呈現出北美洲的西部是“褐色”的落基山脈、中部是“綠色”的大平原、東部是“淺黃色”的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地,三大地形區南北縱列分布的特點既直觀又明顯。
3、在經常使用地圖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歸納和積累各種地圖語言信息。在經常使用地圖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歸納和積累各種地圖語言信息,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遇上這些地圖語言信息時能下意識地調用相關的地圖來解決相應的地理問題,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讀圖、用圖意識的養成。比如甲地在乙地的什么方向,某城市在什么經緯度上,某山脈是什么走向,某河流從什么方向流向什么方向最后注入什么海洋等等。這類常見的地圖語言是應該有意識地歸納和積累的,這樣對讀圖、用圖意識的養成很有幫助。
二、培養學生讀圖、作圖、析圖的能力
(一)如何讀圖
所謂讀圖就是能看懂地圖上的圖像信息,找到我們所要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標記,它一般包括看、指、說、劃四個動作。當一張地圖展現在我們面前時,首先要能在地圖上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看得清楚明白,這就是看。其次是能把該地理事物或現象從眾多的圖像信息中分離出來,定位清楚,這就是指。再下來應該能清楚地說出該地理事物或現象在圖中的名稱、方位或者是分布規律,簡明扼要地告訴他人。這就是說。比如北冰洋的位置:在“世界地圖”中“北冰洋位于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四周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所環繞”。讀圖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劃圖,這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視,地圖看完之后就結束了,沒有把重要圖例或注記在地圖上用線劃出來,這樣我們所要的地理知識就沒有真正在地圖上得到體現和落實。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劃”這一環節,當然也不能亂劃,把整張地圖搞得凌亂不堪。
懂得了讀圖的方法后,我們再來看看不同類型的地圖都應讀取哪些內容。
1、對于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要求學生掌握讀圖基本知識。(1)識圖例和注記。地圖是一種圖形語言,它是由各種圖例、文字、數字、顏色等符號系統組成。識圖例是為了明確圖中符號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是什么?”(2)確定方向。即某種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以及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定方向主要應解決地理事物“在哪里?”(3)建立比例概念。以所用比例尺的大小來衡量該圖反映的空間大小,事物的詳略程度。找出有關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抓住主導因素,揭示聯系以形成深刻印象。
2、對于地理統計圖表,要求學生按照“看圖名——看坐標(或圖例)——看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用文字揭示聯系或規律”的步驟來讀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線段、曲線、面積或坐標點的位置,培養學生善于從統計圖中尋找關鍵的數據,從數據的變化中發現其規律,從而來解釋地理現象,分析地理問題。
3、對于景觀圖,引導學生從種類、數量、形態、結構、色彩、組合關系以及時間變化等方面讀圖。
(二)如何作圖
所謂的作圖能力就是指填繪地圖的能力。當學生懂得如何讀圖后,怎樣把已知的地理知識以文字注記的形式填寫到地圖的相關位置,或在地圖的相關部位描繪出范圍、方向、圖例、顏色等,這是對讀圖能力的進一步鞏固和使用地圖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在填圖時,主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填寫的文字注記要與地理事物的走向和范圍相符合,比如點狀事物一般寫在該點的右上方;如果是線狀事物文字一般與線的延伸方向一致;如果是面狀事物,文字一般應均勻分布于面狀范圍內,呈橫向或縱向延伸。二是所填寫的文字大小應適當,不可過大或過小,應與地理事物的大小相匹配,并注意不超出范圍。
在繪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盡量保持線條的流暢與平滑,不可太曲折;第二,要求精確度量的線段一定要根據比例尺作相應的細致繪制,不可隨意亂畫;第三,有方向要求的線條應盡量保證方向的準確,不可亂拐向等。
(三)如何析圖
析圖就是讓學生利用地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隱性信息,分析地圖上直接或間接顯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以揭示地理特征、地理關系、地理規律和地理成因等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析圖可從兩個層面進行。第一層面:挖掘信息。地圖中的顯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河流、資源能源、交通線路等,要引導學生善于用顯性信息分析挖掘隱性信息,像氣候、植被、水文、農業生產的方式和特點、工業生產布局和特點、人口分布與流動等。如根據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形去分析它的氣候特征和高寒農牧業的形成,根據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交通、礦產等條件分析其成因。第二層面:提煉信息。通過對上述自然、經濟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區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的整體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分異。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地圖內容不同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分析方法:
1、直觀分析。在某些地理要素或地區較單一的地圖中,內容較淺顯易見,可直接分析,闡明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如:看“珠穆朗瑪峰南坡的垂直
自然帶圖”,通過分析得知,高山地區由于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導致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垂直分布的規律。
2、對比分析。不同地區受到不同地理要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地理現象。利用地圖、統計圖等,進行比較分析,容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特點及其成因等。如: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引導學生比較南北緯度30°~40°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不同。
因此,西岸形成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氣候,東岸形成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3、數量分析。在不同地區,就同一地理要素的分布狀況,說明該要素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特征。如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和氣溫月份分配”圖上,分析最冷月均溫:熱帶在10℃以上,亞熱帶在0℃以上,溫帶在0℃以下(溫帶海性氣候例外),寒帶在-15℃以下。
4、過程分析。在同一地區,同一地理要素的時間或空間序列變化圖上,認識該事物的演變狀況及其演變規律。如對“城市化的進程圖”分析其擴散過程,說明城市在空間上的數目不斷增多,面積不斷擴大。
5、疊加分析。在同一地區,將不同要素的幾幅圖重疊,能更好地認識該區域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因果關系。如將“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與“世界著名漁場分布”相疊加,可說明洋流對海洋事物的影響,大多數著名漁場都分布在寒、暖流交匯處,如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就位于千島寒流與是本暖流交匯處。
三、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綜合分析能力
把地圖上的地理信息讀懂,并能抽象地歸納出其中的地理分布特點、規律以及其內在原因,再把他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然后把這些地理知識轉換成文字表述清楚,這就是圖文轉換綜合分析能力。這是地圖使用能力中高層次的部分,一般在初中地理學習中要求較少,但隨著地理課改在不斷深入,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也已逐漸成為初中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我們認為圖文轉換能力的培養應建立在學生具有良好的讀圖、析圖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圖文轉換綜合分析訓練,從簡單問題到復雜問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才能形成。
比如給出“法國的地形、氣候分布圖”要求分析法國人的飲食習慣及其自然條件方面的原因。法國人的飲食以乳肉與面包為主,這是因為法國的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很適合牧草的生長,畜牧業非常發達,能提供大量的乳肉產品;且巴黎盆地盛產小麥。這是一道典型的圖文轉換綜合分析題,當初中地理學習到世界地理的大洲部分以后,就應該加強學生對此類問題的訓練,開始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綜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