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現代”、“現代”、“后現代”這三種在西方原本歷時遞進的文明形態,在中國卻共時并存,異常復雜。要么西方化而喪失自我,成為西方的附庸;要么以本土文化為本位而無法進入現代,無法融入全球文化。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正面臨著這一兩難困境,也正在為走出這一困境而努力。
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具有多面多維屬性。它除了有經濟基礎和技術基礎外,也有復雜的多維多重文化背景。全球化不是孤立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它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在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復雜的文化背景中發展到今天的。
全球化的文化背景與悖論
雖然當代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西方文化占主導,但其一元化的壟斷格局已經被打破,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球擴張非但沒有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實現其他文化的“西方化”,反而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沖突與互動中,日益呈現出一體化與多元化、國際化與本土化、普遍化與個性化、集中化與分散化并存的文化格局。不同文化之間以及文化的一體化與多元化趨勢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加劇,而兩者之間的沖突矛盾也日益加劇,兩種不同過程同時并存,形成了表面上截然相反而實質卻上不可分割的奇異局面,不同的學者看到不同的側面提出截然不同的理論解釋。
從時空維度上看,當代全球化的文化背景有三個層面:在時間維度上,是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交錯更替;在空間維度上,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交流、沖突與互動,是文化的一體化與多元化、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對立統一;在內容和實質維度上,是從物質文化(堅船利炮機器工業)到制度文化(憲政民主法制)再到精神價值文化(自由、公正、理性、寬容、多元、和諧等普世文化價值觀)不斷演進不斷深化的過程。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內容維度上的變化發展交織在一起,構成極其錯綜復雜的全球文化格局。
前現代文化是指工業文明以前的農業文明,現代文化是指以理性化為核心的工業文明,后現代文化是指以反理性為核心的超越工業文明的所謂“后工業文明”(或稱“信息文明”、“知識文明”等)。這三種文化形態在西方發達國家是歷時演進的,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由于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和影響,自身獨特文化發展鏈條被打破,或主動或被動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為主導的文化全球化浪潮,所以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三種文化形態在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狀況是同時并存的,乃至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時間過程變成了從本土走向西方的空間過程,不同階段文化形態的歷史演進變成了向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文化轉移的空間運動。由此出現了這樣的悖論(我們稱之為“文化全球化的時空錯位悖論”),許多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陷入這樣一種兩難困境:要么西方化而喪失自我,成為西方的附庸;要么以本土文化為本位而無法進入現代,無法融入全球文化。
中國文化的困境與突圍
20世紀后期信息網絡文化的興起以及新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的增強,使得發展中國家超越這一悖論有了可能。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化不等于現代化,非西方文化可以也只能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走出一條“非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融入非西方主導的全球文化,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時空錯位悖論。
中國文化的全球化正面臨著這一兩難困境,也正在為走出這一困境而努力。
第一,中國走向全球化面臨三重文化背景:“前現代”、“現代”、“后現代”這三種在西方原本歷時遞進的文明形態,在中國卻共時并存,雜糅交錯,異常復雜。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本土與全球的矛盾與爭論伴隨著中國文化從閉關鎖國走向全球化的全部過程,只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全方位地走向全球化,中國人短短20余年就走過了西方人幾個世紀的文化歷程,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時空聚變共時并存于當代中國,使人們承受了難以承受的沖擊與裂變。正所謂“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方面,對現代化、工業化、理性化的熱烈擁抱已經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對現代化的反思及后現代文化的興起,導致我們在文化取向上無所適從:我們剛開始現代化,人家就后現代了;我們剛完成工業化,人家已經信息化了;我們剛開始樹立理性精神,人家已經反理性了;我們剛開始融入全球化,人家已經開始反全球化了;我們剛開始“以人為本”,人家已經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走向生態文明了……網上流行一篇帖子,描述鄉下人對城里人的幾大不明白:俺們剛開始吃肉,你們就改吃野菜了;俺們剛吃飽穿暖,你們又減肥了;俺們剛進城打工,你們又要下鄉找野趣了;俺們剛能歇會兒不用擦汗,你們又去健身房流汗了;俺們剛能在電影院約會,你們又改網戀了……在全球化浪潮面前的中國人,頗有點這般的感受。
第二,中國人對全球化的認識和應對也經歷了從物質到制度再到精神價值,或者說從經濟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歷程,從最初只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四個現代化,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再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全球化不只是經濟的變革,更需要政治、社會、文化和人的全面變革。有學者說得好∶1980年代的中國人主動地登上全球化的列車,但在當初,也許只以為這是一輛經濟列車;這幾年,深入到全球化大車的中心,才逐漸地發現這輛車的車體可能是“憲政”;現在呢,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認識到,這輛車的靈魂或者說發動機原來是文化。文化的前景將決定經濟的前景。
無論贊成不贊成,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中國走向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已經不可逆轉。在此過程中的希望與失望、興奮與沮喪、快樂與痛苦、成就與失誤,必須由我們自己來承擔。唯有理性思考,積極應對,審慎而堅定地實踐,確立立足中國擁抱全球的文化坐標,樹立自主自強又開放創新的人生定位,整合古今中外優秀文明成果的當代價值取向,海納百川,順應潮流,勇闖新路,才能走上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征途。